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為閱讀《一生的旅程》這本書,我還真沒注意過其實是【羅伯特·艾格】(Robert Iger)主導了迪士尼近15年來的所有傳說級商業併購——收藏皮克斯、併購漫威、吸納盧卡斯影業、買下21世紀福克斯。
回過頭看,迪士尼——這家如今名副其實的全球傳媒帝國,其實曾在2005年遭遇前所未有的內憂外患,甚至面臨著被出售的風險,這種風雨飄搖感讓我想到了賈伯斯未回歸前的蘋果公司。
從某個角度看,賈伯斯和羅伯特·艾格都是臨危受命,成為公司的一把手,當然,當時的股東們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然而,結果卻十分「震撼人心」!
讀《一生的旅程》這本書,與讀《賈伯斯傳》的感受完全不同,如果說《賈伯斯傳》是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對一位「偏執狂」跌宕起伏一生的梳理,那麼,《一生的旅程》則是作家喬爾·洛弗爾對迪士尼掌舵人這15年所有高光時刻的回憶。
嚴格來說, 《一生的旅程》不是自傳,而是羅伯特·艾格借這本書向旁人講述身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頂級職業經理人,是如何在現代商業運作中縱橫捭闔的。
當然,就像迪士尼的電影一樣,或許,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只是編劇希望我們看到的,而我們讀到的內容,只是CEO願意分享的部分內容,再由作家的加工所呈現的。幾十億美元的商業併購,可不像咱們去超市買個菜那麼簡單明快,背後各宗勢力的較量,遠比皮克斯的立意更迷人,遠比漫威的特效更華麗,遠比盧卡斯電影的創意更天馬行空!
沒錯,這也使得我在描述這樣一篇「讀後感」時,會極力避免過於「神化」羅伯特·艾格其人,而是必須提醒所有有興趣閱讀本書的人,事實上,很多事兒的成功除了努力,也在於機緣巧合,這也是古話裡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比如,艾格上任ABC一把手初期,曾推出一部美劇發展史上經典作品《雙峰》(Twin Peaks),我個人是不太對這種上世紀90年代的犯罪類型劇感冒,所以也不知道這部作品是否真有那麼與眾不同,不過,因為該劇的成功,好萊塢的大腕喬治·盧卡斯當時就表示有意向與ABC合作——其實,這也為幾十年後,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做好了鋪墊。
另外,迪士尼收購皮克斯這事兒也有點故事,皮克斯創始人之一約翰·拉塞特(John A. Lasseter)原來就是迪士尼員工,之後出走,而賈伯斯在皮克斯陷入資金困境時注資成為大股東,所以,在我眼中,喬幫主當時給皮克斯砸錢更多是想一洗之前被蘋果公司掃地出門和NEXT生意不濟的前恥。
自然,之後艾格與賈伯斯商討收購事宜,精明的賈伯斯斷然沒有拒絕的理由,皮克斯可以背靠迪士尼的資源優勢,而賈伯斯可以晉升董事會成員,從而為後續可能的商業布局鋪路,可謂名利雙收,何況,艾格表示將「保留皮克斯的獨立性——保留原有的管理層和企業文化」。
可以這麼說,艾格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如果是艾格的前任迪士尼CEO麥可·艾斯納的那種獨斷和霸道,斷然是不會與脾氣同樣古怪的賈伯斯談攏的。
而關於漫威的收購,從書中我們也可以獲悉,艾格做出該決策時是頂著來自各方面的極大壓力,當時漫威的一線人物版權,如蜘蛛俠、X戰警等早已被賣掉,反對者認為艾格花40億買一堆沒有知名度的二次元人物過於愚蠢。
但現在想來,艾格在當時進行「版權獨佔、體系重構、內外聯動」的戰略恰恰抓住了10年前的娛樂行業需求,當時人們已經出現「電影的審美疲勞」,而漫威電影宇宙則用精心設計的劇情與鋪天蓋地的特效,讓「個人英雄主義」、「強強倆手」、「強強互鬥」等常規元素進行高度整合。
我想,漫威電影宇宙系列可以說是開創性的進行了「電影電視劇化」,而且劇情走向完全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進行調整,常常屬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這其實與艾格在ABC的經歷有關。
同時,電影票房的產業鏈收益遠高於電視劇的產業鏈收益,後來的數據也告訴我們,漫威宇宙中有4部電影位列電影票房歷史排名Top10之內,復聯4更是一舉奪下了《鐵達尼號》穩坐了20多年的王座。
以此類推,2012年,迪士尼以40.6億美元收購盧卡斯影業; 2019年,迪士尼以713億美元收購了21世紀福克斯的娛樂資產,更像是迪士尼商業帝國的資源補充,也就是產業的縱深整合。
於是,我不免想到了政治學中的「守成」概念,羅伯特·艾格肯定不是「開國元老」,而是「守成之主」、「中興之才」,這就意味著,對於迪士尼這家百年老店而言,營運長要做的並不是顛覆性的革新,而是內部資源的重新梳理,外部資源的擴張,才能讓迪士尼這個商業模式很難發生重大轉變的娛樂帝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
這時候,當我們閱讀到《一生的旅程》這本書的篇末,去看他關於【領導原則】的總結,最精華的內容也可能就是「發現他人的價值、滿足他人的需求」——「其所欲,施於人」。用書裡的話,大概就是「認識到創意的價值和創意人的重要性,最大程度地支持他們,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創意」——瞧,仔細揣摩就有一種帝王術的妙處。
只有這個底核打穩了,羅伯特·艾格的遠見卓識才能體會出來,同時,這也才能明白職業起點極低的——曾經只是每天凌晨4點就要進場進行「燈光測試」的他,是怎樣一步步實現身份躍遷的。
這個已經不單單只是本職工作的努力和勤勉就能達成的,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揣摩和運用,不過,這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竊以為是不會在書中看到成文的條例,大概只有讀者見微知著,自己在大社會中不斷洗鍊,才能一窺高妙。
回到《一生的旅程》這本書,如果你只是把它視為故事,其實並不差,因為作家的文筆功底把羅伯特·艾格生命節點中的重大事件「拍」成了一部精彩的劇情電影,與其他某些喜歡大談光鮮亮麗的履歷、宏觀壯闊的戰略、勾心鬥角的心理戰的商業傳記不同,全書的基調就像羅伯特·艾格本人的照片一樣,給人一種奇妙的平和感。
或許,當一個人達到一定高度,展現出的絕不僅是鋒芒,而是內斂,雖然我們能從他的雙眸裡看到一種歲月沉澱的力量,它敏感、強大、權威,但並不森嚴。
希望你讀的,不僅僅是【故事】(story),而是從他的故事(his-story)中讀出歷史長河中(history)關於人性那些不曾改變的真、善、美,助你在現實生活中,絢爛得像一部有happy ending的美麗電影。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forever!Best wish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