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驍勇善戰的大將數不勝數,他們是自帶天賦還是天賦異稟?就像一部影視劇中的臺詞:「"老子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個,哪一個是靠文化打贏的」。他們出自寒門,沒有學過兵法,帶兵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比方說徐海東、許世友都是出身於貧苦家庭,但在戰場上都是無師自通的高手。
在戰場上他們足智多謀。他們可以根據對方敵人的情況,做出最周全的布局和進攻策略,減少傷亡。在我國近代史中,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有很多,在他們其中的徐海東將軍在戰場上是叱吒風雲,戰功赫赫,用自己的才能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55年,國家為獎勵建國有功的將領們,特地舉行儀式,在此次表彰大會中徐海東被授予了大將軍銜,排名第二。不論他戰績如何,恐怕在任何戰役中大家對這位大將的印象。那麼他又是如何登上這第二的位置呢?以德服人。在我軍長徵途中,條件十分艱難,吃穿用度極其短缺,大家真的是穿一條褲子,用一雙碗筷。又因為敵人窮追不捨,根本不給我軍喘息作調整的時間。戰士們沒有足夠的衣服食品,就憑著自己一腔熱血和無所畏懼的勁兒,完成了25000千裡長徵。雖然這一階段勝利了,但是我軍又要面臨新的挑戰:冬日的嚴寒,我軍經過長途跋涉根本沒有多餘的存貨來過冬。經過中央商討決定,這個冬天無論如何都要給將士們備足衣物,不能讓他們在受冷了。於是毛主席親自寫信向紅15軍團首徐海東請求支援,並帶上了相應欠條。徐海東收到信後,馬上將部隊裡的5000塊大洋拿出,儘管主席在信中並沒有借這麼多。不僅如此,他只留下了軍隊所必需的槍枝,剩下的也都送了去。就連他最優秀的騎兵團,他也一起交給了中央紅軍指揮。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行為就猶如雪中送炭。正是有了徐海東的幫助,中央紅軍才順利度過了這次困難。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中央紅軍。1955年,授勳前,徐海東得知自己要參與評定軍銜,他寫信給毛主席說:「自己並沒有參與過解放戰爭,更沒有在軍事指揮的位置上,不應該參與評定。」毛主席知道後說道:「徐海東必須是大將,而且還要排在大將第二位。」就這樣徐海東成為了開國大將,並且身居高位。
還有一位家境貧苦而且沒有讀過兵書的戰神,就是傳奇將軍許世友。許世友為了生存從小就漂泊江湖靠賣藝討生活,但是在閒暇時許世友將軍經常苦練武術,並且學習各種門派的武功打法,並且融會貫通取之精華,之後就走上了參軍的道路,並且如願的入伍,他的身手在軍中也是數一數二的。他始終都是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重要將領,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擔任的職務越來越大,卻始終保持了農民本色,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1905年,許世友出生在湖北黃麻縣的許家窪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少時,許世友家中一貧如洗,只能給武術師傅打打雜工,之後他到少林寺學習武術,當了幾年的和尚。大革命時期,許世友成為了一名革命軍官,並且在革命低潮時參加黃麻暴動,成為了人民軍隊中的一員,從此一輩子獻給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新中國建設過程中,許世友當了多年的「不是農業部長的農業部長」,他十分關心我國農業發展。後來,他的警衛秘書人員都開始抱怨「許司令考核我們的硬指標就是種菜種糧手藝好不好。」許世友長期在南京任職,一度把中山陵變成了菜園子,為南京市蔬菜供應做出很大貢獻。許世友調離南京初期,蔬菜價格一度上漲,可見許世友對南京農業貢獻還是不小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軍事天才。所謂軍事天才就是拿著一本盜版的軍事書也能統籌大局、打出一手好仗的人。在他們身上是自帶天賦加成的,軍事天才與一般的將領的根本在於悟性。比方說,作戰離不開地圖,一般將領需要反覆多次才能熟練認知和使用地圖,然而軍事天才只需要一遍即可熟練使用地圖。另外一般將領看到作戰地圖覺得沒有什麼。軍事天才看到地圖之後會在眼前出現3D環繞浮現模式。
俗話說得好:「天才就是1%的天賦+99%的汗水」。每個人的成功背後都需要有先天的天賦與後天的努力,想要成功,背後肯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在十大元帥中有5個人最能打,其中4個都上過軍校,唯獨一個沒有上過軍校的就是粟裕,1925年粟裕正式參加革命隊伍,因為沒讀過軍校的緣故,它從底層開始,一直拼到了開國大將。綜觀粟裕的軍事生涯,沒有讀過軍事院校,也沒有老資格,卻能以自己的軍事才能讓眾多將帥真心折服,除了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更多是勤學善思。所以說,並不是他們天賦異稟,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努力而成。軍事天才也是從青銅一步一步努力到王者。徐海東、許世友將軍他們曾經也是個青銅,雖然他們一生從未打過敗仗,但是依然善於終結、不驕不餒。虛心總結也是我軍一直以來的傳統,這也是我軍能夠勝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