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主要的工作集中於籌備國家癌症中心年會上要播放的 JNCC 創刊宣傳視頻,今天寫完兩篇稿子,在想脫離這種醫學行業新聞稿件的敘事框架,假如向朋友介紹,可以怎麼說這本期刊。
比如,依據 5W1H 原則,說明它是甚麼樣的學術期刊,為甚麼創刊,誰甚麼時候在哪裡如何宣布了雜誌創刊?具體來講:1)何事(What)JNCC 創刊(JNCC 是甚麼);2)何因(Why)為什麼創辦 JNCC;3)何時(When)何時宣布創刊;4)何地(Where)在哪裡宣布創刊;5)何人(Who)誰與之相關;6)何法(How)以什麼樣的形式宣布創刊。
有趣的是,在寫下以上 6 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察覺出這 6 個問題的主體並不完全一致,到底是介紹期刊,還是介紹期刊創刊這件事,還是介紹宣傳期刊創刊這件事?雖然我們很少去留意日常敘事邏輯,要講清楚事實其實不見得難:JNCC 是一本由國家衛健委主管、國家癌症中心主辦的全英文腫瘤行業學術期刊。一直以來,中國作者的 SCI 論文,僅有不到 10% 發表在國內期刊上,我國大量優秀論文流失海外。而國內外腫瘤流行病學趨勢存在差別,對腫瘤文章類型的關注焦點與重視程度互異,導致許多反應我國特色的高質量腫瘤研究成果被低估。
為何不創辦一本屬於我們自己的、腫瘤領域的專業期刊,並嘗試把它逐步構建、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交流平臺?這裡可以接上譚蔚泓院士的那句話:創辦一本屬於中國人的、有影響力的癌症領域國際學術期刊,一直是我們的夢想。
然後,則又可以接上赫捷院士的那句話:經過多年的努力,國家癌症中心終於創辦了 JNCC 雜誌。當時我關於事件介紹的邏輯順序是:實際結果(終於創辦)—創辦背景/重要性(創辦原因)—結論(我國自己的)。也就是在介紹完國內研究成果流失海外後,引出——因此,我們要創辦屬於我國自己的,國際一流的 SCI 期刊。與赫捷院士原本的表述邏輯一致,最後編導的處理是在旁白介紹完背景後,直接連上赫捷院士的 「結果」 與 「結論」,我感到一種與事件發生事實和敘事邏輯事實相悖的認知失調。雖然可能對於初接觸這支視頻的人來說,不那麼不順暢,甚至很在理。
在整理國內外專家的祝福視頻中英文稿時,感覺從他們的一段話裡摘出一句關鍵語很有意思。我們在與人面對面對話時,交流的信息十分豐富,可以說是共享時間和空間下的複雜交互。我們說了很多 「話」,但有時並不完全是去靠這些 「語言」 來交流,有時甚至無論說什麼都不那麼重要。
文字呈現和視頻剪輯則不一樣了,通過摘取出時間與空間這種立體結構的切片,我們去掉了一部分現場感來 「還原」 當時的情境。過去的時間在此刻扁平化、凝固了,像一個不能夠充分表達主體的樣本,但觀眾又必須通過它去認知主體想要表達的意涵。
不知這是否能解釋為何孔鳳鳴教授的那個視頻片段就像從月球傳回地球的直播畫面,除了畫質不清晰,她是唯一一個提到 「時間」 的教授:This is at the right time, by the right people, kicking off the very right important new Chapter in Oncology of China.
再回到 5W1H 的話題,When-Where-Who-How 也可以一句概括,謝恆教授在 12 月 12 日第八屆國家癌症中心學術年會上宣布了 JNCC 創刊,並播放了由 20 餘位國內外腫瘤領域專家錄製的祝福視頻。
想記錄一些現場觀看的效果,我用手機錄了幾段視頻播放的片段。謝恆教授的演講 Outline 是:1)Missions;2)Approaches;3)Results;4)Evaluations。他提到自己在美國待了 30 年,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工作 12 年,對趕超先進、避免被別人歧視和打壓的必經艱難歷程很有感觸。
之前 concall 他說自己會在演講結束引用毛主席的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以及他自己續上的 「唯有創新多壯志,JNCC 寫新篇」。會上確實說了,還有重複兩遍的 「Yes,We can!」 我想結合他的人生經歷,肯定更能理解他對這兩句話的鐘愛,關於成長的道路是艱難的,而信念是不能放棄的。又想到文檔裡還記著他的語錄:生活要有色彩、工作要有色彩,才有激情。
謝恆教授說,前不久自己一個人在電影院把《我和我的家鄉》看了兩遍,很受感動。懇請大家把論文投在祖國的大地上,簡單的投稿,不僅是投出一篇文章,更是對國家創新,對擺脫制裁、擺脫歧視、增加話語權的助力。
我無法還原出這部分現場感,語言似乎沒辦法跨越這部分體驗的折損。或者這也是不向下深潛,不投注感情無法體會的感受。昨天一早去錯了國際會議中心,見到同事就表示對視頻的擔心,我在想如果我不說出來好像自己並不知道這是一種 「擔心」。好在那樣一種情境之下,錯誤並不一定會被識別為錯誤,這也是現實弔詭之處,我們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多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