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健身是為了身體更加健康,但很多訓練者在健身過程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疼痛,這除了跟訓練動作不標準有關係外,身體肌力不平衡也是重要原因。在諸多部位的疼痛中,下背部疼痛尤為突出,這不僅會影響下肢訓練,還會影響以背部為平臺的部分上肢訓練,嚴重者會影響體態以及日常生活,很多訓練者想要通過核心訓練來緩解這一情況,但應該先明確下背部疼痛的原因,之後做針對性訓練,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接下來的內容分為兩個部分:
1. 下背部疼痛都是因為它們。
具體原因以及如何判斷。
2. 從本質上來解決
「1練2松」擺脫疼痛。
原因
髖屈肌緊張
髖屈肌群位於髖部,體積不大,也不夠明顯,但其負責腿部的伸張與屈縮,當其過於緊張時,會改變髖部以及整個身體後側的動力鏈,讓下背部產生代償發力,引起疼痛。
判斷:
1.經常想做髖部前挺的腰背伸展動作,用拳頭輕錘腰部成為了習慣。
2.託馬斯測試:受試者仰臥在平板訓練凳上,雙手抱膝並拉至胸前,另一條腿如果能夠自然放鬆的落地,並讓膝關節彎曲成90度,就說明這一側的髖屈肌狀態良好。如果只能懸在空中,說明這一側的髖屈肌處於緊張狀態;如果能落地,但不能彎曲成90度,就說明這一側的股四頭肌比較緊張,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髖屈肌。
臀部肌群薄弱
臀部肌群能夠讓人類正常的站立行走,跑步、蹲起等動作也離不開它的支持,而下背部也需要依靠臀部的功能來減輕自身所承受的壓力,所以當臀部肌肉比較薄弱時,下背部就會承擔額外的壓力,引起疼痛。
判斷:
通過視覺的方法更直觀,如果臀部從側面看起來扁平塌,那麼臀部肌群就比較薄弱,一般久坐的人群就會如此,例如上班族;如果臀部看起來比較突出上翹,那就證明臀部肌群比較發達。
豎脊肌薄弱
豎脊肌位於下背部脊柱兩側,呈長條狀,很多人腰背疼痛與其有直接關係。在人體不傾斜的情況下,重力線會垂直於地面,這時豎脊肌會維持人體的靜態姿勢,而當人體做動態動作時,豎脊肌也會參與其中,例如頭、手臂前伸;在人體重力線有傾斜的趨勢時,例如單側負重,另一側的豎脊肌會發力以防止軀幹側屈,背單肩包時不僅會肩膀疼,腰也會疼也是這個原因。
判斷:
1.如果長時間的保持同一姿勢站立就會不舒服,總想著通過切換支撐腿或者彎腰拉伸下背部來緩解不適感,這是因為豎脊肌的耐受力比較差,不能支撐人體正常的站立。
2.不能長時間的保持上半身筆直的坐姿,常見情況是一開始能夠憑藉主觀意識坐直,但時間一長,注意力轉移後,就會不自覺的變成「葛優躺」,這是因為豎脊肌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撐身體的重力。
骨盆前傾
在骨盆前傾時,身體有明顯的前傾趨勢,位於後側的豎脊肌會把上半身往反方向拉,以保持身體的平衡,長時間處於這種姿態,就會使豎脊肌過度發力,引起腰背疼痛。
判斷:
1.身體靠牆站立,使頭部、臀部、腳後跟貼緊牆面,如果下背部處能夠允許手掌貼著牆面穿過,就說明骨盆位置良好,符合中立狀態;如果空隙過大,連拳頭都能通過,就說明骨盆前傾。
2.臀部看似飽滿,但實則是虛像,下肢會與臀部連成一條線,沒有明顯的分界。
腳踝外翻
腳踝外翻也就是日常所說的「扁平足」,即足弓低平,甚至消失,這時腳踝會向內翻轉,從而帶動膝關節內扣,接著也會使大腿有向內翻轉的趨勢,這會改變髖關節甚至是整個身體的動力鏈,使下背部產生代償發力,引起疼痛。
判斷:
走路雙腳呈非常明顯的「外八字」,腳踝明顯的內扣,以及其他明顯的「扁平足」特徵。
解決方法:
加強薄弱肌群
背屈伸
背屈伸是以髖部為主導的動作,其能夠刺激背部肌群、臀部肌群以及膕繩肌,是針對身體後側肌群最佳的訓練動作。相比於以屈髖為主導的深蹲、硬拉以及臀衝,背屈伸的阻力矩更大,雖然動作看似簡單,但卻要分三個步驟:
1. 伸髖。由臀大肌和膕繩肌完成,就像鞠躬起身一樣。
2. 斜方肌和豎脊肌做等長收縮來固定胸椎,使其保持中立位置。
3. 豎脊肌和下背肌群也負責腰椎屈伸。
分類
