匈奴王阿提拉:迷戀羅馬澡堂,娶過三百多美女,在婚床上流血而死

2020-12-10 史海爛柯人

提起古羅馬,令人深刻的可能是鬥獸場一類的古建築。誠然富有特色的古羅馬建築至今令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但還有一類建築在當時十分有名,那就是澡堂。

19世紀的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夏塞裡奧有一幅世界名畫《古羅馬的浴室》,就反映了後代浪漫主義藝術家想像中的羅馬澡堂形象,特別是盡態極妍的浴女配上規模宏大的澡堂,加上畫家對光線、比例的處理,幾乎是再現了當時羅馬的洗浴盛況。類似題材的畫作還有不少。綜合各種資料來看,古羅馬人的澡堂文化,這幅畫裡的內容只是冰山一角。

歷史上的羅馬澡堂

2007年的夏天,美國和義大利組成的考古隊在羅馬近郊發現了一處公元2世紀的古浴場。這個羅馬古浴場遺址足足有5英畝,換算過來有2萬平,大概有3個足球場那麼大。或許在空曠的室外,3個足球場的面積並不令人震撼,但它用作澡堂呢?

羅馬古浴場遺址

對此,考古隊的負責人,美國古羅馬文化研究所的達賴厄斯·阿里亞教授都震驚了:「這麼大規模的浴場非常罕見。」這麼大的浴場,除了用大理石來鋪地板外,還有暖氣管道供熱系統。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個大澡堂的主人至少是個億萬富翁,要不然光洗澡的開銷就出不起。況且,澡堂只是豪宅的一部分。

有大澡堂肯定得有大房子,羅馬近郊的好地段,也不少一般人住的起的。阿里亞教授認為這個浴場可能屬於古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一名富翁朋友,只不過我們無法證明這個大澡堂是向公眾開放,還是只用於招待房主朋友的私人會所。

像這種澡堂在當時應該還有不少。古羅馬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愛泡澡。羅馬共和國初期,有錢人家就已經擁有了類似泳池的私人浴室。之後隨著羅馬的擴張,財力的豐沛進一步體現在了澡堂上。

除了私人浴室的遍地開花外,公共浴場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羅馬共和時期,公共浴場就已經有了熱水廳、溫水廳、冷水廳三部分,滿足不同的需求。地下和牆體內鋪設有管道以供熱和維持溫度。並且還配有休息廳、娛樂廳和運動場。到了羅馬帝國時期,大型的浴場的設計更為富麗,噴水池、塑像、天花板裝飾得跟皇宮似的。功能也更加豐富,除了按摩室、蒸汗室以外,還有增設圖書館、講演廳和商店等。

羅馬帝國時的詩人馬提亞爾曾見到過一座裝修豪華的浴室,他向朋友奧皮阿努斯吹噓道:

「你要是沒去過埃特魯斯庫的豪華浴室,這一輩子都不算沐浴過」。

民間如此,皇帝也不甘落後。卡拉卡拉和戴克利先這倆皇帝就以自己的名字冠名了倆澡堂,這就是卡拉卡拉浴場和戴克利先浴場。規模有多大呢?它們分別能同時容納兩千人和三千人同時沐浴。而且這倆浴場的主體建築代表了古羅馬拱圈結構的最高成就之一。卡拉卡拉的熱水浴大廳的穹頂更是冠絕世界建築史,其拱圈都用天然火山灰混凝土澆築,到了現在拱圈和穹頂已殘破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屹立而不完全坍塌。

澡堂文化的擴張

澡堂帶來的享樂主義不只是讓羅馬人抵抗不住,也深深影響到被羅馬統治過的地方。

英格蘭西南部有一座古老的小城名叫巴斯,被譽為是英格蘭最美的城市,這座小城最著名的景點,就是個浴場。其實巴斯的英文原意就是「洗浴的地方」。

傳說公元1世紀,此時的英國還在古羅馬的治下,一個名叫Bladud的王子,到雅典讀書後染上了怪病,怎麼也好不了。身體的原因使得他回國後被邊緣化,最終被放逐到鄉下養羊。專心養羊的他發現小羊們經常到山下的一處有怪味的泥塘裡打滾。

