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族的「英吉莎小刀」與甘肅省保安族的「保安腰刀」、雲南省阿昌族的「戶撒刀」齊名天下,被稱為三大少數民族品牌名刀。
英吉沙小刀因產地在新疆英吉沙縣而得名,約有400多年的歷史。英吉沙系維吾爾語,意為"新城",是古絲綢之路的驛站,是著名的"中國小刀之鄉",距喀什市65公裡。
英吉莎小刀既實用又美觀,是很受歡迎的民族特需工藝品,小刀主要有維吾爾族喜愛的鳳尾式、百靈鳥式、喜鵲式、哈薩克族喜愛的紅唇山鴉式、漢族喜歡的龍泉劍式等20餘種,1987年榮獲全國旅遊工藝品第一名。除了作為手工藝品進行貿易之外,現實需求也刺激了英吉沙小刀的誕生,切割毛皮、宰殺牲畜以及就餐都少不了刀具的幫助。
正宗英吉沙小刀,是由工匠精心挑選的特種不鏽鋼打成型, 製成粗胚和細胚之後,用銼刀銼磨光,然後再行淬火。易貢藏刀、戶撒、英吉沙、苗刀等等所有能稱之為手工刀的,都運用了傳統的淬火技藝。
淬火是工匠們世代傳承的絕技,相互保密,絕不外傳。淬火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刀的硬度和韌性,這是刀後期打磨後是否鋒利耐用的關鍵。經名師淬火處理過的英吉沙小刀鋒刃銳利,用其削刮鐵條,但見鐵屑迎刃而起,而刀鋒卻不捲刃。
維吾爾先民是如何創造出英吉沙小刀的呢?其起源故事有兩個:
一個是相傳在英吉沙城南卡爾瓦西村有一個叫買買提·吐拉洪的鐵匠,他打造出了第一把英吉沙小刀,隨後其他鐵匠受到啟發,也加入到了打造小刀的行列。他們不斷改進工藝、完善設計,形成了今天的英吉沙小刀,並在刀劍的江湖中名揚四海。
另一個故事則頗有些神話色彩,相傳古時英吉沙土地貧瘠、人民困苦,真主安拉得知後便賜福此地,降世一位能打造小刀的巧匠以造福當地,從此當地便以賣小刀為生,逐漸富裕了起來。
從這兩則起源故事分析:首先英吉沙小刀出現的時候,伊斯蘭教已經傳到了新疆,否則就不會兩個起源故事都出現伊斯蘭教的元素。英吉沙地區長期以來都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交通重鎮,是南疆八大重鎮之一,也就是說至少在陸上絲綢之路輝煌的時代,伊斯蘭教還沒有到來,英吉沙小刀也還沒有出現。
那麼陸上絲綢之路是何時荒廢的呢?從現有資料看,這一時期主要是在明代,也就是說英吉沙小刀最早出現在明代,這點倒是與通常所說的英吉沙小刀有400多年歷史的說法相吻合。
英吉沙小刀的鍛造方式為先用鑄造或捶打的方式製成刀胚,再進行其他加工。鑄造為將金屬水灌入通過翻砂制模做成的刀模空腔中,待冷卻後再經過除砂、修復、打磨等過程製成刀體。捶打為分別通過煅燒、捶打的方式製成刀柄和刀身兩部分,接合後繼續鍛打,再經過淬火完成粗坯的製作。
粗坯製作完成後,接下來的工序就是對刀身、刀柄進行裝飾,並製作與之搭配的刀鞘。首先用砂輪打磨刀身,隨後進行鏨花,一般在刀身上都會鏨刻巴旦木紋樣,其他的紋樣還有彎月、太陽、星星、雲頭紋、石榴花、波浪線、菱形、心形等,有時為了讓紋樣呈現黃銅色,還會把銅水澆灌在刀刃上,再經過淬火、鍛打、冷卻刀刃(一般為水冷)、鍛打、冷卻整刀、細緻打磨工序完成刀身部分的製作。
刀身的製作說完後再來說刀柄部分的製作,英吉沙小刀的刀柄製作主要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全龍骨貼片法、全穿心柄法和半穿心柄法。
全龍骨貼片法為將刀柄和刀刃用同一塊鋼板鍛鍊出大型,在刀柄上穿孔,用兩塊薄板左右貼上,鉚合固定;全穿心柄法為用整塊柄材,如鹿角、黑牛角等,開貫穿孔,放入窄柄尾;半穿心柄法為用整塊柄材,如紅木等,鑽出一定深度的盲孔,接入較短的柄尾,用膠水、鉚釘固定;三種方式中以第一種方式最牢固耐用。
在刀具的主體製作完成後,就可以開始對其刀柄進行裝飾和製作刀鞘了。刀柄是英吉沙小刀的裝飾重點,刀匠往往會用鑲嵌、鏨刻、拼貼等方式對其進行裝飾,而根據刀柄形狀的不同,會選用三段式、兩段式、多段式、通體式方法進行紋樣設計。
刀鞘是刀柄外第二重要的需要裝飾的部分,刀匠們往往也會根據刀鞘的不同材質進行裝飾。例如如果是金屬刀鞘,其裝飾手法有鏨刻、鑲嵌,裝飾紋樣以幾何形紋樣和巴旦木為主的植物紋組成三角形、四方形、八角形、菱形,成為中心圖案,並在中心圖案上鑲嵌各色寶石。
木質刀鞘的裝飾手法則主要用鑲嵌法,鑲嵌動物骨或白貝片為主,將黑、白兩色的骨片粘於事先做好的木刀鞘上,紋飾細膩,形成簡潔幾何二方連續的邊紋樣。皮製壓花刀鞘則簡潔的多,多以折線、菱形、圓形、心形、四瓣花和羊角紋進行裝飾。
