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邊界(五):為什麼要防止德奧合併?》
——波赫、世界大戰、永久中立國
上文我們說了「德意志兄弟倆」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二哥」普魯士撇開「大哥」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將絕大部分的德意志人納入其中;而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則與多瑙河的眾多族群一起組建了領土覆蓋整個多瑙河中遊的奧匈帝國。這篇文章我們來說說兩兄弟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如何影響世界的?為什麼說需要防止德奧合併呢?
本文包括三部分:
一、一戰風暴眼
二、破碎的中歐
三、永久中立國
一、一戰風暴眼
在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取得了高速發展,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傳統「歐洲五強」的勢力開始發生變化。取得長足的發展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心態也有點「飄了」,他拋棄了首相俾斯麥長期堅持的「大陸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擴充軍備、向外擴張的「世界政策」,試圖挑戰英法等其他老牌強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德國的強大拉大了與奧匈帝國的勢力差距,因此也間接緩和了彼此的緊張關係,雙方從敵對走向合作,都產生了對外擴張的意圖。對於奧匈帝國來說,北邊和西邊是同盟的的德國和義大利,東邊是強大的俄國,只有南邊的波赫地區適合進一步擴張領土,而且波赫地區有大量的克羅埃西亞人,與奧匈帝國境內的克羅埃西亞人同宗同源,所以波赫自然就成為了奧匈帝國對外擴張的首選。
奧匈帝國向南完全吞併了波赫地區
1908年
▼
波赫處在迪納拉山脈腹地,地形非常複雜。雖然他的各大民族都屬於斯拉夫人,但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被區分出了三個不同民族:克羅埃西亞人(天主教)、塞爾維亞人(東正教)和波士尼亞人(伊斯蘭教),這三族其實講著幾乎相似的語言,幾乎無法從外形上加以區分。
波赫地區族群分布圖
三族混居
19世紀末
▼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不僅僅只有奧匈帝國惦記著,作為波赫曾經侵略者的奧斯曼帝國以及在東歐地區崛起的俄國都對於奧匈帝國吞併波赫表示了極大的關注,波赫地區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戰場。
不過周邊的三大帝國與波赫三族並不是處在混戰的局面。此時的俄國人同時與德國、奧匈以及奧斯曼三國有領土爭紛,秉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兩奧」之間矛盾較小,所以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克族和波族因此組成聯盟共同對抗俄國所支持的塞族。而英法因為恐懼德國的強大因此也與俄國和塞族站在了一邊,這就形成了一戰之前德奧土與俄英法相對峙的局面。
一戰期間各國勢力圖
義大利迅速倒戈,加入協約國
▼
雖然一戰是因為那位塞族青年槍殺了奧匈帝國儲君費迪南大公而直接爆發的,但是這背後其實代表的是塞爾維亞對於奧匈帝吞併波赫的恐懼,更是德奧土與俄英法兩大勢力對峙的直接結果。
這次兩大陣營的衝突規模空前龐大,戰爭手段涵蓋了大炮、飛機、戰艦等海陸空設施,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依靠頑強的德軍,同盟國在戰爭爆發後得以橫掃整個中東歐地區。但在美國加入協約國後,戰爭的局面卻立馬發生了扭轉,同盟國的軍隊甚至沒有撤回自己的國家就選擇了投降,德意志第一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也宣布結束。
二、破碎的中歐
如果說一戰中被摧毀了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都還「後繼有人」的話,那奧匈帝國可以說完全「絕後」了,甚至幾乎沒有人再懷念和繼承這個曾經的中歐霸主。原本的中歐霸主何以至此悲涼的結局呢?這就需要說下奧匈帝國的內外矛盾。
奧匈帝國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帝國以合併的方式整合而成的,雖然說匈牙利人獲得了一定的自治地位,但是帝國內部仍然還有許多族群尋求自治,各大族群的矛盾非常尖銳。為什麼他可以自治我不可以呢?這種問題恐怕作為統治者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最怕回答的。
奧匈帝國民族分布圖
1910年
▼
(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應對不斷激化的國內矛盾,奧匈帝國只能想方設法的阻撓各族群形成獨立的小團體,比如讓烏克蘭官員管理波蘭地區,讓斯洛伐克人管理捷克地區,但是這些辦法卻又更加激化了各族群的矛盾。這些民族矛盾直接導致了一戰期間奧匈軍隊的羸弱,畢竟奧匈軍隊還需要騰出手來應對國內的民族起義。在整個一戰期間,奧匈的多民族軍隊並沒有將邊界推進多遠,但是卻在一戰中至少陣亡了至少兩百萬的軍隊,佔到所有軍隊人數的50%以上。
除了各族群的矛盾,當時世界上所興起的民族自決運動也直接影響到了戰敗後奧匈帝國的命運。
作為一戰取勝的關鍵因素,美國在一戰後獲得了世界的極大認可,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推崇的民族自決原則也被運用到奧匈帝國的戰後處理之中。威爾遜認為所有人民和民族都應獲得政治認可,都應根據歷史上的邊界自主的劃定國家邊界。
雖然威爾遜的主張帶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西方國家認為民族自絕原則非常適合處理世界上那些多族群混居地區的複雜事務,特別是一戰後奧匈帝國這個內部分崩離析的地方。而且當時的俄國和德國已經衰弱了,並不需要奧匈帝國在中歐存在以抗衡俄德兩大勢力了,一個以民族為基礎建立的中歐小國群或許是西方所更能接受的。
一戰後奧匈帝國分裂圖
▼
最終奧匈帝國在內外多重原因影響下逐步解體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從中獨立,加利西亞、特蘭西瓦尼亞、波赫等地地區加入了周邊的國家,奧匈帝國就此成為了一個不再被後世所懷念的帝國了。
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哈布斯堡家族也結束了對中歐各地的統治,他們的成員被驅逐出奧地利。奧地利也成立了自己的民族國家——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領土範圍包括原哈布斯堡家族長期以來的領土:上下奧地利、蒂羅爾、施蒂利亞、卡林蒂亞等地。
現代奧地利與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範圍對比
藍字為16世紀哈堡家族主要領地
白字為現代奧地利各州
▼
這個新成立的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是由德意志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他們與德國的德意志人同宗同源,所以在奧匈帝國破碎之後,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一直希望重新回到德意志大家族之中。這就好像曾經的「德意志一哥」因為在外「創業失敗」,又開始嘗試著回到「家族」之中,可是德意志的「鄰居們」會同意他們的重逢嗎?
