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雁萍
不用問,從臘月二十三祭灶、掃塵開始,年,才正式進入倒計時。
其實現在市場上什麼都不缺,可按習俗,老戶人家還是要忙乎一臘月,俗稱忙年。也是,如果連年都懶得忙,那還過個啥意思。
忙年都忙些什麼?母親首先忙著買肉,買好肉就該燒燒、該燉燉、該醬醬。還得炸麻花、炸丸子、生豆芽、切餃子餡兒。父親也忙,忙著準備屋裡屋外要張掛的彩旗、燈籠、對聯、窗貼,忙著準備壘旺火的柴炭,忙著安排我弟弟買花炮和鞭炮。
還是老規矩,趕個禮拜天,我們和已經能頂上大用的孩子們回家,一部分跟母親蒸糕、炸糕、炸麻花兒,一部分跟父親屋裡屋外洗涮打掃。像去年,回家的時候正好趕上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民間祭灶、掃塵、吃灶糖的日子。麻糖一定要吃,吃了就會說順耳話了。當然,麻糖父親也早給準備好了。
想起三十多年前,糧站臘月裡要增供殼花生和葵花籽,這些東西都是我負責在假期裡往熟炒;此外還要做五香豆、五香花生米,還要炸一盆下酒的蓮花豆。我參加工作已是改革開放初期,瓜子花生終於能買到熟的了,也就不用自己費工夫去做了,但買的任務還歸我。現在越發是看對什麼買什麼,而且口味和品種多的讓人眼花繚亂。糖就更不用說了,基本已成擺設,但沒有不行,顯得日子不夠甜蜜。過去正月裡待客就是瓜子、花生、糖,外加一壺磚茶水。現在有些複雜,不管稀罕不稀罕,家家一擺一茶几,有乾果、鮮果、糖果、茶點、糕點,有奶茶、咖啡、鐵觀音、大紅袍、正山小種,但來客有興趣品嘗的,卻多是主人家自製的麻花、怪味豆等。
對了,還有花兒。早先都是自己養些草珊瑚、繡繡梅、對頭蓮,如果臘月底了還不見開紅花、結紅果,到年三十早上,女主人就會把一些用皺紋紙紮的小粉花、小紅花,一朵一朵拴到用水噴乾淨的綠葉間。現在條件好了,一般人家為喜慶,早幾天就從花卉市場買回盆栽的一品紅、杜鵑、仙客來、蝴蝶蘭等,而講究情調的,卻是一大抱鮮切花,泡在高高的水晶瓶裡,與長條花梨木飯桌上的紅酒遙相輝映。
衣服也一樣。不管平時買了多少好的,穿了多少新的,到年三十兒,大人孩子必須從頭新到腳,新年新氣象嘛。尤其鞋,說是穿新鞋走新路,我看這只是想再買雙新鞋的人自己給自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罷了。
如今生活不差錢,孩子們平時也不缺零花錢,可過年的壓歲錢是保留節目,不能少。現在都是大面額,一給好幾張;像我爸我媽,孫女兒外孫女兒他們老兩口都給發,發雙份兒;已經工作但沒結婚的,也繼續享受此待遇。我說我們小時候的壓歲錢論毛收,很少能上塊,她們不相信,還表示驚訝。
塞北農村過年的早飯也有講究,就是初一到初五的早晨,一定要煮餃子吃。鮮有資料表明其所以然,也許只是此地祖輩們傳下來的一種習慣吧。當然現在能堅持吃五天餃子的人家已少之又少,但我爸我媽還堅持煮,我們也堅持吃。
好日子過的快,「破五」響炮、送窮、吃餃子,除夕以來的許多禁忌也就此打破。比如之前掉了的扣子或開了的針線,一過「破五」就能縫綴了。歇下的買賣也可以開市了,上班族也得慢慢兒收心了,工作在外的也該打點行裝了。
然後就是初八,遊八仙、逛廟會、看紅火。遊八仙始於明朝,據說遊走一遭不僅看了紅火熱鬧,還可以去百病;反正是圖個吉利,別吝惜時間,到時候記得出去逛逛。
接著是被稱為「十指節」的正月初十。按習俗,我們這地方初十也有項目:吃莜麵。相傳這天老鼠娶親,人們吃莜麵是為了討好鼠爺,以求新年能交上好運。我們家年年集體吃莜麵,有時還請親戚朋友來吃。橋靠大院兒時期,吃完莜麵還要唱歌、跳舞、打坐腔,一直紅火到吃晚飯。
好了,正月十五到。家家戶戶大團圓,吃餃子,吃元宵,晚上出去看紅火。城裡的紅火如今已趨於表演,想看原生態的,就得到村兒裡去找。我在村兒裡轉過九曲,也看過踩高蹺、扭秧歌、耍龍燈,那感覺,比城裡有味道多了。
俗話說年通著二月二,等二月二理過龍頭,吃過收官餃子,這年,才算畫上了圓圓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