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0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農民日報評論員 農民日報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首先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問題,特別強調「要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這些精闢論斷、重大部署,是對糧食安全規律的深切把握,是對國情農情的深刻洞察,更是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細化深化,為我們做好新發展階段穩糧保供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
牽牛要牽牛鼻子,工作做到點子上。只有切中要害,才能有的放矢。種子是農業的「晶片」,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抓住種子和耕地,就抓住了糧食安全的根本。回顧歷史,我國糧食產量的不斷飛躍,百姓餐桌的日漸豐盛,都離不開品種的更新換代;我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於土地釋放的生產潛力。良種不僅承載著豐收的希望,更是奠定農業大國的基石;耕地作為一個國家最寶貴的戰略資源,關係著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絕不能有任何閃失。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種業自主創新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不足,一些品種、領域和環節如果出現極端斷供情況,雖然不會「一卡就死」,但確實會影響農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我國土地雖然不少,但戶均耕地規模僅相當於歐盟的1/40、美國的1/400,農業生產一直處於高投入、高產出狀態,導致耕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人多地少、優質耕地少、耕地質量偏低,正成為耕地保護面臨的新挑戰。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數千年的耕作智慧和大國「三農」的實踐一再證明,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這決定了我們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核心就是要穩面積、提單產、優產能。既要向耕地要糧,提高土地產出率,也要向科技要糧,提升農業生產率;既要做好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與建設,更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術的幹勁,堅決打贏種業翻身仗,把糧食「晶片」牢牢握在手中,確保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抓要害,久久為功重根本。農業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基礎,18億畝耕地是我們吃飯的家底,只有摸清家底,堅守紅線,才有生存發展的資本。要重點建好國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漁業三大種質資源庫,為加快種業創新儲備戰略資源、打牢物質基礎;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糧食生產,堅決遏制亂佔耕地建房、植樹種草、挖湖造景等「非農化」行為,防止耕地「非糧化」。
抓要害,當務之急求創新。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特徵的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已經呼嘯而至,種業自主創新刻不容緩。要加快啟動實施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攻克一批突破性關鍵核心技術,早日實現重要農產品種源自主可控;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耕地質量的重要抓手,不折不扣完成硬任務,推動向數量質量並重轉型,真正實現高質量建設、高效率管理、高水平利用。
抓要害,厚植根基謀長遠。種業基地是種子孕育的「搖籃」,是保證用種供應的核心,要以南繁矽谷建設為重點,打造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於一體的平臺,為服務全國農作物育種提供基礎保障;種地必先養地,耕地質量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通過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等來養地提力,讓農田常用常新、常用常壯,穩步提高產能潛力。
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面對資源約束日趨加緊、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大趨勢,穩糧保供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任務只會越來越重,我們要堅持真抓實幹、苦幹能幹、善幹巧幹,將工作再向前推進,守住一塊塊良田沃土,播撒一粒粒豐收良種,讓中國飯碗端得越來越穩。
來源:農民日報
原標題:《新徵程,「三農」怎麼幹⑤|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