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防止德奧合併?

2021-02-13 超凡地球


《日耳曼邊界(五):為什麼要防止德奧合併?》

——波赫、世界大戰、永久中立國

上文我們說了「德意志兄弟倆」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二哥」普魯士撇開「大哥」奧地利統一了德意志地區,將絕大部分的德意志人納入其中;而奧地利的德意志人則與多瑙河的眾多族群一起組建了領土覆蓋整個多瑙河中遊的奧匈帝國。這篇文章我們來說說兩兄弟進入二十世紀之後是如何影響世界的?為什麼說需要防止德奧合併呢?

本文包括三部分:

一、一戰風暴眼

二、破碎的中歐

三、永久中立國

 一、一戰風暴眼 

在19世紀下半葉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取得了高速發展,超越英法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傳統「歐洲五強」的勢力開始發生變化。取得長足的發展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心態也有點「飄了」,他拋棄了首相俾斯麥長期堅持的「大陸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擴充軍備、向外擴張的「世界政策」,試圖挑戰英法等其他老牌強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

德國的強大拉大了與奧匈帝國的勢力差距,因此也間接緩和了彼此的緊張關係,雙方從敵對走向合作,都產生了對外擴張的意圖。對於奧匈帝國來說,北邊和西邊是同盟的的德國和義大利,東邊是強大的俄國,只有南邊的波赫地區適合進一步擴張領土,而且波赫地區有大量的克羅埃西亞人,與奧匈帝國境內的克羅埃西亞人同宗同源,所以波赫自然就成為了奧匈帝國對外擴張的首選。

奧匈帝國向南完全吞併了波赫地區

1908年

波赫處在迪納拉山脈腹地,地形非常複雜。雖然他的各大民族都屬於斯拉夫人,但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被區分出了三個不同民族:克羅埃西亞人(天主教)、塞爾維亞人(東正教)和波士尼亞人(伊斯蘭教),這三族其實講著幾乎相似的語言,幾乎無法從外形上加以區分。

波赫地區族群分布圖

三族混居

19世紀末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不僅僅只有奧匈帝國惦記著,作為波赫曾經侵略者的奧斯曼帝國以及在東歐地區崛起的俄國都對於奧匈帝國吞併波赫表示了極大的關注,波赫地區成為了大國博弈的戰場。

不過周邊的三大帝國與波赫三族並不是處在混戰的局面。此時的俄國人同時與德國、奧匈以及奧斯曼三國有領土爭紛,秉持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兩奧」之間矛盾較小,所以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支持的克族和波族因此組成聯盟共同對抗俄國所支持的塞族。而英法因為恐懼德國的強大因此也與俄國和塞族站在了一邊,這就形成了一戰之前德奧土與俄英法相對峙的局面。

一戰期間各國勢力圖

義大利迅速倒戈,加入協約國

雖然一戰是因為那位塞族青年槍殺了奧匈帝國儲君費迪南大公而直接爆發的,但是這背後其實代表的是塞爾維亞對於奧匈帝吞併波赫的恐懼,更是德奧土與俄英法兩大勢力對峙的直接結果。

這次兩大陣營的衝突規模空前龐大,戰爭手段涵蓋了大炮、飛機、戰艦等海陸空設施,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依靠頑強的德軍,同盟國在戰爭爆發後得以橫掃整個中東歐地區。但在美國加入協約國後,戰爭的局面卻立馬發生了扭轉,同盟國的軍隊甚至沒有撤回自己的國家就選擇了投降,德意志第一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歷史也宣布結束。

 二、破碎的中歐 

如果說一戰中被摧毀了的德意志第一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都還「後繼有人」的話,那奧匈帝國可以說完全「絕後」了,甚至幾乎沒有人再懷念和繼承這個曾經的中歐霸主。原本的中歐霸主何以至此悲涼的結局呢?這就需要說下奧匈帝國的內外矛盾。

奧匈帝國是由奧地利和匈牙利這兩個帝國以合併的方式整合而成的,雖然說匈牙利人獲得了一定的自治地位,但是帝國內部仍然還有許多族群尋求自治,各大族群的矛盾非常尖銳。為什麼他可以自治我不可以呢?這種問題恐怕作為統治者的哈布斯堡家族是最怕回答的。

