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礙近四成致殘 黃悅勤呼籲讓精神殘疾者活在陽光下

2021-02-12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編者的話:如果有人坐著輪椅、裝著義肢、戴著助聽器,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是肢體殘疾、聽力殘疾。但很多人不知道,精神疾病也會導致殘疾,卻往往不易被發現和不被理解,精神殘疾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心理負擔。本期,我們特邀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黃悅勤教授來談談精神殘疾,一起關注這群常被社會遺忘的人。

受訪專家: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  黃悅勤

「她現在每天就在家待著,不愛說話也不願出門,沒法去工作,就在家幫忙做點簡單的活兒,和丈夫也在一年前離了婚,這以後可怎麼辦呢?」 聊起34歲患抑鬱症的女兒,劉阿姨的語氣非常哀傷:「甚至連很多親戚、鄰居都冷嘲熱諷,說我家有個瘋子,心裡真的太難受了。」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患者和家庭,都為「精神殘疾」困擾。

當一個人的情緒忽高忽低,常會過度驚恐、憤怒,甚至出現妄想或幻覺、無法應對日常問題或壓力、有自殺傾向,就很可能是患上了精神障礙。這是以個體認知、情感或行為障礙為特徵的一類複雜的症狀群,常見的有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使用障礙、間歇性爆發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等。而當各類精神障礙持續一年以上未痊癒,仍然存在認知、情感和行為障礙,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參與,就可以被評定為「精神殘疾」。

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精神殘疾人827萬,約佔殘疾人口總數的10%。黃悅勤教授團隊開展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結果顯示,罹患上述六大類精神障礙的患者中,達到殘疾的患者所佔比例(致殘率)為37.29%。也就是說,在上述精神障礙患者當中,接近四成屬於精神殘疾。

有些精神殘疾患者可以生活自理,甚至分擔部分家務勞動,但有些完全與世隔絕,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殘疾評定量表Ⅱ》(WHO-DASⅡ值)和生活適應能力等標準,精神殘疾可分為4級,評分越高,殘疾程度越重。

一級:完全失去自理能力。他們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洗澡、吃飯都有困難,忽視自身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與人交往,無法工作,不能學新事物,生活長期、全部需他人監護。

二級:與照護者簡單交往。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與人交往,只與照顧者簡單交往,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在監護下,他們能從事簡單的勞動,能表達基本需求,偶爾被動參與社交活動;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三級:偶爾主動參與社交。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但能與人簡單交流,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獨立從事簡單勞動、學習新事物,但學習能力明顯比一般人差。被動狀態下,他們也可以參與社交活動,偶爾會主動參與;所需的支持是經常性、短時間的需求,部分生活需他人照料。

四級:能夠從事一般工作。生活上能基本自理,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時忽略個人衛生。能與人交往、表達情感,體會他人情感的能力較差。能從事一般的工作,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爾需要環境提供支持,一般情況下生活不需要他人照料。

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上述六類精神障礙導致的精神殘疾中,四級患者佔比最高。

由於情感淡漠、思維貧乏、行為遲鈍等,不少精神殘疾患者失去了工作能力和人際社交能力,需要專門人員看護,大多是家人,這佔用了家庭勞動力,使經濟收入減少;有些甚至需要長期或終身治療,醫療費用昂貴。有的家屬為減少精神殘疾者肇事肇禍,甚至將他們關在家中,不讓其與外界有過多接觸。這種隔離會加深精神殘疾者的殘疾程度,或誘發別的心理疾病,導致惡性循環。因此,積極的治療和精神康復意義重大。

就像視力、肢體功能康復一樣,精神康復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後有能力融入社會。精神殘疾者中,有康復需求的比例為79.8%,是各類殘疾人中最高的。不同程度的精神殘疾的治療措施不同,最終目的是使其回歸社會,重拾社交能力,不再與社會隔離。

輕度患者可參與志願者、做手工、文藝表演、做簡單的工作等,讓他們走出家門、多去社交,有可能達到完全康復。但不少患者出院後,仍然不說話、不睡覺、不洗澡,也不出門,不與任何人交流,對這部分人來說,除了專業治療如足量足療程服藥,「能出門、能說話」這些小小的進步,就是康復。

黃悅勤說,減少精神殘疾,預防工作要做好,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開展。

病因預防:不得病。不讓精神殘疾發生的第一步,就是別讓精神障礙發生。加強對公眾的精神衛生知識教育,對精神障礙高危人群進行心理幹預等,都能達到預防效果。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點,預防重點不同。胎兒期,各組織、器官都在發生和形成,應避免神經系統發育障礙,如各種感染、藥物、重金屬中毒等,加強對孕婦的健康教育和保健工作;嬰幼兒時期,避免大腦損傷,注意營養與睡眠;學齡期,全面關心兒童身心健康,啟動思想品行教育,出現不良行為及時幹預;青春期,心身可出現暫時的平衡失調,建議普及心理教育和諮詢;圍產期是女性一生中的重要階段,給與孕婦、乳母生活照顧和心理支持至關重要;更年期,機體變化明顯,必要時選擇內分泌治療;老年期精神功能趨於緩慢,積極預防心因性疾病及軀體疾病,注意腦功能狀態,防治因缺血性腦疾病導致的精神失常。

