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在病榻上奄奄一息,聽聞哥哥篡位後,為何說了一個「好」字

2020-12-14 文史磚家

文/格瓦拉同志

明朝的衰落,始自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在這場大潰敗中,明朝最精銳的30萬大軍被屠戮殆盡,而英宗本人也被俘虜,可謂慘痛至極。事變發生後,兵部尚書于謙出於國家安危的考慮,聯合百官向孫太后上奏,請求冊立英宗的異母弟朱祁鈺為帝,並得到批准。景泰元年(1449年)九月,朱祁鈺正式登基,史稱明景帝。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

景帝即位後,在孫太后的堅持下,極不情願地保留了侄兒朱見深的儲位,但內心卻一直想立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次年,明英宗在使臣楊善的救助下回京,景帝既不願還位給哥哥,又不想背負殺兄的罵名,便尊他為太上皇,並囚禁在南內。2年後(1452年),景帝自認為皇位已經穩固,便下詔廢黜朱見深,改立朱見濟為皇太子。

景帝如此費盡心思,無非是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朱見濟僅做了1年的太子,便突患重病夭折,終年才只有6歲,時在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朱見濟的夭折,使景帝先前所付出的努力全都成了無用功,而受此重創,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日漸變差。等到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明景帝已是重病在床,離大限之期已經不遠。

明景帝朱祁鈺劇照

自從朱見濟死後,景帝便再沒有冊立儲君,而一旦宮車晏駕,勢必會出現天下無主的混亂局面。正是出於這種擔憂,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人斟酌再三後,最終決定聯合向皇帝上奏,請求重新冊立朱見深為太子。由於奏摺直到晚上才擬定好,所以眾人決定明日一早再入宮面奏,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當天深夜便發生了著名的「奪門之變」。

原來,太子太師石亨跟于謙不和,擔心一旦景帝駕崩,于謙會擁立自己屬意的皇族成員即位。彼時,于謙的權勢將會更盛,而自己則極可能會成為被剷除的對象。正因如此,石亨出於「先發制人」的目的,便勾結前府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在取得孫太后的同意後,決定擁立明英宗復闢。巧合的是,石亨等人決定起事的日子,竟然跟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時間同步。

朱祁鎮被幽禁8年後終於復闢

正月十六日深夜,按照約定好的時間,石亨、徐有貞等人率親信殺奔南內,用巨木撞開宮門並將英宗救出,然後迅速趕往奉天門,將其扶上龍椅。緊接著,石亨又命人敲響鐘鼓,緊急召集群臣舉行早朝。等到大臣們聚集到奉天殿後,曹吉祥、徐有貞又指揮士兵亮出刀劍,威逼著群臣向明英宗叩拜。至此,被幽禁南內8年的明英宗復闢(詳情見《明史·卷十二》)。

當嘹亮的鐘鼓聲傳到明景帝的寢宮時,先前陷入昏迷之中的皇帝突然驚醒,趕緊向身邊的侍從們問道:「難道是于謙篡位了?」有侍從得到消息後告訴他:「不是于少保,而是太上皇復闢了。」景帝聽完後,先是一陣驚愕,然後苦笑著說道:「原來是哥哥做了皇帝,好!」說完,明景帝便再度陷入昏迷中。

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云:「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復闢錄》(明朝人楊瑄所著)。

于謙忠心為國,最終卻被殺

明英宗復闢後,重新冊立髮妻錢氏為皇后,朱見深為太子,並大肆封賞功臣。其中,石亨進封為忠國公,徐有貞晉升內閣首輔,張軏進封太平侯,曹吉祥晉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隨後,明英宗又聽從石亨、徐有貞的讒言,下令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籍沒他們的財產,並流放兩人推薦的官員。消息傳出後,國人無不扼腕悲憤。

明英宗復闢後,每天忙於清除異己、封賞功臣的事情,卻忘記了一件天大的事情:景帝還躺在病榻上但並沒有死,而且還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如此一來,北京城內便存在著兩位皇帝。英宗這下算是「糗大了」,因為在沒有對弟弟身份做出調整的情況下,自己便復闢稱帝,在天下人看來這就是篡逆。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當年二月初一,氣急敗壞的明英宗正式下詔,宣布廢黜明景帝為郕王,並遷往西內居住。19天後,當明英宗得知弟弟身體好轉,並有康復的跡象時,立刻命太監蔣安等人遷往西內,將景帝縊殺在病榻前,然後對外宣稱病逝。明景帝遇害時,年僅30歲(「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監蔣安希旨,以帛扼殺王,報郕王薨。」見《罪惟錄·卷八》)。