奧匈帝國民族分布圖

1910年

(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應對不斷激化的國內矛盾,奧匈帝國只能想方設法的阻撓各族群形成獨立的小團體,比如讓烏克蘭官員管理波蘭地區,讓斯洛伐克人管理捷克地區,但是這些辦法卻又更加激化了各族群的矛盾。這些民族矛盾直接導致了一戰期間奧匈軍隊的羸弱,畢竟奧匈軍隊還需要騰出手來應對國內的民族起義。在整個一戰期間,奧匈的多民族軍隊並沒有將邊界推進多遠,但是卻在一戰中至少陣亡了至少兩百萬的軍隊,佔到所有軍隊人數的50%以上。

除了各族群的矛盾,當時世界上所興起的民族自決運動也直接影響到了戰敗後奧匈帝國的命運。

作為一戰取勝的關鍵因素,美國在一戰後獲得了世界的極大認可,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推崇的民族自決原則也被運用到奧匈帝國的戰後處理之中。威爾遜認為所有人民和民族都應獲得政治認可,都應根據歷史上的邊界自主的劃定國家邊界。

雖然威爾遜的主張帶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西方國家認為民族自絕原則非常適合處理世界上那些多族群混居地區的複雜事務,特別是一戰後奧匈帝國這個內部分崩離析的地方。而且當時的俄國和德國已經衰弱了,並不需要奧匈帝國在中歐存在以抗衡俄德兩大勢力了,一個以民族為基礎建立的中歐小國群或許是西方所更能接受的。

一戰後奧匈帝國分裂圖

最終奧匈帝國在內外多重原因影響下逐步解體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從中獨立,加利西亞、特蘭西瓦尼亞、波赫等地地區加入了周邊的國家,奧匈帝國就此成為了一個不再被後世所懷念的帝國了。

隨著奧匈帝國的解體,哈布斯堡家族也結束了對中歐各地的統治,他們的成員被驅逐出奧地利。奧地利也成立了自己的民族國家——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領土範圍包括原哈布斯堡家族長期以來的領土:上下奧地利、蒂羅爾、施蒂利亞、卡林蒂亞等地。

現代奧地利與哈布斯堡家族領地的範圍對比

藍字為16世紀哈堡家族主要領地

白字為現代奧地利各州

這個新成立的的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是由德意志人為主體建立的國家,他們與德國的德意志人同宗同源,所以在奧匈帝國破碎之後,奧地利的德意志人一直希望重新回到德意志大家族之中。這就好像曾經的「德意志一哥」因為在外「創業失敗」,又開始嘗試著回到「家族」之中,可是德意志的「鄰居們」會同意他們的重逢嗎?

 三、永久中立國 

顯然歐洲列強是不會同意奧地利加入德國的,因為如果德奧合併了,那德意志人就可能在歐洲一家獨大了,歐洲勢力的均衡就會因此被打破。為了防止德奧合併,協約國與奧地利在一戰後籤訂了《聖日耳曼條約》,在宣布奧匈帝國宣布解體的同時也明確規定禁止了德奧兩國合併,同時將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更名為奧地利共和國,儘量保持德奧兩國的距離。

歐洲列強以民族自決原則拆散奧匈帝國,但又不希望因同樣的原則讓德奧兩國的德意志人統一,西方國家確實是「老雙標」了。面對各國的阻攔,奧地利和德國內部卻仍然有大量的德意志人主張推動德奧合併,這些人逐步發展成後來激進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

一戰期間的希特勒

(最左)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些狂熱的德意志民族主義者之中就有後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希特勒。希特勒其實不是德國人,他出生在奧地利的林茨附近,但他並不認同當時奧匈帝國多元族群的政治主張,厭惡奧匈境內的猶太人等其他少數民族。所以在一戰前夕的1913年,希特勒離開了奧匈帝國,前往德意志人較為純粹的巴伐利亞參軍,在一戰德國戰敗後還仍然留在巴伐利亞從事納粹黨的相關活動。

希特勒宣揚的納粹黨方針一方面適應了德國人在一戰戰敗後的復仇情緒,一方面也符合德意志人的極端民族主義主張,所以納粹在德國內部甚至奧地利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更加幸運的是,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英美等各西方大國回歸孤立主義政策,對德國的再次做大視而不見,德國也得以完全掌控了東中歐小國地區的經濟網絡。

西方大國的孤立主義政策間接助推了希特勒的對外軍事擴張,而德意志人眾多的奧地利天然的成為了德國軍事擴張的前站。

1938年3月14日,奧地利人幾乎是夾道歡迎著希特勒的到來,或者應該說是歡迎希特勒的回歸,畢竟他就出生在這裡,德國軍隊沒有受到任何的抵抗。跟神聖羅馬帝國初期一樣,德國將奧地利稱作「東方省」,完全不把奧地利當做「外人」,奧地利的德意志人深度參與了德國的各項擴展活動,成為德國對外擴張的有力幫手。