臨床預防:趕緊治,不致殘。即使患了病,如果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也可達到最佳療效。通過基層醫療保健組織普及精神障礙的防治知識;進行心理幹預和家庭心理教育,減少家庭環境中的應激因素;避免過多的指責或情感介入,提高患者的應對能力,減少復發。

康復預防:根據等級開展。除了醫院治療,在疾病恢復期可採取社區康復。四級精神殘疾者可在教育和培訓的基礎上,安排一般性工作,實現集中性庇護就業;三級可結合其行為和智力特點,做簡單的操作性工作;二級可在照顧者陪同下從事簡單的操作性工作;一級精神殘疾者需長期監護,接受康復訓練。

據黃悅勤介紹,調查發現只有15%精神障礙患者會主動求助,一是由於不了解、無法識別自己處於精神障礙的疾病狀態;二是病恥感,社會的歧視導致患者及家屬都不願承認疾病,更別說就診了。

由於很多媒體的錯誤、負面渲染,不少人對精神障礙有「可笑、瘋狂、行為古怪、危險、有暴力傾向」等刻板印象,整個社會的偏見和歧視讓不少患者及家屬無法面對患病現實,否認、拖延、掩飾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面臨漠視和壓迫,不僅不利於康復,還可能加重殘疾,阻礙患者回歸社會及家庭。即使康復了,他們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也會受到懷疑。精神障礙患者想要真正回歸社會,關鍵在於社會對他們的接受程度。

身邊人先要消除歧視。家屬是精神障礙患者治療、康復、回歸社會的關鍵,家屬消除偏見與歧視,能降低患者病恥感,提高治療依從性,減少因病情延誤帶來的危害。

媒體要正向報導和引導。只有對殘疾人群體足夠了解,才能喚起社會上的愛心和尊重。媒體要注重對精神疾患的正面報導,讓公眾更了解精神疾病常識,減少負面評價,倡導尊重、接納、關懷精神障礙患者。

政府需要更多投入。國家應加大對精神衛生工作的投入,加強立法,幫助患者就業、提供生活保障等;將我國精神障礙的預防與控制提高到與整體國民經濟發展、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高度,精神殘疾者的切身利益才能得到保證,人民精神衛生健康才能得到提高。

