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環境保護風向標

2020-12-26 海外網

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法典頒布恰逢世界環境日前夕,而這部法典也有「綠色民法典」之稱。因為其不僅確立了綠色原則作為民法基本原則,還以近30個分布於物權、合同、侵權責任等各編的綠色條款,系統構築了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綠色法條體系。這部當之無愧的綠色民法典,對於環保事業和民事立法均具有風向標意義。

調整民事主體人身財產關係的民法典以民事主體意思自治、合同自由為特質,通常並不限制物權形式和合同自由。而百餘年來,各國民法典不斷向綠色化發展,對物權形式與合同自由予以適當限制。據學者考證,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四編「物權法」嘗試以公法限制土地所有權,這被認為是民法綠色化的較早嘗試。1995年通過的越南民法典,在「關於所有權的其他規定」中直接規定了所有權人在環境保護中的義務等綠色內容。而將環境保護作為民法典總則或總論部分的一般性規定,則始於1994年通過的俄羅斯民法典。進入21世紀,2005年修改後的越南民法典則嘗試相對體系化的環境立法技術。

回顧前述歷史,比較我國的最新立法創舉可見,我國民法典的綠色條款是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化、最為全面的。我國民法典以綠色原則為綱,在物權編、合同編對民事行為進行了必要的綠色限制,並以汙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侵權責任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來威懾潛在加害人。這部民法典的綠色印記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總則編第9條明文宣誓「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並將之規定為民法基本原則,適用於整個民事領域。這是作為近現代民法前提假設的「理性經濟人」人性標準向「生態理性經濟人」的一種發展,將生態倫理、綠色發展理念、生態安全等融入其中。

第二,物權編第326條宣誓了「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規定」。並劃定了建設用地使用權設立的綠色邊界,第346條規定「設立建設用地使用權,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

第三,合同編對合同履行作出了綠色附隨義務的限制。之前有判例,一方請加工方定製陽臺防護網,並負責安裝,合同約定全部材料均須為304不鏽鋼,特別註明「含配件」,不久買方發現固定護網的膨脹螺絲生鏽,後起訴到法院要求判決拆除整個防護網並重做。法院審理認為,賣方確實存在違約,但拆除重做不利於「節約資源」,判決以賠償替代重做。這次民法典新增規定:「當事人在履行合同過程中,應當避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就是對綠色原則的一種貫徹。此外,第558條增加了「舊物回收」的後合同義務,即「債權債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信等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舊物回收等義務」。第619條還增加了「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綠色包裝方式的要求。有了這些條款,諸如印表機墨盒硒鼓的回收、網購產品的外包裝回收重複利用、月餅盒的簡易包裝等問題,有望得到更好解決。

第四,侵權責任編設立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責任」綠色專章。首先,該章依次規定了侵權責任所救濟的加害原因行為全面涵蓋汙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相對於之前的侵權責任法僅以汙染環境行為為原因行為,民法典的環境侵權救濟範圍更廣。其次,舉證證明汙染者的汙染行為是造成受害人損失的原因,在實踐中,對於受害人而言十分困難,為了體現對汙染受害者的傾斜保護,民法典規定了由汙染者、破壞者承擔這類舉證責任,證明其加害行為與損害之間不存在因果關係,否則將由加害人承擔不利後果。再次,對諸如一條河流上遊有多個化工廠排汙造成下遊養殖戶財產損失這類「多因一果」的疑難侵權案件,民法典還明確了兩個以上加害行為造成一個不可分割損害時,「根據汙染物的種類、濃度、排放量,破壞生態的方式、範圍、程度,以及行為對損害後果所起的作用等因素」確定按份責任。最後,對因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受害人損失的,規定受害人有權選擇向有過錯的第三人,還是向汙染者、破壞者求償,汙染者、破壞者不得以第三人過錯造成損失為由拒絕賠償。

值得一提的是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綠色專章的一些創新。為了懲戒違反法律規定故意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民法典還規定對這類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責任。此外,該章還為環境公益訴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提供了實體法依據,解決了環境公共利益司法救濟缺乏明確實體法規則的長期困擾,民法典首次規定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責任和賠償責任,並明確了賠償的範圍。

此外,民法典還規定了小區建築區劃內的綠地共有;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相關行為應當符合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針對任意棄置垃圾、排放汙染物、噪聲等時有發生的行為,民法典第286條第二款特別規定,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有權依照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請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這些綠色條款有利於構建和諧美麗社區。