一次,小王子趕羊不慎跌入泥塘,然後去旁邊溫泉裡清洗,感覺十分舒服。放羊的他便養成了在這洗澡的習慣,久而久之,泡澡不僅治好了他的病,還把他泡的細皮嫩肉。痊癒之後的他時來運轉,接替了王位。成了國王的他把溫泉的水抽了出來,大興土木建起了古羅馬風格的「國王浴池」,每年都要帶著王公貴族來這洗幾次浴。

16世紀後,這旁邊又建起了「王后浴池」,澡客眾多。如今在巴斯浴場的博物館裡陳列著許多珍貴的文物,真實地記錄著當時澡堂的盛況。在北至英格蘭,南到土耳其的廣袤大地上,像這種的古羅馬澡堂,還有好多。

澡堂文化的反噬

就像是泡澡所帶來的血脈舒張式的快感,澡堂的盛行使得古羅馬人的思想中充滿了享樂主義。這種享樂主義帶來了許多的靈感,全都體現在了澡堂裡。例如裝飾越來越華麗,澡堂的功能越來越豐富。

11世紀的時候,男女共浴就成了古羅馬澡堂的一大景觀。有些失足婦女便以此為家,長期泡在澡堂裡,男人們也樂意往澡堂跑。由此導致古羅馬帝國奢靡成災,統治者倒在澡堂的溫柔鄉裡。澡堂文化的反噬不可避免。

除了患上花柳病外,也有一些人因為作風問題而喪命。比如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就是因為睡了別人的老婆,而被暴脾氣的丈夫給活活揍到歸西。

如果只是個人層面的倒也好說,整個社會都是如此便難以抵抗風險了。

話說西羅馬帝國荷諾裡皇帝在位時,曾抓了匈人的貴族小孩阿提拉做人質。阿提拉曾試圖逃跑失敗後,漸漸「融入」到了羅馬的生活中去,對羅馬的結構、運作、習慣等十分了解。成年後的阿提拉回到自己的部落,率領大批匈人打到了歐洲,迫使羅馬帝國求饒。

因為阿提拉的軍隊兇悍無比,令羅馬帝國為之震撼,因而也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他率領東方的遊牧部落徵服歐洲,比成吉思汗早了八百多年,成為西方人心中的陰影。

有意思的是,功成名就的阿提拉和他的同胞們也沒有抵抗得了羅馬澡堂。據《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記載,阿提拉治下的匈人貴族生活很富足,完全不遜色羅馬貴族:

他們穿戴華麗,飲食講究,吃飯的時候還吟誦詩歌,不僅喜好香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家裡也有了羅馬式的浴室。

但令人唏噓不已的是,阿提拉卻死在了婚床上。這位戰功顯著的人物,在迎娶了又一位年輕美貌的妻子的當晚,飲酒作樂到深夜,沒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給出的答案是鼻腔大量出血導致的了窒息。

據說,阿提拉一生曾娶過300多美女,而他的結局也著實令人感慨——在婚床上流血而死。當然,這位迷戀羅馬澡堂的匈奴王,倒也享受到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快樂。阿提拉死之後,他的繼承人們就為了龐大的帝國而爭奪,結果沒能抵擋住歐洲人的戰火被趕出了歷史舞臺。

阿提拉不只是個傳說

故事講到這裡,大家或許對電影《匈奴王阿提拉》有了新的認識。因為,熒幕上的英雄阿提拉不僅僅是個傳說,而是世界古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真真正正存在過的匈奴王。事實上,匈奴王阿提拉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冷血的蠻人,而是一代了不起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匈奴王》劇照

