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寫過《稀嘞》《再說稀嘞》兩篇文章,談老黃縣的粥湯類飲食。早年間,生活艱難,黃縣南部山區山高坡陡,土壤瘠薄,日子更是難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主食基本都是片片(苞米麵兒加豆面做成),再一早吃的是胡湯片片和煮地瓜幹,更加難以下咽。主食既粗糲,就頭又少,有的人家好多天不炒菜,只是熥點鹹菜、小鹹魚、蝦醬之類的對付著。這種情況下,粥湯類食品就顯得很重要了,一則是潤滑腸胃,不然肚子裡「硌硌碌碌嘞」;一則是緩解就頭殺嘴的生鹹,不然就會「齁吞兒(黃縣話指嗓子)」。很多人家一天三頓都離不開「稀嘞」,這種熱愛程度跟廣東人喝湯有一拼。
黃縣人家常喝的稀嘞大致分幾種:一是原味的,如米湯(苞米麵兒打的稀飯)、煮湯(蒸餑餑時鍋底水裡撒把米煮成的)、胡湯(胡湯麵兒打的稀飯)、米兒飯(包括小米稀飯和大米稀飯)、苞米𥻗兒飯(碾碎或舂碎的苞米粒兒熬成的)。一種是鹹口的,有飯有菜,也可以充當主食,如鼓兒湯、片兒湯、小鱉跳灣(苞米麵兒拍成小餅子下到湯菜中)。一種是甜口的,如地瓜飯(地瓜放到米湯裡熬煮);「泚碗炒麵」「泚幾塊核桃酥果兒」屬於臨時應急的;豆漿則只有城裡才有,黃縣沒有鹹豆漿的喝法,一般是加糖,有捨不得放糖的,捏幾粒糖精放裡面,喝完了嘴裡有點發苦。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是鹹酸口,如油粉和鹹飯。
「油粉」又稱「粉漿」「漿腳兒」,是加工粉條的副產品,粉房在推粉時,水磨的綠豆或地瓜漿濾去粉渣(老北京人稱為「麻豆腐」的,就是綠豆粉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兒炒了吃,和黃縣人餷餷豆腐渣差不多),
麻豆腐
倒入大缸中靜置,下層的澱粉取出後乾燥稱為「粉團」,是漏粉的原料。
油粉
最上面一層清水撇掉,在澱粉之上含有餘粉的漿水,就是油粉,可挑回來餵豬,餘下的排到漿窖兒裡漚肥。黃縣人把這種下腳料發酵後再熬熟,就是油粉(人吃的油粉只要綠豆粉的),是窮人的美食。
黃縣油粉的做法比較複雜,要先把花生和黃豆清洗乾淨,用清水浸泡一夜,要泡得發脹才好用。將豆腐切成丁,下油鍋中小火慢慢煎炸,直到豆腐丁金黃硬脆,即可出鍋。另起鍋放少許油,蔥姜爆鍋,將五花肉丁下鍋煸炒,加入菠菜和白菜,炒至蔬菜斷生即可出鍋。取一小盆發酵好的油粉放入鍋中,加入花生和黃豆,中火慢慢熬煮,等油粉燒開後,將苞米麵兒攪成糊糊(過去好過的人家多用黑面,取其滑潤,也可以放淘好的小米,取其米香)倒入,以增加黏稠度。轉小火繼續熬煮,感覺火候差不多了,將先前炒熟的菜和炸豆腐丁放入鍋中,加少許鹽和香油調味,撒上芫茜菜和韭菜段,就可以出鍋了。
黃縣油粉
喝起來鹹攢攢、酸溜溜的,又開胃,又好消化。雖然初聞有點酸餿味,入口卻是鮮香無比,這和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是一個道理。
老北京小吃「豆汁兒」也是綠豆粉做的,但要簡單得多,沒什麼配菜。
豆汁兒、焦圈、辣鹹菜
