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已經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對學術期刊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與使命。目前,學術期刊仍然處於一種繼續向前發展的狀態。在此過程中,無論在國內社會文化影響力方面,還是在國際影響力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影響期刊發展的因素。由此,進行問題表達就成為學術期刊發展中的一個基本路向。就此,哲學家維根斯坦的一段話可以給我們很好的啟迪:「洞見或透識隱藏於深處的棘手問題是很艱難的,因為如果只是把握這一棘手問題的表層,它就會維持原狀,仍然得不到解決。因此,必須把它『連根拔起』,使它徹底地暴露出來。」
從問題視角來看,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既表現為魚龍混雜,又表現為有些期刊不能充分引領學術發展,不能有效支持社會文化的發展訴求。學術期刊雖然處於學界關注的中心點,但其自身的發展在我國文化發展中還不是一種「強勢」存在。具體來說,學術期刊的問題表達可以表徵固化現象、路徑依賴現象和無序現象。固化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經歷了某種形態的發展之後,因受各種因素,諸如外部因素、內在損耗的影響而呈現出的與時代發展要求格格不入的固有複製狀態。在人工智慧與資訊時代,有些學術期刊仍處於紙本時代的辦刊模式,置公眾號、期刊二維碼、網絡傳播於身外,即使有之,也僅僅是形式的意義上。這樣的思維方式表現在期刊編輯的辦刊理念之中,有些編輯對於數位化只是文字上的感知,沒有時代感,對時代的訴求也就不敏感。期刊對於自身應該承擔的使命無動於衷,自然會導致期刊發展的固化,創新更無從談起,進而陷入問題糾纏之中。路徑依賴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辦刊理念或思維方式上因循舊習的行為路徑。路徑依賴很難使我國的學術期刊步入新時代的軌道,也是我國學術期刊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無序現象,是指學術期刊在發展過程中受內外部力量的影響而失去其自主性的情況。由於背棄了它本身所應該踐行的使命,以及外在因素的影響,一些學術期刊處於一種無序狀態之中,出現了功利性、保守性現象。這與學術期刊的使命是不相符的,尤其需要我們注意。
面對學術期刊發展難題,學者往往從制度、倫理、期刊理念、編輯思維等角度進行破解,卻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關鍵詞」——學術。學術期刊存在的根本在於其「學術性」,這也正是學術期刊回歸本體的邏輯向度。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他著名的「場域理論」中指出:「社會生活在現代是通過將自身分割為經濟、政治、審美、知識等不同的場域而存在的。每個場域都規定了各自特定的價值觀,擁有各自特有的調控原則,而且各自特有的邏輯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約成支配其他場域運作的那些邏輯和必然性。」這意味著,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存在著自覺存在的「場域」,這個自覺存在,就是「場域」中所有行動者及其行為的準則。而如果不同「場域」的界線發生越位,則會出現「異治」(Heteronomy)情況,從而不利於「場域」的合理運轉。同理,在社會生活中也存在著一個「學術場域」,學術期刊應該是學術場域的重要構成。在這一場域中,存在著學術場域與學術期刊的自洽性。這也是二者發生關係的倫理規制。但這一自洽性經常由於一些源自外圍的因素而遭到破壞,這也是學術期刊遭到學者非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換言之,學術期刊的運行附著了自身以外的其他因素。而為使學術期刊回歸「學術」本位,作為學術期刊主體,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為學術而存在: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從場域理論來看,學術期刊有其自身發展的學術邏輯,這是它發展的本真性命題。如果期刊運行為外界各種非學術力量所左右,處於「異治」狀態,那麼學術期刊所處的生態系統就會遭到破壞,不僅於學術無益,而且惡性循環,進一步破壞或損傷學術,它自身的發展也就無從談起。為此,學術期刊共同體應該建立良善的編輯學術倫理,強化編輯的學術意識與學術擔當,嚴守編輯規範,祛除編輯過程中的非學術因素。編輯應充分意識到,學術是自己的根本堅守。
建立編輯學術共同體:形成編輯學術身份認同的基石。學術期刊非學術行為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因為對編輯學術身份認同的缺失。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編輯的認識處於一種加工與校對的狹窄的觀念之中,這是一種過時的、與現實並不相符,也與學術期刊的發展不相合的認識。改革開放至今,編輯行為的發生大致經歷了一個從一般性加工到學術性編輯的過程,事實上,就目前來看,編輯隊伍整體的學術水平也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編輯學者化並沒有促進一個成熟的編輯學術共同體形成。
與學術共同體形成學術契約:學術期刊認同的責任倫理。在學術期刊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著雙主體——編輯學術共同體與學術研究者共同體。二者之間形成的契約正是學術期刊合法性存在的基礎。破壞了這一契約精神,學術期刊的非法性存在就成為必然。這一契約來自學術的內核,我們具體可以把它表述為學術倫理和學術道德意識。如此,踐行二者之間的契約就成為學術期刊良性運轉的基本要求。而在具體的實踐中,經常出現二者之間舍學術根本而為之的學術發表的「尋租」行為,是以導致期刊存在的合法性危機。由此,建立以契約為守則的邊界和倫理取向就成為學術期刊化解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總體而言,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難題,這些問題引發了從國家層面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近年來,各方面也為治理學術期刊開出了一系列良方。而就根本而言,我們認為,其發展仍取決於學術期刊自身,在於「學術」二字,由此即可引導學術期刊走出困境。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