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探幽:仲景三用瓜蔞薤白方的奧秘
張仲景先生實踐瓜蔞、薤白配伍使用,見於《金匱》胸痺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九。其三思三用瓜蔞薤白為:栝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以治胸痺、心痛、短氣見症,世稱瓜蔞薤白三方。在這些方劑中,瓜蔞、薤白作為核心藥物出現,成為治療胸痺的主要藥物,後世詮解之,多講瓜蔞甘寒而潤、導痰下行,薤白辛散苦降、溫通滑利,合而散陰寒、祛痰濁,共奏通陽散結,行氣豁痰之效,從而認為瓜蔞薤白三方是治療胸痺痰證的常用方劑。然而無論從方劑配伍、痰證源流、仲景全書格局來詳觀仲景之用,實則未必如此。
薤白之用,始於《本經》,至《別錄》言其有「溫中,散結」之效。仲景言胸痺病理為「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是為胸陽不振,陰邪停聚。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桂枝湯三方之用皆取薤白溫補之效,以白酒、桂枝通陽,取瓜蔞、半夏、枳實、厚樸理氣開胸化痰。言薤白溫補者,《本草經集注》有載「薤又溫補,仙方及服食家皆須之。」《新修本草》也講薤「白者補而美。」故仲景取其溫補對應「責其極虛」「陽虛知在上焦」。
以桂通陽,《本經》已有「為諸藥先聘通使」的記載,《本草經集注》又言:「通血脈。」《新修本草》則講其「溫筋通脈。」仲景藥用桂涉及方劑達83次之多。其中溫通心陽者如桂枝甘草湯,又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酒,在《內經》時代就已據其味淡厚、清濁分為湯液、醪醴。《新修本草》則言「藥家多須,以行其勢」「惟米酒入藥用」,仲景《金匱要略》用酒高達21次。當瓜蔞薤白半夏湯症較瓜蔞薤白白酒湯病情更嚴重時,其藥用「酒」量也由「七升」加到「一斤」,以增溫通之效。
又,從現存文獻資料來看,先秦兩漢時期尚無「痰」字。「痰」字始見於隋,並將「痰」「飲」分立。《傷寒雜病論》中有見「淡飲」,仲景言其「當以溫藥和之」。而瓜蔞以「栝樓根」首見於《神農本草經》,且性味「苦,寒」,《名醫別錄》在栝樓根下有載瓜蔞實「治胸痺,悅澤人面。」《本草經集注》栝樓根條下也記載其性味「苦,寒,無毒。」薤白自《神農本草經》確有溫補效用的記載。以瓜蔞配伍薤白,寒溫並用,實非「溫藥」,與仲景之「當以溫藥和之」則有違和。
今之所見世傳《金匱要略》又有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章節,凡見多如《金匱要略心典》所講「苓、桂、術、甘,溫中去溼,治痰飲之良劑。是即所謂溫藥也,蓋痰飲為結邪,溫則易散,內屬脾胃,溫則能運耳。」其中包含的方劑則有聞達於世的小青龍湯及苓桂術甘湯,小青龍湯為解表蠲飲之良方,苓桂術甘湯被譽為「天下化飲第一方」,皆為臨床上祛除痰飲病邪的常用方劑。但其中並不見瓜蔞實、薤白的藥用,可見張仲景使用瓜蔞薤白三方遠非後世所講的化痰之初衷。
唐宋之前,薤白藥用以溫補為要,加之各方中桂、酒溫通之用,結合仲景對胸痺的病理的認識,可知仲景藥用三方本意重在溫通蠲痺。及至後世發展為薤白「通陽」之說,如《傷寒貫珠集》言其「散寒,通陽氣」,《經方例釋》載「薤白滑利,善通陽氣。」再加之後世對痰飲的認識逐步走向細分,「痰」與「飲」的分化,後人逐漸將瓜蔞薤白三方演變為胸痺痰實證的重要方劑,而又往往將其代入《傷寒雜病論》中對胸痺的病理認知,這顯然與仲景的本質認識已經有了差異。
探究古人往事,
啟迪睿智思想。
深究神農本草,
造福健康生活。
微信:beijing7788123
(一切廣告、培訓、吹牛勿擾)
謝謝鼓勵,再接再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