梁實秋先生是豆汁兒的鐵桿擁躉,他的《雅舍談吃》裡有一篇《豆汁兒》:「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兒的人也是以北平城裡的人為限,城外鄉間沒有人喝豆汁兒,製作豆汁兒的原料是用以餵豬的。但是這種原料,加水熬煮,卻成了城裡人個個歡喜的食物。而且這與階級無關。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著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者老媽子拿沙鍋去買回家裡重新加熱大喝特喝。」汪曾祺先生也說過:「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他和梁先生有同好,巧的是也寫過一篇同題的散文《豆汁兒》:「豆汁兒是什麼味兒?這可真沒法說。這東西是綠豆發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愛喝的說是像泔水,酸臭。愛喝的說:別的東西不能有這個味兒——酸香!這就跟臭豆腐和啟司(Cheese)一樣,有人愛,有人不愛。」「豆汁兒」一詞最早見於乾隆年間,最少有近二百年歷史了。民國王蔭齋和雪印軒主《燕都小食品雜詠》「豆汁」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註:「豆汁,即綠豆粉也,其色灰綠,其味苦酸。分生熟兩種,熟者挑擔沿街叫賣,佐鹹菜食之,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過去賣生豆汁兒的,用小車推一個有蓋的木桶,走街串巷,住家戶兒買了回家自己熬。
賣生豆汁兒
賣熟豆汁兒的,在街邊支口銅鍋,小火熬著(火大了一是容易糊鍋底,二是豆汁兒容易「澥漓」),熬得了,吆喝一聲,「豆汁兒——粥噢,開鍋」,前面拖音拉調,後面音短聲促,四方食客,聞聲而至。豆汁兒配焦圈(飯量大的要來兩套馬蹄燒餅夾焦圈),佐以辣鹹菜(切得極細的醃擗藍或芥菜疙瘩,拌上辣椒油),就是老北京人經典的早餐。
我一直以為黃縣油粉是獨一無二的,後來才知是井底之蛙。有朋友去山西旅遊,回來說在晉南臨汾襄汾縣吃過油粉飯,印象很深。襄汾油粉飯比黃縣的更加複雜,先用小米、綠豆、大豆、花生豆加水煮開,再加入豆腐、蘿蔔、海帶熬煮,待軟爛後加入發酵好的綠豆漿,不停攪拌,燒開後再加入手擀麵(山西不愧是麵食大省!),另起一鍋,以韭菜或菠菜小炒肉,炒好後加入,臨出鍋時再加入芫茜菜、辣椒油和花生碎(有的以芝麻鹽代替),吃起來微辣鹹香,酸爽適口,麵條軟糯滑爽,風味獨特,吃上兩碗,連主食都省了。陝西富平縣、山東淄博博山區也有油粉飯,同樣是以發酵的綠豆漿打底。或許這些吃法,都是隨著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而流布四方的?
黃縣話還有一種叫作「鹹飯」的,和油粉的做法差不多,算是油粉的簡化版。油粉只有推粉時才能吃到,鹹飯一年四季可食。先用蔥姜熗鍋,放上蔬菜煸炒,再加水燒開,倒入苞米麵兒糊糊或淘好的小米,等餷餷好嘍再放點鹽,最後放點韭菜啥的提鮮,有的地方稱之為「菜米湯」。還有人習慣了油粉的酸爽,會往鹹飯裡倒點兒醋,或是從山上拔幾棵「酸醋溜兒(學名酸模)」放進去,喝起來也有點酸溜溜的。鹹飯也不是黃縣獨有的,濟南的甜沫兒也是粥菜合一的。不過甜沫兒用的是小米麵,將泡好的小米磨成糊,先將浸泡過的花生米、豇豆、紅小豆、粉條等放入鍋中,微火慢煮,待粉條熟透、花生軟糯、豇豆綻開時,再下切成細絲的豆腐皮和菠菜之類,放鹽、白胡椒粉或五香面調味,煮開後加入小米麵糊,起鍋前要加一點香油,最後燒一勺炸蔥姜大料的熱油,往上一澆,香氣瞬間激發,謂之「倒熗鍋」。
