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佛教徒而言,最體面的死亡方式無疑是圓寂成舍利子,或坐化成肉身菩薩了。舍利子的原理無需贅述,其是在高僧火化時,由於結石或骨骼燃燒不充分留下來的重結晶。不過在佛教裡,其被看作是高僧生前因戒定慧的功德燻修感應形成的石頭。
至於肉身菩薩,則比舍利子複雜多了,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全身舍利子。特徵在於死後遺體經久不爛,而且還能保持生前的大概模樣。至於原理,科學至今尚無定論。而在佛教徒看來,倘若死後能化成肉身菩薩,生前功德遠比那些舍利子高僧大得多。
我國歷史上修成肉身菩薩的高僧寥寥,有記載的第一尊肉身菩薩源自公元630年,唐朝時期的「釋地藏」。而這之後的一千多年裡,全國肉身菩薩的數量也僅只有15尊。可見在佛教裡,肉身菩薩就好比基督教裡十字架上的耶穌一樣神聖。
眾所周知,佛教裡除了高僧外,還有比丘尼,後者是對德高望重尼姑的稱呼。不過自古以來,由於封建社會男女等級的差異,佛門裡的尼姑數量遠比不上和尚,倘若一位比丘尼能圓寂成肉身菩薩,無疑是極其罕見的。
不過,還真有這麼一個案例,民國時期的仁義師太便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尊女性肉身菩薩。她出生於1911年,原名叫姜素敏,乃是遼寧瀋陽人。由於家境優渥,從小父母就把姜素敏按富家千金培養。不但給她裹了小腳,甚至還送其到私塾讀書。
然而,姜素敏對琴棋書畫這些東西並不感興趣,她唯一感興趣的正是佛法。當時姜素敏就讀的私塾附近有個佛廟,她便經常翹課去廟裡聽和尚念經,甚至還從家裡偷糧食來接濟廟裡的和尚。為了報答姜素敏,和尚們也經常給她講解佛經。沒幾年,姜素敏就能熟練背誦《心經》和《大悲咒》了。
終於,到了1940年那會,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29歲的姜素敏心一橫,離開老家去了山西五臺山,正式削髮成了一名尼姑,同時她也給自己取了法號仁義。
當時正是抗戰期間,目睹日軍在華夏大地上屠殺同胞,姜素敏心裡十分難受。為了能幫到抗日戰士,她和同道主動學起了中醫。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仁義和同僚義無反顧奔赴戰場,利用所學醫術在前線挽救了無數志願軍士兵的性命。也是因為這個壯舉,她被譽為「中國最慈悲的尼姑」。
抗美援朝結束後,從前線回來的仁義並沒有追求任何功名。她開始在中國大地上四處雲遊,一邊弘揚佛法,一邊行醫為善。
轉眼就是30年過去,1983年,仁義來到了九華山這個地方。她見此地靈氣逼人,山清水秀,便有了長住的念頭。於是,她將這輩子化緣的積蓄全掏了出來修繕了寺廟。通過行醫救人,廣結眾緣,沒幾年,仁義便成了廟裡的師太。
到了1995年那會,仁義師太已是85歲高齡。深感時日無多,仁義便對身邊徒兒交代了後事,吩咐在其死後,不要火化,將她放置缸中即可。而從十月初一開始,仁義師太便不再吃飯,每天僅喝幾杯白開水。就這樣7天過後,仁義師太面帶微笑離開了人世。
之後,徒弟按其吩咐將遺體放在了缸中。沒想到,3年後將缸蓋揭開,廟中所有人都驚呆了。缸裡仁義師太的遺體依然保持坐姿,不但沒有腐爛,連皮膚上的毛孔都能看清,甚至還有彈性。更誇張的是,遺體上還有3處變化,顯然違背了生物自然規律。
到底是哪3處變化呢?第一是仁義師太遺體上竟還長出黑色頭髮,第二是遺體的乳房已完全消失,胸部變得平整,第三則是下身自行無痕長合。對於一個死去3年的人,這些現象無疑是相當反常的。然而,至今科學都無法解釋。
如今,仁義師太的肉身菩薩就供奉在九華山的寺廟中。每天前來祭拜的香客絡繹不絕,儘管她是我國唯一一座女性肉身菩薩,但仁義師太被世人銘記更多的,還是生前那些偉大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