關於羅馬帝國的史學研究很多,講述阿提拉故事的圖書也不少。可是,能夠將二者講通透的學者並不多。畢竟,這需要很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淵博的知識。接下來要向大家補充介紹的這位,可以算是這一領域的翹楚了。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克裡斯託夫·凱利,擁有古希臘與古羅馬文化博士學位,曾憑藉著《統治晚期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簡史》等作品享有盛譽,而他所撰寫的《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則是一部「另類的羅馬史」。

作者講述了阿提拉帶領匈奴人西徵的故事,不僅向我們呈現了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更探究了羅馬帝國覆滅的真正原因。書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觀點,同時也是了解羅馬帝國晚期歷史的最佳讀本,令人慾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

如果大家對羅馬帝國史和阿提亞感興趣,不妨讀一下這部書。點擊下面連結,即可享受優惠購買↓

相關焦點

  • 匈奴王阿提拉:令羅馬人膽寒,被稱為上帝之鞭,47歲死在了婚床上
    有意思的是,功成名就的阿提拉和他的同胞們也沒有抵抗得了羅馬澡堂。據《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一書記載,阿提拉治下的匈人貴族生活很富足,完全不遜色羅馬貴族: 他們穿戴華麗,飲食講究,吃飯的時候還吟誦詩歌,不僅喜好香料,更重要的是,他們家裡也有了羅馬式的浴室。
  • FGO啟明星:匈奴王阿提拉
    雖然FGO中唯一的匈奴王阿提拉是一個三無少女,可是在現實的歷史中,阿提拉卻是用武力打服了整個歐洲,讓西方直接為之顫抖的名字。不論是對於亞洲人民還是對於歐洲人民,這都是一個值得被銘記的名字。他代表了戰爭,恐怖,踐踏,死亡。走進這位匈奴王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一步步成為「上帝之鞭」的。幼年的阿提拉在匈奴最有權勢的幾個領導之一的魯嘉手下生活。
  • 西羅馬公主向阿提拉求婚,匈奴王嘴角一挑:我要一半羅馬作為陪嫁
    匈奴人剛進入歐洲的時候,和羅馬帝國有過「和平共處原則」,即匈奴不搶奪羅馬人的財物,羅馬每年給匈奴繳納350磅黃金作為補償,在這種平等的條約下,羅馬和匈奴一直相安無事,直到阿提拉的出生。在阿提拉十幾歲的時候,匈奴王把他送去羅馬做人質,原來羅馬人和匈奴人為了防止對方不守誠信,就規定兩國以貴族子弟作為人質交換,阿提拉的父親雖然死得早,但他也是貴族,所以阿提拉就被送往西羅馬的拉文納,在那裡學習了羅馬的軍事、經濟、文化和生活,為他日後滅亡東羅馬帝國奠定了基礎。
  • 阿提拉不死,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公元四一八年,年僅十二歲的他,作為「匈奴人的王子」送去給羅馬人當人質,跟中國戰國時的質子如出一轍,他與秦始皇的父親軌跡很相像,不同的是:阿提拉在羅馬受到良好的教育,研習羅馬人的文化,可謂知己知彼,而子楚是因為大商人呂不韋的「奇貨可居」順利繼承了秦國。
  • 匈奴人去哪兒了?——北匈奴西遷,一部壯烈的鬥爭史
    395年他們曾越過多瑙河,也曾參加了410年攻陷羅馬城的戰役。作為回報,東羅馬帝國每年要供給他們一定的俸祿。阿提拉登基成為匈奴帝國的王之後,匈奴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對於阿提拉來說,徹底佔領高盧是他野心的第一個目標。451年阿提拉大舉發兵,把對高盧的徵服推向了最高潮。451年阿提拉打響了「沙隆之戰」。雙方投入兵員之多,傷亡之慘重,史上罕見。在阿提拉的計劃中,徵服高盧後,下一個目標將是羅馬城。這就迫使羅馬人和日爾曼人聯合起來對抗他。