三、永久中立國
顯然歐洲列強是不會同意奧地利加入德國的,因為如果德奧合併了,那德意志人就可能在歐洲一家獨大了,歐洲勢力的均衡就會因此被打破。為了防止德奧合併,協約國與奧地利在一戰後籤訂了《聖日耳曼條約》,在宣布奧匈帝國宣布解體的同時也明確規定禁止了德奧兩國合併,同時將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更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儘量保持德奧兩國的距離。
歐洲列強以民族自決原則拆散奧匈帝國,但又不希望因同樣的原則讓德奧兩國的德意志人統一,西方國家確實是「老雙標」了。面對各國的阻攔,奧地利和德國內部卻仍然有大量的德意志人主張推動德奧合併,這些人逐步發展成後來激進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
一戰期間的希特勒
(最左)
▼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些狂熱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之中就有後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希特勒。希特勒其實不是德國人,他出生在奧地利的林茨附近,但他並不認同當時奧匈帝國多元族群的政治主張,厭惡奧匈境內的猶太人等其他少數民族。所以在一戰前夕的1913年,希特勒離開了奧匈帝國,前往德意志人較為純粹的巴伐利亞參軍,在一戰德國戰敗後還仍然留在巴伐利亞從事納粹黨的相關活動。
希特勒宣揚的納粹黨方針一方面適應了德國人在一戰戰敗後的復仇情緒,一方面也符合德意志人的極端民族主義主張,所以納粹在德國內部甚至奧地利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更加幸運的是,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英美等各西方大國回歸孤立主義政策,對德國的再次做大視而不見,德國也得以完全掌控了東中歐小國地區的經濟網絡。
西方大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間接助推了希特勒的對外軍事擴張,而德意志人眾多的奧地利天然的成為了德國軍事擴張的前站。
1938年3月14日,奧地利人幾乎是夾道歡迎著希特勒的到來,或者應該說是歡迎希特勒的回歸,畢竟他就出生在這裡,德國軍隊沒有受到任何的抵抗。跟神聖羅馬帝國初期一樣,德國將奧地利稱作「東方省」,完全不把奧地利當做「外人」,奧地利的德意志人深度參與了德國的各項擴展活動,成為德國對外擴張的有力幫手。
最終規模空前的二戰以德意日三大軸心國投降而告終,面對一戰和二戰後滿目瘡痍的世界,各國都在反思這兩場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其中的一點得到了眾多國家的認同,那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往往成為破壞地區均衡的原因。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與奧匈帝國確立了同盟關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將奧地利納入其勢力範圍,兩次的德意志人聯合都破壞了相對均衡的世界秩序。
二戰後,德國與奧地利被佔領示意圖
德意志人被分割成了三個國家
1945-1955年
▼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在二戰後,除了出於處罰德意志人的原因而佔領德國和奧地利全境之外,盟國還制定計劃永久的分裂德意志人群體:美英法三國佔領德國西部並成立西德政府,蘇聯佔領德國東部成立東德政府,對於被佔領了十年的奧地利則改造成永久中立國,這樣絕大多數的德意志人就分散在了三個國家。
二戰後歐洲美蘇爭霸示意圖
奧地利處在兩大陣營之間
▼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讓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除了可以分隔德奧德意志人群體、削弱德意志人的整體實力之外,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奧地利成為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緩衝之地,因為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冷戰的時代,兩大陣營都將奧地利作為了各自勢力範圍的邊界地區。
20世紀以後的奧地利已經從過去的地區核心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退化成了地區邊緣國家(奧地利共和國),雖然仍然是日耳曼族群的邊陲重地,但是對地區事務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了。
1955年,當美英法蘇四國軍隊撤出奧地利後,承諾保持永久中立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正式誕生了。此後奧地利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了民生和福利之中,利用自身豐富的音樂和歷史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逐步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奧地利。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