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線上教學課程要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全覆蓋、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強化正向的價值引領、滲透積極的人文關懷……」東北大學在「雲端」開課前,就要求廣大教師抓住特殊時期在線教學的有利契機,把「課程思政」建設推向縱深。
課比天大。滿屏的「點讚」彈幕,整齊的走心好評,東北大學雲端「課程思政」,正滋養著一顆顆心靈拔節生長……
緊貼時政熱點 融入鮮活案例
「火神山醫院共裝設14600千伏安變壓器,滿負荷運行,1天可保障醫院最多用電35萬度。如果和普通居民家的用電容量相比較,醫院用電相當於約4000戶居民。從『火神山』和『雷神山』供電系統對比,我們來看本節課的知識點……」2月24日8時,孫秋野教授在《電力系統分析導論》課上,將課程知識同工程建設實際相結合,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向學生們介紹了防疫戰場上的「中國速度」與「中國態度」,與學生暢敘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硬核」科技力量。
「為實現方艙醫院有效控制傳染源、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的目標,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完成建設,這要求製冷空調系統必須能夠長時間高負荷運行。典型供熱供冷系統包括整體式空調系統、空氣源熱泵集中熱水系統等……」2月28日上午,冶金學院熱能系教師董輝線上講授《製冷原理與裝置》課程時,以武漢方艙醫院空調系統切入,迅速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責任感。
「雲上的日子」,在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廣大教師們有意識地強化對學生進行訂製化、精準化的思政教育,賡續東北大學骨子裡的家國情懷。
宅家的日子裡,2016級本科生馮亮看著自己改了數遍的畢業設計建築方案,越看越焦慮。在得到指導教師康玉梅老師的悉心指導後,他信心倍增,對方案的設計也增添了靈感。康玉梅在「畢業設計」微信群裡,與學生們共享了大量的疫情防控期間我國土木工程方面取得的驕人戰績,她將防疫阻擊戰中蘊含的育人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學生畢業設計指導中。
巧妙溶鹽於水 實現精準滴灌
通訊衛星覆蓋地球面積的估算,生物信息學中蛋白質結構比對和預測問題……大量實際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數值分析做出的貢獻。東北大學「網紅」高數教師邵新慧在給學生上《數值分析》在線課時,通過播放短視頻《科學重器,失之毫釐,謬以千裡……一秒之差竟然影響這麼大》以及《我和我的祖國》中「香港回歸」小節,讓學生從實際應用案例中體會「誤差」在生產生活中的影響,包括有時甚至涉及國家主權的情況,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和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在介紹穩定性和算法安全的概念時,邵老師告誡我們在科研過程中,一定要牢固樹立國家安全意識,國家安全問題與我們每個青年學子的生活息息相關,並非遙不可及。」東北大學自動化專業2018級學生裴梓鈞說。
課程思政建設,難就難在思政內容和專業知識相結合時容易形成「兩層皮」。怎樣把握好課程思政的「時」「效」「度」?這就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所蘊含的價值精髓,點滴滲透。
「相傳,牛頓在瘟疫期間回到了家鄉,在家鄉一年半的時間裡,得出了力學三定律、萬有引力定律的科學發現。我們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帶領同學在家開展物理實驗,給同學們一個優質的研究式型學習平臺,相信在返校之時,會有一些同學在家的成果能形成論文,會宅出幾個東大版牛頓!」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王旗老師用幽默的話語,鼓勵學生們用好在線平臺,探究科學的真諦。
堅定文化自信 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被稱作『基建狂魔』,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代表的工程讓全世界刮目相看,這正是一代代土木人用智慧和汗水拼命幹出來的。」「地下空間將成為未來土木工程建設的主陣地,也將成為助推國家發展的重要空間資源!」2月27日下午,王述紅教授與58名2017級本科生相約「雲端」,講授《地下結構設計》課,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為價值追求,頻出金句。
「這次『疫情大考』,極好地彰顯了我們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如同神經網絡坎坷不平的發展歷程一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明前景,中國人民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於亞新在給研究生講授《數據科學思維與大數據智能分析技術》時如是說。
東北大學黨委書記熊曉梅表示。「深入挖掘疫情防控期間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比較優勢、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意志,宣講彰顯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優秀事跡,引導青年學子形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崇尚科學、甘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價值導向,是我們立德樹人應盡的義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劉玉 通訊員 王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