  • 【通鑑番外篇】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最後去了哪裡&「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偏執人生
    阿提拉酒量很大,有傳說他後來死於飲酒過量。阿提拉從不無緣無故侵犯別的國家,如果那麼做了,他一定有他的理由。比如,炮製一條理由。前面我們講過,匈奴與東羅馬有一條協議:在多瑙沿岸設置市場,以利雙方交易。羅馬在市場附近設置了一個堡壘。阿提拉不喜歡這個堡壘,於是將其攻破,理由是某個羅馬主教進入匈奴的領土,偷了匈奴的珍寶。
  • 匈人王阿提拉
    不過,阿提拉的野心可不是一條河能阻攔的。再看匈人這邊,各部落已經在阿提拉父輩手中實現統一。而且阿提拉又曾在羅馬宮廷做人質的時候,接受過良好的教育,非常了解羅馬習俗和政治傳統,知己知彼。此時,阿提拉等待的就是一個出手的時機。這時,機會來了。數千公裡外的北非發生動亂,東羅馬帝國將大部分的軍事力量轉移到北非。阿提拉和哥哥布列達抓住機會,鎖定了河對岸一座叫馬爾古斯的繁榮城市。
  • 上帝之鞭 - 阿提拉
    漢武帝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率領騎兵多次深入大漠追殺匈奴,戰略上給了匈奴人重重一擊。基本上將匈奴趕出漠南地區(漠南無王廷),我們在歷史書都看到過「匈奴不滅,無以為家」的名句,這句話就出自20歲的霍去病。
  • 一樁荒唐的婚約:羅馬公主竟求嫁匈人王阿提拉?
    匈人王阿提拉,在西方人想像中,一直都是極其野蠻而恐怖的形象,是與羅馬文明格格不入的野蠻人。高高在上的羅馬公主怎麼會看上阿提拉這個野蠻人?在他看來,霍諾裡婭向阿提拉求助,無異於對羅馬皇室的背叛。兩人之間的爭端讓加拉·普拉西提阿坐不住了,她覺得他們做得過分了。她沒能幫助瓦倫提尼安坐上統一的羅馬皇帝的寶座,因而他現在才這樣侮辱自己的姐姐。同時,霍諾裡婭蒙羞也是羅馬外交策略的失敗。這樣做,有可能讓阿提拉認為,把霍諾裡婭送出拉文納,說明帝國打算不惜一切代價以避免與匈人之間發生衝突。
  • 羅馬的滅亡是因為阿提拉的入侵? 阿提拉真的打贏羅馬帝國了嗎?
    專家們雖然認為羅馬帝國是從內部自己毀滅的,但是在網絡上卻流傳著另一個說法。很多網友認為,是阿提拉的入侵,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毀滅,而且這個觀點還被網友們用來間接的證明漢朝的強大。網友們認為漢朝打跑了匈奴,並且把匈奴的實力大大削弱,即使只是殘存下來的匈奴人都滅掉了強大的羅馬帝國,所以就有了漢朝>匈奴>羅馬的說法。那麼羅馬真的是因為阿提拉入侵滅亡的嗎?
  • 匈人王阿提拉:橫掃歐洲,卻死於新婚床上,看一代梟雄的狂傲與落幕
    但經過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從出土文物、頭骨等比對與考證,證實了匈奴與匈人其實關係不大。那麼,與匈奴同樣殺戮成性、令人聞風喪膽的匈人王國,究竟是怎樣一個民族?它的發展、頂峰和沒落的過程又是如何?匈牙利畫家莫爾作品《阿提拉的宴會》德國歷史學家克勞斯·羅森在《匈人王阿提拉》一書中,重現了匈人部落的突然興起、無道兇猛,卻又嘎然衰沉的歷程。
  • 骨堆上的戰爭之王:令歐洲膽寒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為何新婚暴斃?
    漢朝時期,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在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國富民強,終於向匈奴發起進攻,匈奴人屢屢受挫,自成兩派,南匈奴歸附漢朝,調轉槍頭直指北匈奴,打得北匈奴節節敗退,北匈奴自知不是對手,一直向西遁逃,最終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中。一些學者就認為:這支軍隊就是曾經消失在中國古代史書中的北匈奴的後代。
  • 北匈奴西逃:西羅馬帝國滅亡的誘因?