相關焦點

  • 首個「全國成人精神障礙抽樣調查結果」出爐,精神疾病可能成為第三大疾病
    黃悅勤,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危機幹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成人精神障礙抽樣調查結果」出爐。今年2月18日,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精神病學》在線發表了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教授團隊「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第一批主要結果,該研究是中國首次全國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
  • 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中國這些省份患者...
    作者:數據寶 梁謙剛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全球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全球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一則「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新聞衝上熱搜。譚德塞指出,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據央視新聞報導,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620萬人。專家表示,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超過7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癒。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壓力加劇,心理行為異常和精神障礙患者逐漸增多。
  • 北大六院黃悅勤教授團隊CMHS成果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主要結果的論著「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入選2019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名錄,被引次數高達84次。
  • 【規範性文件】關於加快精神障礙 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的意見
    當前,我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眾多,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因病致殘、致貧現象十分突出。社區康復服務是精神障礙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最終擺脫疾病、回歸社會的重要途徑,是多學科、多專業融合發展的社會服務。
  • 關愛支持精神障礙患者 西安楊森舉辦世界精神衛生日系列宣傳活動
    加強精神疾病防治宣傳教育刻不容緩。10月9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即將來臨之際,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在北京成功舉辦「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活動。該活動是第十屆西安楊森精神衛生月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於加強精神疾病防治知識宣教、提高公眾疾病認知、呼籲社會各界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一個充滿包容和關愛的社會環境。
  • 兒童期精神障礙
    兒童期精神障礙是起病於兒童、少年期的一組精神疾病。在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異常,導致認知,情感,意志及行為等精神活動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 兒童分裂症是兒童精神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
  • 精神障礙有哪些典型症狀?
    人類精神活動是有機的、協調的、統一的。從接受外界刺激,一直到做出反應,是一系列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活動。精神活動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注意、意志、智能、人格、意識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變化均可表現為精神活動障礙,即精神活動的各個方面互不協調或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均可表現為精神異常。
  • 當下最常見的4種精神疾病,希望你都沒有
    文/老K根據數據統計來看我國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已達510萬例。而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已超過1600萬。
  • 穿戴上VR設備,在家也能治療精神心理障礙?
    虛擬實境技術(下簡稱VR)的應用熱度就越來越高,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包括VR遊戲、VR購物、VR房產、VR相機行業等。最近,一個腦科學科普平臺指出,VR技術正在向心理健康行業進軍。目前,國內外已經發表了近300篇關於使用VR治療精神心理障礙的研究。
  • 中國六大類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達9.3%,「內心」病了,該向誰求助?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0日訊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這是一個呼籲人們關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特殊日子。隨著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青島市民對心理疾病的認知度、接受度和包容度提升了。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近三年的門診量增長近1倍。
  • 因吸毒所致精神障礙狀態下故意殺人,應負刑事責任
    但審查精神狀態對刑事責任能力影響,需綜合分析,在對行為人作案時的精神狀態進行判斷後,更要分析其導致該精神狀態的原因。本案中,甄某是因長期吸毒所導致精神障礙,且其吸毒是出於自願,也沒有證據證明其吸毒前有精神異常表現,也就是說導致甄某產生精神障礙的原因行為是自由的,這與被強迫、欺騙等非自願吸毒所導致的精神障礙應區別對待。
  • 委員情懷 | 徐阿紅:為精神障礙患者撐起一片天
    病人眼裡的「知心姐姐」在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精神健康問題」值得每一個人關注,消除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和歧視更是任重道遠。「這些患者,渴望被社會大眾接納、尊重、善待。」她積極參加「國際精神衛生日」等大型市民義診志願者活動,耐心義診為市民提供幫助,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致力於消除民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
  • 2017年10月自考精神障礙護理學真題
    意向倒錯3.屬於精神自動症症候群患者的思維障礙是A.關係妄想 B. 嫉妒妄想  C.被害妄想  D. 虛無妄想4.下列屬於精神障礙患者安全護理措施的是A.重點患者心中有數 B. 幫助患者維護自尊與安全  C.幫助患者認識疾病帶來的困擾  D.
  • 委員情懷|徐阿紅:為精神障礙患者撐起一片天
    徐阿紅 委員一、病人眼裡的「知心姐姐」在發展迅速的現代社會,「精神健康問題」值得每一個人關注,消除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和歧視更是任重道遠。「這些患者,渴望被社會大眾接納、尊重、善待。」她積極參加「國際精神衛生日」等大型市民義診志願者活動,耐心義診為市民提供幫助,普及精神衛生知識,致力於消除民眾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偏見。徐阿紅始終堅信,習得一身過硬的本領才能真正幫助到病患。她勤奮好學,刻苦鑽研,無論是醫療技術還是科研能力,都讓大家讚不絕口。
  • 精神障礙患者夢裡也有藍天白雲
    ,10個人一組,每個小組都在認真地練習歌曲,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看到了隊伍中正在唱歌的高威(化名),已然不是前幾天因幻聽攻擊醫護人員躁狂的樣子了,此時的他正在享受歌曲所帶來的美妙,「只要堅持治療,精神障礙患者並沒有那麼可怕,與他們朝夕相處就會發現,他們也渴望關懷與陪伴,他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裡都有一個夢,夢裡有溫暖的陽光、藍天與白雲、歡聲和笑語。」
  • 【老年天地】老年期精神障礙不容忽視
    老年期精神障礙,常見的有三種,即痴呆、抑鬱、譫妄。 老年痴呆,主要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和腦卒中後痴呆症。 譫妄發作有條件 譫妄的發作一般都有兩個條件: 1.患者都有嚴重的(或潛在的)軀體疾病,包括心、腦、腎、代謝、內分泌等急、慢疾患,或是有過激的精神創傷(精神應激),從而構成發病基礎。
  • 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中心投入使用
    原標題: 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中心投入使用     12月1日上午,我市精神障礙社區康復中心(康家樂園)正式掛牌投入使用,副市長藍和鳴參加揭牌儀式。    該中心位於城南街道南山下五福圓護理院內,是一個介於醫療機構與家庭之間的平臺,配有文娛活動室、健身康復場所、生活技能訓練室、心理諮詢室等基本設施,主要針對經治療病情穩定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導、日託照料、生活技能訓練等服務,幫助他們提高生活能力,更好地融入社會。
  • 專家:兒童精神障礙很可能是社會問題引發
    鳳凰衛視10月10日《社會能見度》,以下為文字實錄:解說:他們是一群精神上存在障礙的少年兒童。劉靖:經常的自言自語,完了會自笑。解說:兒童精神障礙患者治療之路充滿艱辛曲折。患兒家屬:根本承受不了這麼昂貴的費用,因為它是按小時來計算的。
  • 臨床路徑——苯丙胺類興奮劑所致精神障礙
    第一診斷為使用其他興奮劑包括咖啡因所致精神障礙(ICD-10:F15)(二)診斷依據。根據《國際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第10版》(人民衛生出版社)。急性中毒:與劑量相關,知覺歪曲、譫妄,抽搐和植物神經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