最終規模空前的二戰以德意日三大軸心國投降而告終,面對一戰和二戰後滿目瘡痍的世界,各國都在反思這兩場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其中的一點得到了眾多國家的認同,那就是德意志民族的統一往往成為破壞地區均衡的原因。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與奧匈帝國確立了同盟關係,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德國將奧地利納入其勢力範圍,兩次的德意志人聯合都破壞了相對均衡的世界秩序。

二戰後,德國與奧地利被佔領示意圖

德意志人被分割成了三個國家

1945-1955年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在二戰後,除了出於處罰德意志人的原因而佔領德國和奧地利全境之外,盟國還制定計劃永久的分裂德意志人群體:美英法三國佔領德國西部並成立西德政府,蘇聯佔領德國東部成立東德政府,對於被佔領了十年的奧地利則改造成永久中立國,這樣絕大多數的德意志人就分散在了三個國家。

二戰後歐洲美蘇爭霸示意圖

奧地利處在兩大陣營之間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讓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除了可以分隔德奧德意志人群體、削弱德意志人的整體實力之外,另一個重要意義是讓奧地利成為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緩衝之地,因為當時的世界已經進入冷戰的時代,兩大陣營都將奧地利作為了各自勢力範圍的邊界地區。

20世紀以後的奧地利已經從過去的地區核心國家(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退化成了地區邊緣國家(奧地利共和國),雖然仍然是日耳曼族群的邊陲重地,但是對地區事務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了。

1955年,當美英法蘇四國軍隊撤出奧地利後,承諾保持永久中立的奧地利第二共和國正式誕生了。此後奧地利把更多的經費投入到了民生和福利之中,利用自身豐富的音樂和歷史資源大力發展旅遊產業,逐步成為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奧地利。