史料來源:《明史》、《罪惟錄》。

相關焦點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奪門之變 然而,就在于謙等人擬定好奏疏,並準備明日早朝時進奏明景帝批准時,突然發生了大變故。原來,大將石亨為謀求富貴,便與前府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在取得孫太后(明英宗的生母)的同意後,決定解救被幽禁在南內的明英宗(明景帝的兄長),並扶立他復位稱帝。巧合的是,他們商定好的起事時間,正是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同一天(正月十六日)。
  •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
    曹丕篡位時,那些忠於漢室的大臣為何寧願隱居,都不願投靠劉備?文/號外歷史之小文 圖/網絡東漢末年漢室傾頹,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每天過著仰人鼻息的生活,董卓完全不把他當人看,之後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的架空了漢獻帝的權利,漢獻帝完全成為了一個傀儡,但是說起來也奇怪,為何曹操到死都不願意稱帝呢?這個疑團引人猜測。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那麼多,為何後人獨獨對司馬家族評價很低
    一、從動機來說,司馬家族以篡位為目的。歷史上有很多謀朝篡位者,他們之所以篡位,很多是形勢所然,或者逼不得已。王莽篡漢,那是因為時代發展到西漢末年,天下已經分崩離析,朝政腐敗不堪,皇帝也孱弱荒淫。這時候,急需一個有能力的大臣站出來,撥亂反正,拯救黎民。王莽便是在這種呼喚中橫空出世的。雖然說,最終的結果是,王莽並沒有起到這個作用,反而讓國家更亂。
  • 都是篡位,為何朱棣的負面評價遠遠高於李世民
    (一)李世民的政治手段高於朱棣李世民對待敵方的政治勢力是和解:李世民在上臺以後,宣布的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勢力進行和解,就是說罪責由李建成和李元吉承擔,其他的人一概不究。李世民還重用了前太子手下的官員,其中就有以前幫助前太子李建成出謀劃策的魏徵。
  •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一員大將,他很早就投奔了郭威,一直到郭威建立後周。不過趙匡胤真正的映入別人眼帘其實是柴榮時期。柴榮繼位後,對軍隊做了改革,提拔一批人才,其中就有趙匡胤。
  • 三國時期兩大風流人物,一個是千古名相,一個是篡位梟雄
    這兩個極端風流人物,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司馬懿。之所以說極端風流人物,就是因為他們諸葛亮與司馬懿分別代表了兩個極端,諸葛亮代表的是忠君愛國、忠貞不二、鞠躬盡瘁的千古名相,司馬懿代表的是厚黑隱忍、心狠手辣、欺騙嗜殺的篡位梟雄。
  • 歷史上所有謀權篡位的家族,為何只有司馬懿家族最讓人咬牙切齒?
    說起改朝換代,有的是順應民心,有的是異族入侵,也有的是謀權篡位等等。
  • 聽聞張飛死訊,劉備只說了4字,足以見得劉備是何性情
    文/行走天涯聽聞張飛死訊,劉備只說了4字,足以見得劉備是何性情在戰國時期,劉備和曹操能夠一戰成名的最主要原因都是因為他們用人如神,是一位典型的軍事家,如果沒有拉攏還在自己身邊的話,是沒有辦法建立後來的國家的,尤其是劉備的實力是完全比不上曹操的,就更加不可能和劉備一起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了
  • 張飛死後,劉備大喊4個字,大臣們聽聞過後,都心寒不已!
    為了保命,劉備只帶著,張飛,趙雲,孔明先行,不過此時曹操大兵離部隊已經不遠,加之趙雲回馬營救阿鬥,劉備立馬意識到,此時可能有生命危險,於是在此時便派遣了張飛去做斷後工作!而張飛此時,立馬率領騎兵20餘名,立於當陽橋上,並且讓兵士們在陣形之後大肆揚起塵土!當曹操率領大軍追至當陽橋時,張飛更是沒有一點慌張之態勢,反而大唱道:「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 「太宗」皇帝多「篡位」
    中國的封建帝王有「廟號」之說,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開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或「高祖」;而「太宗」是以「宗」為廟號裡的第一位,多是開國的第二位皇帝
  •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常年打仗也沒有出現權臣篡位的事?
    沒有權臣篡位?不知題主讀的哪本書?曲沃代翼、三家分晉、田齊代姜齊,這是比較著名的。至於弒君的就更多了。春秋要是不亂,孔子也不會用「禮崩樂壞」來形容了。不過,我想題主問的應該是為何像「三家分晉」、「田齊」這樣改朝換代的「篡位」吧。我姑且順著這個方向回答下。
