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講土話,指的是講河洛話。
什麼是河洛話?
數千年來,幾千萬使用閩南語的芸芸眾生都不甚了解(少數專業學者除外),所以有普及一下的必要。
據查,河洛是黃河、洛水的簡稱,在這裡泛指地區,就是黃河到洛水一帶的區域。
這個區域,是以河南洛陽為中心,大抵是現在東至河南滎陽;西至陝西的潼關、華陰;南至河南的汝穎;北跨黃河至河南濟源及山西晉南一帶,總面積約一二十萬平方千米。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西部陝西東部等地區。
這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區域!雖然它的面積只有現在中國版圖的2%左右。
這個區域在古代中國,被稱為"天下之中",簡稱"中國"!是古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特別優越。
我們現在經常自豪地說,我是「中國"人!
"中國",就是從河洛地區延伸而來的。
河洛地區,從地圖上看,其坐標在北緯34-35度之間;東經110-114度之間。
整個中華文明,基本上都從河洛地區發源,然後發展,壯大。
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帝、帝嚳、顓頊、舜、堯等帝王,都在該區域建造帝都。就是後來的秦、西漢、北宋在西安、洛陽、開封所建的帝都,也都屬於河洛文化圈。
幾千年的建都史,使河洛文化形成了國都文化,形成了以國都文化為中心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從河洛地區培育發展而來。
現在全國最大的一百個姓氏,其中的七十多個姓氏,也是從河洛地區走向全國乃至全球。所以說,很多姓氏的祖根在河洛地區。
幾千年的國都文化,形成了中華民族善於吸收、包容、開放、凝聚的民族特性,培育了人們頭腦中強大的統一基因和凝聚力的靈魂。
這就是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一直反對分裂、追求統一的根本緣由。而反映河洛文化最直接的表達和溝通直至傳承的方式,就是河洛話。
中華民族經過歷史上幾次大遷徙,河洛話隨著遷徙的人們,來到全國各地,特別是來到了閩南地區進而又傳到臺灣省,傳到亞洲各地。
現在的閩南語就是古代的河洛話。
據統計,改革開放至今短短的四十年中,漢語增加了七千多個新詞彙。
耳熟能詳的新詞如「下崗、網站、網絡、超市"等,都是新時代應運而生的新詞彙。
當然,有些舊的詞彙也漸漸被放棄、淘汰或者塵封。如「掙工分、上山下鄉、知青、返城"等熱極一時的詞語漸漸不被使用了。被棄用封存的詞語,除了年紀大點的人偶爾提及外,許多年輕人甚至不知道這些詞彙了。
短短的四十年,新增七八千個新詞彙。被棄用的不知有多少。
由此可以推斷,語言隨著歷史進程的進步而發展,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淘汰。
語言的發展和更新,根植於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之中。
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社會變革的活躍程度,影響甚至決定著語言的更新和發展速度。
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爆發性大發展,語言也隨之大發展,以適應和滿足日新月異的經濟活動的需求。
每次新的生產創新成果和科技成果的出現,都伴隨著新的詞彙的湧現。而新詞彙的創立和運用,又促進了生產和科技更高層次的發展。
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也充分證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條鐵律的正確。
經濟和科技的高速發展,刺激人們需要創造更多的詞彙來溝通交流,使經濟和科技發展更順暢更快捷更方便;而更豐富的、更精準的、更方便的詞彙,反過來支持了高速發展中的經濟和科技活動。一些跟不上趟的詞彙,由於使用頻率越來越低,終於被慢慢地遺忘、塵封甚至淘汰。
這就是語言發展和消亡的基本規律。
而且這種詞彙增加的速度,會與越來越快的經濟發展節奏基本同步。
古代河洛話到現在的閩南話,也無法脫離這個規律。而經過幾千年的變化,雙方的差距可謂滄海桑田!
河洛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之地,作為「天下之中"的"中國",不管古代的經濟發展如何緩慢,河洛地區肯定比其他地區的發展快速得多。
河洛地區有史以來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該地區建有完善的灌溉系統;發達的農業技術;大面積平緩而優質的耕地;有先進的冶煉技術可以製造先進的工具;更有勤勞智慧的人民。在以農業立國的古代中國,其經濟發展與邊遠、落後、貧窮、閉塞的閩南地區不可同日而語!