甜沫兒微鹹略辣,五香撲鼻,為什麼會叫作「甜沫兒」呢?這還得跟草原上的奶茶扯上關係。蒙古人的奶茶是牛奶加磚茶加鹽煮製的,但光喝奶茶不飽,最常見的「奶茶伴侶」便是用糜子(一種不黏的黍,黃縣人用來做糕、包棗粽兒的「大黃米」是黏的黍)做成的酥脆炒米,這樣早餐就可以對付過去了。滿清崛起後,一部分蒙古族編入蒙古八旗,並隨清軍入關,將飲奶茶的習慣帶到了北京。可在農耕地區上哪兒找牛奶啊,糜子就漸漸逆襲,反客為主,奶茶最終改良成了以糜子面為主的「麵茶」。
麵茶
將糜子面用涼水調成糊,鍋裡先加入涼水,放入鹼和鹽,燒到八成熱時,將糜子麵糊慢慢倒入鍋內,不斷用勺子擱嘍防止煳鍋底,水沸後改文火熬製,直到糜子面熬成金黃色,盛到碗裡時,再撒上芝麻鹽(最初是用滿人喜歡的蘇子鹽,即紫蘇的籽炒熟加鹽搗碎,後來才改成漢人習慣吃的芝麻鹽),淋上芝麻醬增味(傳統相聲《報菜名》有這樣一句:「東邊茶湯紫銅大壺注滾水,西邊麵茶筆走龍蛇畫麻醬。」很多人分不清老北京的茶湯和麵茶,二者都帶「茶」字,但都與茶無關,茶湯有點像黃縣的炒麵,用水泚著喝,汪曾祺《麵茶》:「麵茶和茶湯是兩回事,雖然原料可能是一樣的,都是糜子面。茶湯是把糜子面炒熟,放在碗裡,從燒得滾開的大銅嘴裡倒出開水,澆在碗裡,即得。」),這就是糜子面清香、芝麻鹽鹹香、芝麻醬醇香三香合一的麵茶。再配上兩撇棒槌油條、蔥花油餅或燒餅果子,這也是老北京人常吃的早點。
甜沫兒
後來麵茶從北京傳到了濟南,粥做好了,大家琢磨就一碗糜子面粥加上兩味調料,太簡陋了,再添點麼兒(濟南話給東西叫作「麼兒」)呢?再添上點粉條、青菜、花生豆、白胡椒粉、五香面之類的「麼兒」,「添麼兒」之名就傳開了,後來人們根據諧音雅化成了「甜沫兒」(麵茶之於甜沫兒,就如同豆汁兒之於油粉,麵茶、豆汁兒是極簡版,甜沫兒、油粉是輕奢版)。這大約是可信的,因為德州(不是德克薩斯那個德州!)人也很喜歡喝甜沫兒,這說明甜沫兒是從濟南北面傳過來的。
「重慶油茶」又稱「油茶饊(sǎn)子」,做法和麵茶也差不多,香噴噴的炒米磨成粉,熬成黏糊糊的米糊,加入香酥黃豆、花生、小香蔥、榨菜、炒鹽、油辣子等,撒上一把嘎嘣脆的面饊子做「冒兒頭」,再按個人口味加上現磨的花椒粉,麻辣香脆,油而不膩,當地人稱「油茶潤如酥,山珍海味難媲美」。
重慶油茶
雲南的「稀豆粉」則是用豌豆磨成粉,先炒再熬,單吃有淡淡的豆香,味道比較純粹,加上褐色的醬醋、乳白的蒜汁、泛黃的薑汁、紅色的腐乳汁、綠色的蔥花和芫荽,再加上炸過的洋蔥碎和花椒油等十幾味調料,一碗素淨的稀豆粉就像被施了粉黛,用來泡餌絲、餌塊或是切段的油條,是雲南最常見的早點。
雲南稀豆粉
稀豆粉的調料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少類似的吃食,應該都是從麵茶衍生出來的。
至於鹹飯是不是受到甜沫兒的影響,還不太好說,因為「忙時吃幹,閒時吃稀」,各地這種粥菜合一的做法很多,多叫作「菜糊塗」「菜糊湯」之類,都是為的省火、省事、省糧食。再加上商旅、移民的因素,這些地方小吃之間的關係就更加纏夾不清、難以理清脈絡了。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