  本系列完  

相關焦點

  • 【回頭望向前看】步步威脅下的德奧合併
    圖為 維也納英雄廣場 1938年Hitler正是在此宣布德奧合併 在開始之前,我需先聲明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大家對歷史有所了解
  • 英法為何不允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
    追根溯源,總是阻撓德奧合併的英國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也是日耳曼民族。為什麼英國人如此鍥而不捨地從中作梗?  每當德奧聯合起來,英國就會頭痛不已,長期以歐陸大國自居的法國也如芒在背。德國和奧地利一旦合併或聯盟,英法就會一起發愁。這其中的緣故,就得從神聖羅馬帝國時期說起了。
  • 奧地利為什麼沒能併入德國?
    11月12日,即共和國成立當天,奧地利臨時議會即表決贊成與德國合併。首任總理卡爾•倫納說,在德奧合併實現之前,奧地利人民「沒有自己的國家」。9月3日,德奧兩國共同聲明放棄德奧關稅同盟。兩天後,國聯的海牙國際常設法院以8:7的微弱票數,判決德奧關稅同盟不違反《聖日耳曼條約》,但違反了《日內瓦議定書》。這個耐人尋味的判決結果平息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奧合併的第二個高峰,也終結了德奧兩國最後一次以和平方式實現合併的努力。3.
  • 德國和奧地利還能合併嗎?
    然而正確答案卻是奧地利,因為「德奧合併」之後就不存在奧地利這個國家,可在大家的印象中奧地利為何不像一個受害者呢?這就涉及到德意志民族和德意志國家的區別問題,也正是在民族認同的驅使下,德國和奧地利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嘗試著各種方案的「合併」。早先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並不存在,雖然處在同一個「帝國」框架之內,但普魯士就是普魯士,奧地利就是奧地利,大家各自擁有強大的實力。
  • 如果德國和奧地利合併,將產生什麼後果?歐洲唯一霸主
    說白了就是禁止德奧合併。 德國和奧地利在歷史屬於同一個國家,又是同一個民族,兩國無論是文化信仰,還是民意方面,都支持合併。可以說,德奧合併在一起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歐洲國家為什麼那麼害怕德國與奧地利合併成一個國家?
    要是德國跟奧地利這對德意志兄弟合併成一個全新的德意志國家,對歐洲的其他國家就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將會取代俄羅斯成為歐洲的頭號威脅!無論是法國、義大利、荷蘭、波蘭等歐洲國家,還是大西洋彼岸的美國,都堅決不反對德奧合併,維持歐洲幾千年來的碎片化、中小型國家林立、沒有一家獨大的地緣格局,不僅符合美國的利益,更是捍衛德國除外的其他歐洲國家的根本利益與生存保障的千年戰略!
  • 德國和奧地利同為「日爾曼」族人,為何它們不能合併為一國?
    就如同現今的德國和奧地利,在歷史上曾經有三次硬生生的被割斷了合併。不過為何歐洲各國會懼怕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呢?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會打破歐洲勢力的均衡放眼歐洲地圖,你會發現這個101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裡存在著48個國家,而且還有很多像安道爾這樣的小國。
  • 德國奧地利怎麼就合併不了
    現在哈布斯堡王朝已經是壽終正寢,各個民族也失去了效忠的對象而紛紛獨立,所以奧地利和德國合併似乎是理所當然。因此,在戰爭結束後不久後的幾天,德奧雙方便就合併問題展開交流。對波蘭宣戰時,奧地利軍隊開赴德法前線防止法軍突襲齊格菲防線,維也納民眾送別這些條約中的領土變更使得很多德意志人在當地成為少數民族,因此引起了他們極大的不滿。
  • 同族的德國和奧地利究竟為啥難合併?歐洲各國到底顧慮啥?
    再往後,就是一戰二戰,在二戰前經過短暫的合併後在二戰後又被分開了。合併後的好處有人認為,德奧合併好處多多。除了發展潛力更大、經濟實力更強、國土面積和人口基數加大,成為歐洲響噹噹的大國以外,從地理位置上看,仍有好處。
  • 德國和奧地利難合併,是自己不願意,還是大國有顧慮?
    不過在凡爾賽條約裡明確規定了德國和奧地利不能合併。希特勒上位後,把奧地利吞併了,把奧地利綁上了德國戰車,結果仍然敗了。這一次奧地利和德國一樣被分區佔領了。十年後,奧地利通過和美英蘇法四國籤訂合約才恢復奧地利的主權。不過在合約中對奧地利的規定是禁止從經濟和政治上同德國合併。起初,普魯士和奧地利都在一個圈裡,不過在很長時間奧地利說了算。
  • *ST德奧:控股股東將變更為迅圖教育
    原標題:*ST德奧:控股股東將變更為迅圖教育   *ST德奧
  • *ST德奧擬收購中幼教育
    來源:新京報網5月18日晚間,已經暫停上市的*ST德奧又有新動向,*ST德奧公告顯示公司擬以發行股份、支付現金等方式收購深圳市中幼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幼教育」)不低於90%的股權,推進公司重整事項。
  • 深交所要求*ST德奧提交恢復上市補充材料
    原標題:深交所要求*ST德奧提交恢復上市補充材料   11月16日,深交所中小板
  • 德奧浪漫主義指揮藝術的傑出代表 | 奧託·克列姆佩勒
    ▲奧託·克列姆佩勒在20世紀的早期的世界指揮藝術中,德奧風格的優秀指揮家佔據著很大比重,且不說主要活躍於19世紀的偉大指揮先驅者漢斯·馮·彪羅、古斯塔夫·馬勒和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影響,單就20世紀初出現的傑出人物就有布魯諾
  • 踏尋浪漫足跡,「德奧藝術與歌曲中的詩與歌——歌德與舒伯特」主題...
    踏尋浪漫足跡,「德奧藝術與歌曲中的詩與歌——歌德與舒伯特」主題講座進行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0-06-04  瀏覽:
  • 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首都會在柏林?
    網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兩德合併之後的首都,會是在東德。當然這個問題的本身,其實就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合併之後的首都——柏林在冷戰時期,是同時歸屬於東德和西德,東德部分作為東德的首都。所以問題應該這麼去說,為什麼合併後,把首都定為柏林,而不是西德原本的首都波恩。我們知道兩德合併,以西德為主導,為什麼西德放著好好的波恩首都不用,遷都到柏林。這個問題就值得深思,為啥耗費不小的精力和財力,進行遷都呢?要知道,剛統一的時候,波恩的條件要比柏林好一些。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 西安和鹹陽到底要不要合併?
    關於西鹹合併,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網上也有大量關於西鹹合併的提議,但是在合與不合的問題上卻產生了很大分歧,雙發可謂勢均力敵。今天,筆者就對西安鹹陽兩市究竟要不要合併談談自己的看法。關於西鹹合併,從最早提出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時間了,但至今仍然沒有實現。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 為什麼說白俄羅斯與俄羅斯合併是必然的?
    正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同是鴻鵠之志,寧願臥薪嘗膽,為奴為僕,也要護得國存於世,以期一雪前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對於國家來言,這山是王權,任何國家對於主權問題的態度都很剛,而對於領導人而言,這山則是地位,沒有誰想讓自己的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