隨著河洛地區經濟比閩南地區經濟更高速的發展,河洛地區乃至整個中原大地,語言的更新和發展相應更快,大量新詞彙不斷湧現。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北方遊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對古代漢語進行全面衝擊和改造,經過幾千年的更新換代,新的詞彙不斷地累積,舊的詞彙漸漸被棄用,河洛語言由量變到質變,慢慢演化成與古代河洛話完全不同的河南話、渭南話、晉南話,演化成了今天全國通用的普通話(語系)。
河洛話在閩南的發展更新,相比於中原地區的進化,速度猶如蝸牛一般。
一邊是河洛地區語言的不斷重組創新;一邊是閩南地區語言的守成守舊,河洛話與閩南語的差距越拉越大。
經過幾千年的演化,最後變成誰也不認得誰的兩種完全無法溝通的語言。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幾點:
一是由於閩南地區遠離中原大地,地處沿海丘陵邊遠地域,閉塞的環境,造成了與中原河洛話日新月異的進步嚴重脫節,眼睜睜地看著中原河洛語像一列飛奔的歷史列車,逐漸遠去。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是閩南地區生產規模相對較小,一家一戶的小手工小作坊的生產模式,不需要大量詞彙創新來支持緩慢的生產生活。老祖宗帶來的詞言已經非常豐富,足以支撐閩南人的使用和溝通,創新比較少,甚至日漸淘汰,能保持住原有的詞彙量滿足使用已屬萬幸。
三是交通不便,媒體傳播稀少,渾然不知原來的河洛語,已然被其他民族文化滲透甚至改造,雙方差距越來越大。閩南地區的河洛話成了一潭死水,閩南語就成了還在使用的古漢語,成了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
還有,閩南語缺乏大量的新生語彙如外來語的交流補充(像日語大量吸收外來語那樣),閩南語缺乏發展過程中應有的養分補充,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上述種種原因,閩南語使用的人數不斷減少,使用範圍不斷縮小,閩南語快速的萎縮了。
現今世界上,成千上萬種語言中,每天都有許多語種在消亡,每天都有許多語種被淘汰。特別是光有語言沒有文字的語種,被淘汰的速度更快。
很不幸,閩南語剛好符合"有語言沒有文字"這個條件。雖然閩南語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第21位的常用語言,雖然閩南語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古老語言;雖然閩南語與漢字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但實際上在中國使用閩南語的人口充其量不足5%。這種環境不利於閩南語的存續,而環境是語言生存最重要的條件。
現在閩南地區的孩子,不管他的家庭成員是講普通話還是講閩南語,孩子自然而然地傾向於學習普通話。特別是進入幼兒園後,幾乎完全拋棄閩南語而講普通話。
這是一種趨利行為。
普通話經過解放後幾十年的普及,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學習,娛樂,交往等所有領域。
普通話對偏居一隅的閩南語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降維打擊。隨著經濟越來越發展,全國乃至全球人員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方便和滿足生產生活溝通交往,普及普通話,儘量少講閩南語,成為人們自然而然的不二選擇。
孩子們也自覺不自覺地加入普及普通話、摒棄閩南語的行列中。小朋友及早儘快地掌握普通話,能較快產生使用普通話帶來的諸如電視、音樂、電子產品的視聽享受的快感,也可以與其他小朋友溝通分享。所以放棄閩南語而重視普通話,使小朋友能儘快從中得利,從而享受學習普通話後的所有快樂。
而趨利行為,是不分年齡的。
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速度越來越快。閩南語隨著經濟生產和科技的進步,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隨著人們日常使用量的大幅減少,隨著孩子們不學不用,進入消亡的快車道。
孩子們是我們的未來。孩子們未來使用或放棄閩南語,決定了閩南語的命運。
現在的閩南語,使用的人越來越少,正無可奈何地漸行漸遠!慢慢凋零!
在可以預見的幾十年內,閩南語的消亡成了不可逆轉的進程!
寫於2019-11-23
重新整理於2020-11-05
編輯:黃曉鷺 周心瑩
編審:黃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