    而東羅馬帝國經過匈奴的長期劫掠和年貢的沉重負擔,財富已基本耗盡,於是,阿提拉大單于又將目光投向了西羅馬帝國。  ◆阿提拉的高盧戰記  450年,阿提拉大單于在完成了對東、北、南的徵服後,將矛頭指向了西羅馬帝國。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
  • 上帝之鞭」阿提拉
    於是就往死裡懟匈奴  最後懟的匈奴拼死往西邊跑  這群匈奴人跑啊跑    一路就跑到了歐洲  於是大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已知漢朝打敗了匈奴,匈奴滅了羅馬,  所以歐洲最闊的時候也讓我們中國人的手下敗將吊打
  • 」上帝之鞭「阿提拉
    匈奴人二把手奧涅格西姆斯的略小一點的房子建在阿提拉的房子附近,周圍也圍著木柵欄。阿提拉剛一進村,一群姑娘就唱著歌迎了出來。有幾個人戴著白色面紗,其他人捧著面紗跟在後頭。這時,奧涅格西姆斯的妻子帶領著大群女奴出現了,向阿提拉奉上了食物和酒。這是匈奴人最高敬意的表示。阿提拉從臣下們獻上的銀盤中捏起食物來吃,喝下了女人們獻上的酒杯裡的酒。整個過程他都騎在馬上。」
  • 北匈奴去哪了,在歐洲的遷徙和敗落,最後的匈奴人原來是他們
    這時候,匈奴離開故地已有兩百多年,距離故地四千多公裡。在阿蘭那國,唐朝李延壽《北史》載:「…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匈奴攻破了緊鄰康居的阿蘭那國,自己做了國王,這是中國歷史中最後一次關於西遷的匈奴人的記載。
  • 我讀︱馬背上的匈人王阿提拉,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
    另一方面,馬背上可以得天下,但馬背上不能治天下,這一情況中西習見;契丹、金人、女真人、蒙古人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在歐洲歷史上,5世紀的匈人王阿提拉也是如此。阿提拉自稱「上帝之鞭」,鐵蹄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曾經讓東、西羅馬帝國聞風喪膽。劍橋大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凱利的《匈人王阿提拉與羅馬帝國的覆滅》揭示,匈人的殘酷進襲,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
  • 羅馬帝國的終結者——匈人阿提拉和日耳曼人
    匈人,因「阿提拉帝國」和「上帝之鞭」而載入史冊,帝國以其首領之名而命名,「上帝之鞭」則是歐洲人對匈人的稱呼,由此可以反映出匈人給歐洲人帶來的「震撼」!歐洲人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驚奇的發現,「匈人」很可能就是漢朝時期西遷的「匈奴」,這也是後來廣為流傳的漢朝擊敗匈奴,匈奴入侵導致羅馬崩潰的由來。
  • 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向西逃跑引發西羅馬滅亡
    該年,阿提拉派使者來到羅馬,要求娶西羅馬皇帝的妹妹荷諾利亞公主為妻,並要求西羅馬帝國拿一半的國土作為嫁妝。如此過分和羞辱的要求,自然遭到西羅馬皇帝的拒絕,於是阿提拉大單于以此為藉口發動了對西羅馬的戰爭。當年,阿提拉集結了大批匈奴戰士以及被徵服民族的僕從軍,號稱50萬,渡過萊茵河,向西羅馬的高盧(今法國)發動進攻。
  • 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一路西逃,最後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東哥特人於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人逃跑,投奔西哥特;一部分人服軟,向匈奴人臣服。 臣服於匈奴的東哥特人,長期為匈奴人服務,甚至替匈奴人與西哥特人、羅馬人作戰,因而,在血統上、文化上,東哥特人與匈奴人互相混雜的程度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