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一個完美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原諒一切,而是在於這點
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評論家。尼採20多歲的時候閱讀了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後,尼採說:「我自從閱讀了叔本華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就知道,叔本華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要聽。」
尼採將叔本華稱之為「我偉大的哲學導師叔本華」,尼採的哲學確實有著叔本華思想的「深刻的印記」。叔本華在世界哲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是現代哲學史不容忽視的重要「巔峰」。叔本華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幾乎所有的哲學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的。但是叔本華卻反其道而行之,開創了他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人生無法逃脫悲劇的命運,人總是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搖擺。人生就像擺鐘,人們的目的得到實現的時候就無聊,如果目的沒有實現就痛苦。
叔本華同時還開創了「唯意志論」,這是一種非理性主義哲學。據說,叔本華是在世界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理性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行為基於理性,而「唯意志論」卻認為人的行為並非基於理性,人的行為根本就不受理性的控制,而是受到自己某種深藏不漏的「意志」的制約。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提出,世界的一面是我所見到的「表象」,作為表象的世界僅僅是外在的表象而已,並非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在於世界的另一面,即「我的意志」,「我的意志」是世界的本質之所在。叔本華的這些觀點,和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有點類似。弗洛伊德曾經坦言,他心理學上的許多「創見」,首先是由叔本華所發現的。只不過叔本華是站在哲學對高度,憑藉哲學家的直覺發現了許多心理現象,而弗洛伊德則通過心理學這門「科學」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證明。
叔本華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他的學生」尼採,則在叔本華的基礎上,開創了西方現代哲學,成為現代哲學史上的「雄傑」。尼採反傳統倫理的批判思想,對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曾經發揮了十分重大作用,郭沫若認為尼採的思想就是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意識中心」。
眾所周知,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強人哲學」、「錘子哲學」,尼採心目中的「超人」是人類的理想形象,因為尼採認為他所生活的時代的人們太令他失望了,於是根據自己的想像提出了具有強力意志的「超人」形象。尼採比較認可拿破崙這個人,對拿破崙大帝贊善不已,但他也沒有將拿破崙當作「超人」。由此可見,「超人」僅僅是作為一種追求的完美形象,而非現實當中的人。
至於現實生活當中什麼樣的人才是完美的人,對此,尼採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我認為,尼採心目中「完美的人」已經比較接近「超人」了。
尼採在《論道德的譜系》中強調說:「一個完美的人,他並不是原諒了別人,而是他忘了一切,記不住任何別人對他的侮辱和詆毀。」
尼採進而解釋說:「當一個高貴的人感受到怨恨的時候,這怨恨會爆發,且這種怨恨會瞬間消耗掉,所以對自己並不會產生毒化作用。然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高貴者並不會感受到怨恨,但是那些所有的無能者、軟弱者卻經常會感受到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