豎直挺身:也就是早安體屈伸,其類似於鞠躬-起身。由於特定的動作軌跡,身體的重心會前移,並且下肢要保持中立,動作難度比較高,需要訓練者有很強的控制力,也需要有一定的訓練基礎。
水平挺身:主要依靠臀大肌和膕繩肌,身體彎曲部位為膝關節,對下背部的訓練效果有限;當然也可以將彎曲部位改為腰椎,但想要負重依然比較困難。、
山羊挺身:也就是常見的羅馬椅挺身,此時身體的傾斜角度為45度左右。與前兩者相比,山羊挺身的力矩曲線比較特殊,是一個「V」形折線,在動作的中點,其阻力矩更大,能夠對身體後鏈肌群形成很強的刺激。且其自由度相對較低,動作軌跡也比較固定,更容易掌握,建議初學者採用。
動作步驟:
1. 將羅馬椅的高度調整到髖部位置,太高會阻礙動作的進行,太低則會讓大腿有壓迫感。
2. 確保腳踝能夠被器械牢牢的卡住,以腰部為軸,上半身緩緩向下轉動,雙手可以交叉放在胸前,也可以放在腦後。
3. 挺身時臀大肌和膕繩肌要發力,訓練者應該能夠感受到臀部夾緊,下背部繃緊。
4. 如果訓練目的是針對臀大肌和膕繩肌,可以適當的圓背,即背部向上拱起,這樣可以把更多的壓力集中到下肢;如果想要訓練整個身體後側肌群,就要保持上半身中立,雙肩外展。
常見錯誤:
1. 過度反拱腰椎。即上半身會超過中立位置,腰椎向反方向彎曲,這時上半身和下半身之間的角度為鈍角,而不是180度。很多人都會把山羊挺身當做背部訓練動作,但它的主導肌群是臀大肌和膕繩肌,豎脊肌等下背部肌群只起輔助作用。如果過度反拱,不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腰椎會承受很大的壓力,下背部肌群也會佔據主導地位,這可能加劇下背部的疼痛。
2. 動作太快。山羊挺身的動作基礎就是彎腰,但腰椎與膝關節或者肘關節相比,更加脆弱,尤其是年齡比較大或者腰部受過傷的人來說,彎腰一般都要小心翼翼。如果動作過快,很容易對腰部產生損傷,造成疼痛,也就是常說的」閃了腰「。
3. 動作不完整。即上半身沒有完全回到中立位置。這一點與第一點呈對立面,有的人動作幅度過大,有的人動作幅度過小,還沒有完全做完又開始了下一次動作。這會降低訓練效果,並且影響臀部以及腿部肌群的訓練。
放鬆緊張肌群
這一點主要針對髖部肌群以及小腿肌群,可以利用泡沫軸來完成:
1. 側臥在平板上,上半身可以不觸地,保持傾斜。
2. 雙手觸地以作支撐。
3. 將泡沫軸放在髖部下方,通過下肢的移動讓泡沫軸在髖部和腳踝之間滾動,以達到按摩的目的。
貓牛式伸展
這是兩種動作組合起來的訓練,所謂貓式,就是模仿貓的拱背含胸,讓背部呈拱橋狀;所謂牛式,就是模仿牛的挺胸抬頭。這套組合訓練看似簡單,但有一定的難度,能夠充分的伸展脊柱和背部肌群,使肩頸背等得到充分的放鬆。動作步驟如下:
1. 俯身,雙手撐地,確保手臂垂直於地面;跪姿,確保大腿垂直於地面;頭部、背部保持中立。
2. 呼氣時,上背部向上拱起,同時含胸低頭。
3. 回到中立位置。
4. 吸氣時,頭部上揚,腰腹下沉。
注意事項:
1. 拱背時腹肌發力,想像讓腹部儘可能的貼向脊柱,也就是說,要依靠收腹的力量讓背部上拱;同時手臂向下用力,給背部施加向上的反作用力。
2. 肘關節保持中立,不要向後超伸,否則會影響力的傳遞,在肘部形成應力集中,引起疼痛。
3. 雙腳不應完全放鬆,而是應該儘可能的發力抵住地面,以分擔膝蓋所承受的壓力。
4. 聳肩,這是常見的錯誤,主要原因就是頸部不能放鬆,初試者一般都會經歷這個過程,只要下意識的去避免聳肩就能慢慢改善。
5. 在牛式中過度塌腰,這可能會加劇下背部的疼痛。正確方法應是包括腹肌在內的核心肌群發力,有意識的控制下背部,而不是為了完成動作來讓腰椎承受過大的壓力。
初試者做這一套訓練可能會感到吃力,一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只要能夠感受的背部的拉伸感即可。
結語
下背部疼痛並不是一件小事,但這卻並不能引起訓練者的重視,不少人認為緩緩就能過去,但如果一直頂著病痛訓練,就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下背部疼痛的原因,再做針對性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保證健康的情況練出強壯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