  • 激蕩四百年:身患重病的那一刻,王敦終於明白篡位不得人心
    王敦為何對郗鑑的言論如此生氣呢?因為滿奮在擔任尚書令時,曾捧著皇帝的玉璽、印綬禪位給司馬倫,背叛了司馬衷。如今,郗鑑是尚書令,王敦隱有篡位之心,郗鑑如此旗幟鮮明的批評滿奮,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絕不可能依附王敦。王敦的黨羽都勸王敦殺了郗鑑,王敦心存顧慮,沒有同意。
  • 唐朝前還有權臣作亂篡位,為何到了宋朝,權臣卻消聲滅跡了呢?
    這種制度的應用,出現了一個弊端:必須是和鄉老、朝中官員、世家大族關係很近的人,才能進入官場做官。隨之就出現了一種情況:被舉薦的官員會結成黨羽,依附於舉薦自己的官員或是依附於舉薦自己的世家門閥。隨之舉薦的官員和世家門閥的勢力,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威脅皇權統治(篡位權臣出現)。
  • 趙匡胤明明是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篡位當上皇帝,為何後世名聲較好
    中國歷史上一朝的權臣通過篡位成功當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聲都不太好,畢竟是篡位,名聲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並不是所有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帝王名聲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楊堅名聲就不錯。
  • 劉裕篡位之後,為何不效仿司馬炎善待曹奐,卻將司馬家族斬草除根
    但是他在上位後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善待了曹奐,將曹奐封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可以使用天子旌旗,備五時副車,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但是風水輪流轉,到了公元420年,劉裕卻又篡奪了司馬家族的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那他又是如何對待司馬家族的呢?
  • 劉邦為何給哥哥劉伯用「哀」字作諡號?哥哥很好,只是嫂子不實在
    諡號始於西周,是人去世後,後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的文字,或褒或貶。比如漢朝的文帝、景帝、武帝等,「文」、「景」、「武」都是是褒義的美諡。但漢靈帝的「靈」,隋煬帝的「煬」就是貶諡了。除了美諡和貶諡,其實還有不褒也不貶的諡號,那就是平諡。
  • 歷史上篡位的「典範」,魏文帝曹丕,是如何篡位稱帝的?
    公元220年12月11日,曹丕謀權篡位後正式登基,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明著篡位的皇帝。曹丕的這次篡位是絕無僅有的第一個,但其實在西漢年間,王莽就已經幹了類似的事情。只是,最後王莽建立的新朝代,才剛剛沒有存在幾年,就被一群看不上他的起義的人給推翻了。
  • 太子劉劭為何突然弒父篡位?此案竟由1個女巫和1個婢女引發
    前三個是 ↓劉劭作為太子,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為何就等不到老父壽終正寢,而選擇弒父篡位呢?今天筆者就詳細聊聊這個歷史事件。01、劉劭其人劉劭,是南宋文帝劉義隆的嫡長子,其母是皇后袁齊媯。「劭」有美好、高尚之意,可見劉義隆對這個兒子充滿愛意。
  • 曹魏和西晉都是權臣篡位得國,為何這個時代篡位成功率這麼大?
    在秦漢經過戰爭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浪潮過去後,曹魏和西晉的建立則都是得國不正的篡權,兩次嘗試都大獲成功,皇帝的控制權似乎一下子下降到了可笑的地步,在曹丕和司馬炎探囊取物一般的篡位後面,有什麼重要的因素存在呢?曹操和司馬懿建立的對君權的壓制,為什麼受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呢?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我們只對司馬氏篡位耿耿於懷?
    就像我們中國朝代更替之中最主要的方式—謀朝篡位。從漢朝末年以來,有曹丕篡奪漢家江山,隋朝篡奪北周天下。後世的趙匡胤篡奪後周的政權,中國歷史上上下下八千多年,其中篡位者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中國人最恨的就是司馬氏的篡位行為,那究竟是為什麼呢?東漢末年的亂局給了篡位者機會東漢是一個偉大的帝國,可惜的就是沒有延續到西漢以來的長期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