英吉沙縣隸屬新疆喀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是古代陸地絲綢之路的驛站,南疆八大重鎮之一。是著名的"中國小刀之鄉"、"中國達瓦孜之鄉"。
英吉沙縣位於塔裡木盆地西部邊緣,傳統手工業相當發達,向以生產鐵器、土陶、制靴、織花、織布而著稱。相傳,在英吉沙城南小鎮卡爾窩西,有一個畢生鍛制小刀名叫買買提的藝匠,他製作的一種雕刻有直、方、圓、齒、三角形的圖案、並塗有紅、綠等顏色的木柄小刀,特別的鋒利、美觀。
農家遂紛紛盤爐仿製,從而世代相傳。隨後藝匠們各出心裁,製作各種造型的小刀,並在刀柄上用黃銅、白銀、玉料、骨石等鑲嵌,並刻上富有民族特色的圖案。他們相互競爭,促進了小刀質量的提高。於是英吉沙小刀的名聲越來越大,制刀技藝迅速傳人和田、莎車、喀什和庫車等地。
小刀發源地芒辛鄉欄幹村,三百多戶人中竟有一半以上家庭從事這行當。小刀的整個生產過程都是手工操作,規模最大的縣小刀廠亦如此。淳樸的刀匠似乎並不渴求解脫,他們更醉心於自己的手工。就像人們喜愛手拉麵勝過機器軋的掛麵一樣,或許這也正是英吉沙小刀的魅力所在吧!
英吉沙小刀共有五個特點:
一,選用優質彈簧鋼板鍛打,經老師傅淬火處理後的英吉沙小刀,銅口鋒利非凡,有「削鐵如泥」之說。
二,造型獨特,花色品種多。英吉沙生產的小刀有20餘種,40多個花色品種,傳統的造型有彎式、直式、箭式、鴿式等,其中又按民族欣賞習慣的不同,分別製作有維吾爾、哈薩克、蒙古、藏和漢族等不同式樣。每個花色品種又有大、中、小三個不同的規格。
三,刀柄裝飾華麗。英吉沙小刀的刀柄上分別用銅、銀、玉、骨和寶石等組合成俏麗對稱的民族圖案,這種裝飾為英吉沙小刀增添了藝術效果,使人喜愛和收藏。
四,凡是英吉沙小刀都有用維吾爾文或漢文在小刀柄上刻有「英吉沙」的標記,以防假冒。
五,每把英吉沙小刀都有合身的刀鞘。刀鞘用牛、羊皮模戳壓制而成,上面有美麗的圖案,並備有佩帶用的環扣,有的刀鞘也用銀、銅和鋁製作,上面刻有各種民族圖案,既顯得華麗,又顯得珍貴。
新疆除了英吉沙小刀久負盛名之外,還有伊犁「沙木沙克」折刀、莎車買買提和焉耆的陳正套刀等。新疆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都喜歡佩帶小刀,這和他們的生活習慣有密切聯繫。他們在宰殺牲畜時,在品嘗手抓羊肉時,在修理各種套具時,在切瓜待客時都需要一種得心應手的工具,而各種各樣的小刀正是滿足了這種需要。
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出產的英吉沙小刀歷史悠久、選料精良、做工考究、造型紋飾美觀秀麗,是很好的饋贈佳品或珍藏品,2006年被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
英吉沙有著全中國最多的杏樹和最大的杏花園。它雖不如大同鄉聲名遠播、如夢似幻,但大同遠在深山,想往而難以往,英吉沙的杏花更家常、更親切。
英吉沙杏花節在艾古斯鄉五村舉行,在遍地杏花的英吉沙,你只管往鄉下走,如果被路上的花拖住腿,停下便是。 喀什至英吉沙艾古斯鄉約85公裡,車程兩小時不到。
穆孜魯克村傳說是西域的遊牧民放牧經過這裡,看到這裡水草豐富,很適合放牧,放眼望去,四周荒涼無比,便決定在這裡定居、繁衍生息下來,這裡的居民過著原生態部落生活。
「穆孜魯克」是維吾爾語音譯過來的,維吾爾語意為「冰川」,得此名的原因是地處溝窪地,夏天洪水在此處匯集,冬天結冰,便形成一片冰川的地貌。
穆孜魯克溼地是原生態溼地,鹽鹼地、蘆葦蕩、清澈的水面,成群的飛鳥,——它們的叫聲好響亮,大合唱般的響徹溼地上空。
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不存在沒有文化的民族,也不存在沒有民族的文化。我們有責任了解和堅守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把它客觀地闡釋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它並且尊重它。
本文由易編輯整理,部分文字、圖片轉摘於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您對我們發布的內容有異議或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刪除。
qq:3374591241
電子郵箱:3374591241@qq.com
中國民俗文化少數民族風情最全的公眾號
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