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我,一直以為英吉沙其實是藏刀的一種。。。
在新疆的英吉沙,出名的不是哈密瓜、也不是葡萄乾,而是一把刀,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在維吾爾族男子的眼中,就像是自己的兄弟,一把小刀就是炫耀的資本。如果你隨身佩戴一把英吉沙小刀,維族的男子就會把你當作是自己人來看待。
維吾爾族人以放牧為生,小刀既能防身又當作工具來用。雖然這一把小刀個頭不大,但是做工的要求卻非常的高。
在英吉沙縣專門做小刀的人不在少數,甚至還有刀匠、師傅、大師傅的劃分,大師傅是最高的等級,手藝也是最好的。純正的英吉沙小刀講求的是純手工製作,就這一點,在英吉沙縣,只有少數大師傅還在堅持用純手工做刀。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費時費力還不賺錢的手工打制鋼刀,聽起來似乎有點可笑。很多打著「純手工英吉沙小刀」名號的刀,不過就是工業機器打制好刀面,刀匠安上做好的刀柄。但事實上,真正大師傅打造出的英吉沙小刀,從刀面到刀柄全部都要純手工完成。
英吉沙刀匠:魯爾買提·買買提
一把真正的純手工英吉沙小刀,至少要耗時一個月,這對於很多以此為生的刀匠來說成本實在太大,而且一把機器壓成的小刀價格不過幾十塊錢,純手工小刀最差的價格也要上百元,不懂行的買家自然會選擇價格更低的那個。
其實,關於英吉沙小刀的其起源故事有兩個,一個是相傳在英吉沙城南卡爾瓦西村有一個叫買買提•吐拉洪的鐵匠,他打造出了第一把英吉沙小刀,隨後其他鐵匠受到啟發,也加入到了打造小刀的行列。他們不斷改進工藝、完善設計,形成了今天的英吉沙小刀,並在刀劍的江湖中名揚四海。
鍛打過程
另一個故事則頗有些神話色彩。相傳古時英吉沙土地貧瘠、人民困苦,真主安拉得知後便賜福此地,降世一位能打造小刀的巧匠以造福當地,從此當地便以賣小刀為生,逐漸富裕了起來。考慮到「買買提」這個名字其實就是「穆罕穆德」的另一種音譯,兩則故事應該只是一件事的不同表述,而前者無疑相對更可信一些。
英吉沙小刀的鍛造方式為先用鑄造或捶打的方式製成刀胚,再進行其他加工。鑄造為將金屬水灌入通過翻砂制模做成的刀模空腔中,待冷卻後再經過除砂、修復、打磨等過程製成刀體。捶打為分別通過煅燒、捶打的方式製成刀柄和刀身兩部分,接合後繼續鍛打,再經過淬火完成粗坯的製作。
粗坯製作完成後,接下來的工序就是對刀身、刀柄進行裝飾,並製作與之搭配的刀鞘。首先用砂輪打磨刀身,隨後進行鏨花,一般在刀身上都會鏨刻巴旦木紋樣,其他的紋樣還有彎月、太陽、星星、雲頭紋、石榴花、波浪線、菱形、心形等,有時為了讓紋樣呈現黃銅色,還會把銅水澆灌在刀刃上,再經過淬火、鍛打、冷卻刀刃(一般為水冷)、鍛打、冷卻整刀、細緻打磨工序完成刀身部分的製作。
刀身的製作說完後再來說刀柄部分的製作。英吉沙小刀的刀柄製作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全龍骨貼片法、全穿心柄法和半穿心柄法。全龍骨貼片法為將刀柄和刀刃用同一塊鋼板鍛鍊出大型,在刀柄上穿孔,用兩塊薄板左右貼上,鉚合固定。全穿心柄法為用整塊柄材,如鹿角、黑牛角等,開貫穿孔,放入窄柄尾。
半穿心柄法為用整塊柄材,如紅木等,鑽出一定深度的盲孔,接入較短的柄尾,用膠水、鉚釘固定。三種方式中以第一種方式最牢固耐用。
在刀具的主體製作完成後,就可以開始對其刀柄進行裝飾和製作刀鞘了。刀柄是英吉沙小刀的裝飾重點,刀匠往往會用鑲嵌、鏨刻、拼貼等方式對其進行裝飾,而根據刀柄形狀的不同,會選用三段式、兩段式、多段式、通體式方法進行紋樣設計。
刀鞘是刀柄外第二重要的需要裝飾的部分,刀匠們往往也會根據刀鞘的不同材質進行裝飾。例如如果是金屬刀鞘,其裝飾手法有鏨刻、鑲嵌,裝飾紋樣以幾何形紋樣和巴旦木為主的植物紋組成三角形、四方形、八角形、菱形,成為中心圖案,並在中心圖案上鑲嵌各色寶石。
正如前文提到,英吉沙小刀是在眾多維吾爾族刀匠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這就註定了其形制多種多樣。光刀身就可分為直式刀、彎式刀、折刀至少三大類,刀柄也可分為幾何柄、動物柄、花卉柄、皇冠柄至少四大類,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和細節改進催生出了數十種英吉沙小刀。其中鷹頭式頗有世界名刀,恰希克馬刀的風範。
在今天的刀具市場當中,曾經名譽海外的英吉沙小刀,已然不復當年的盛景。或許就和藏刀一樣,與一把真正的刀具相比,作為工藝紀念品才是它未來的道路。
現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在英吉沙該如何去尋找那些當年僅剩不多的手工刀匠們,更不用說是買一把這樣的小刀。
雖然我們不願承認,但是不得不說,英吉沙小刀的鋒芒,依然在今天的市場大潮中,慢慢暗淡了。
想了解更多刀具相關信息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微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