回顧人類民法典綠色化的百年歷史,中國綠色民法典的誕生必將成為以民事立法回應生態破壞、環境汙染問題的新的裡程碑。

 作者:竺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張靖雯

31833017,. 民法典:環境保護風向標,.2020-07-11 16:54:01,.204452,.張靖雯

相關焦點

  • 民法典保護少年的你
    今天,由滄州中院的賀洋為我們帶來「民法典青年說」第四期——民法典保護少年的你
  • 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
    論壇聚焦「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主題,圍繞「前沿·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立法述評」「規制·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刑法應對」「探索·檢察履職與個人信息綜合保護」三個分議題展開深入研討交流。一、民法典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圍繞個人信息的概念、性質與分類的探討是本次論壇的一大熱點。
  • 熱點觀察|何國科:民法典是保護公益組織和公益人的「鎧甲」
    民法典實施後,將會對中國公益組織運行和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其中哪些條款值得行業人士特別關注?業界人士又如何看待該法典在公益領域的現實意義?在資深公益法律人士、北京致誠社會組織矛盾調處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國科看來,民法典就是保護公益組織和公益人的「鎧甲」和「利劍」。
  • 【民法典專欄】民法典:綠色理念護航生態文明建設
    民法典開篇即規定了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將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原則加以規定的民法典,宣示了民法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貫徹。省政研規劃院從民法典綠色原則出發,搜集各分編中的綠色條款,梳理出民法典的綠色規則體系,並結合我省實際,就民法典對生態環境管理所產生的綠色影響進行了分析,以供參考。
  • 行政法如何對接民法典?產權續費、信息保護仍需具體規範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行政法如何對接民法典?產權續費、信息保護仍需具體規範 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審議通過,並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中國第一部被稱為法典的法律,1260個條文涵蓋了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 直播來襲|保護你的權利從學習民法典開始
    直播來襲|保護你的權利從學習民法典開始 2020-12-16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民法典保護我們無處安放的隱私
    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以下簡稱民法典草案)就隱私權問題,對相關規定進行了多次修改、增加,旨在進一步保護人們的隱私權。「網際網路+」時代一絲不掛的個人信息當下的我們,正活在一個信息爆炸,「娛樂至死」的網際網路+時代。
  • 【民法典】「人的聲音」受法律的保護嗎?
    【民法典】「人的聲音」受法律的保護嗎?但事實上,除了註冊商標等方式外,此前我國法律並沒有「聲音權」受到保護的相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以後,以李佳琦的聲音為例,無論他是否註冊了聲音商標,這句口頭禪若已跟他本人產生關聯,且有很明顯的聲音特徵,其聲音權就可以作為人身權受到保護,他人不可濫用。相關法條
  • 【世界環境日】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
    世界各地森林大火、蝗災橫掃威脅農業、珊瑚礁大面積死亡、人畜共患病頻頻爆發…大自然在向我們敲警鐘保護環境,中國一直在行動今年,我們國家的宣傳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跟我一起看看生態環境部的宣傳片吧~接下來,給大家介紹兩位「小可愛」
  • 民法典為公益訴訟撐腰
    ◆守護共同家園◆民法典在開篇就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規定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原則」。「綠色原則」為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保障,實現了綠色發展從理念到制度的飛躍。
  • 【學法用典】上海律協:民法典對營商環境及公司運營的重要影響專題...
    民法典在規定公民私權利的同時,也對法人的各項權利進行了規制,故必然會對作為法人的公司運營及營商環境產生重要影響。由於民法典條款上千條,本文無法面面俱到,現就民法典對營商環境的影響以及立足於民法典中與公司營運中常見的融資、租賃、清算等公司日常營運及合同訂立等角度,淺談其對於公司運營的調整與改善。
  • 天津市法學會環資法分會2020年年會暨民法典與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本站訊(通訊員 郭金石 攝影 李澤鵬 )2020年6月7日,為紀念第49個「世界環境日」,由天津市法學會環境與資源法分會(以下簡稱「環資法分會」)、天津大學法學院、天津大學中國綠色發展研究院、最高人民法院環境損害司法鑑定研究基地(天津大學)共同主辦的天津市法學會環資法分會2020年年會暨民法典與環境汙染生態破壞責任研討會在天津大學召開。
  • 民法典是市場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制度根基
    6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充分認識頒布實施民法典重大意義,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文章指出,民法典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具有重大意義。作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事商事立法的集大成者,民法典不僅調整著基礎性的民事活動和民事關係,也規範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商事活動和商事關係。
  • 實錄|2020烏鎮·網際網路檢察論壇: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
    本次論壇聚焦「民法典與網際網路時代個人信息保護」這一主題,來自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浙江省和其他省(市、區)司法實務界代表及特邀嘉賓120餘人圍繞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討。
  • 學習民法典丨@個體工商戶:您的字號是受法律保護的
    學習民法典丨@個體工商戶:您的字號是受法律保護的 2020-09-24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高檢檢察長現身北京二中講課:民法典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講課中,張軍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題,聚焦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從中學生熟知的人和事講起。「民法典引導人們堅守公平正義。老人倒地扶不扶?民法典告訴你,要扶!民法典第184條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他說。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六大基本原則:貫徹綠色原則 護航...
    通過將保護生態環境與節約資源上升為法律基本原則,民法典為各類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劃定了新邊界,並為他們所應遵守的環境保護義務作出概括性規定。同時,綠色原則貫穿於民法典的各領域,不僅在物權、合同、侵權責任制度等各分編中進行了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相關的明文規定,同時也對婚姻家庭、繼承、人格權等其他分篇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指引,讓綠色原則在私法領域引入具有現實可行性。
  • 黃文藝:民法典是經世濟民、治國安邦之重器
    民法典秉持對人的全生命周期保護理念,確立或完善了胎兒利益保護、未成年人利益保護、老年人利益保護、死者利益保護等規則,形成了從搖籃到墳墓、從抽象人到具體人的全方位保護體系。民法典通過將人格權獨立成編等方式,健全了從財產到人身、從物質到精神、從生前到身後的民事權利體系,構建了更加規範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讓每個人更有尊嚴。
  • 【學習民法典】最高法執行局局長解讀民法典對強制執行的13大影響
    一民法典對執行理念的影響民法典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標誌性成果,堅持人民至上,以保護民事權利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實體法典。民法典與民事執行息息相關。
  • 法學匯|王利明:民法典的時代意義
    但實際上,民法典在確認和保護公民各項民事權利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進國家權力依法行使的作用。這是因為,對民事權利的確定和保護本身就為國家權力的行使劃定了邊界。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在立法層面,不只是私法,涉及行政權、司法權運用的公法,也不能與民法典的規定相衝突,不能減損民法典規定的民事權利。在行政執法、司法中,民法典也提供了重要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