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傳說故事】
相傳,在上古時代,天上有十個太陽,大地烤裂,草木皆枯,河水乾涸,人無法生存。一名叫后羿的勇士,擅長射箭,為了人能夠生存,他先後射落九個太陽,尚存一個為躲其死,藏在馬齒莧下,后羿沒有找到。為了報答馬齒莧救命之恩,太陽網開一面,在盛夏,太陽不曬死馬齒莧,反而開花結籽,生長旺盛,故有太陽草、報恩草之名。
《兵部手記》中記述:唐代武元衡相國在西川得了脛瘡(下肢潰瘍),長期不愈,焮熱作癢,百醫無效。返京後,一官員獻一方,即搗爛馬齒莧敷上,兩三次而痊癒。
《海上方》用馬齒莧治蛀腳臁瘡法:用幹馬齒莧研末蜜調外敷,一宿其蟲自出,奇效。
杜甫詩云:
又如馬齒盛,氣擁葵荏昏。
一婦人臍下毒瘡,腹部上下連帶陰部長滿大小毒瘡,疼痛難忍,伴有高熱。奇癢時用手搔之,膿血四濺。大小便如黃汁,飲食無味,全身虛腫,多醫無效。後遇一醫,聞病婦嗜酒,又喜愛魚蝦。醫知其病因,即用水洗去汙物,尋馬齒莧,用其精華四兩左右搗汁,入青黛一兩,外敷毒瘡,配合內服中藥八五散,一日三服,每隔一個時辰換一次藥,保持溼潤。兩三天後,熱痛遞減,病漸輕,五六天後病情又減,二十天後痊癒。醫生認準中下焦蓄風熱毒氣無處洩出,這是飲酒的結果,又食魚蝦,以致毒瘡發作於腹陰部。馬齒莧除風熱毒氣,連續數敷故效。
馬齒莧是馬齒莧科一年生肉質草本。莖平臥,由莖基部分枝四散,長達30釐米。葉互生或對生,肉質肥厚,倒卵形匙狀。6~8月開黃小花。7~9月結蒴果蓋,裂內含黑褐色種子,數量極多。廣布田間荒地。夏季曬乾或略煮曬乾或鮮用。馬齒莧又名五行草、五方草、胖娃娃、心不甘、長壽草、瓜子菜、地馬菜、酸味菜、長命菜、馬蹄菜、報恩菜、太陽草。葉青,梗赤,花黃,根白,籽黑,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全國各地均有生長。
根據科學分析,每100克馬齒莧中含蛋白質2.3克,脂肪0.5克,糖類3克,粗纖維0.7克,鈣85毫克,磷5.6毫克,胡蘿蔔素2.23克,鐵1.5毫克,維生素B2,0.31克,維生素C2.3毫克,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P及多種鉀、鹽等,對人體均有保健功效。所含奧谷蛋白、穀胱甘肽過氧化酶、過氧化氫酶及心肌脂褐素、過氧化脂質等,對抗氧化延緩衰老、潤膚、美容均有功效。
本草綱目-馬齒莧
「釋名」馬莧(《別錄》)、五行草(《圖經》)、五方草(《綱目》)、長命菜(同上)、九 頭獅子草。時珍曰∶其葉比並如馬齒,而性滑利似莧,故名。俗呼大葉者為 耳草,小葉者 為鼠齒莧,又名九頭獅子草。其性耐久難燥,故有長命之稱。《寶藏論》及《八草靈變篇》 併名馬齒龍芽,又名五方草,亦五行之義。頌曰∶馬齒莧雖名莧類,而苗、葉與莧都不相似。
一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藏器曰∶《別錄》以馬齒與莧同類。 二物既殊,今從別品。
「集解」弘景曰∶馬莧與莧別是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馬齒莧,亦可食,小酸。 保升曰∶此有二種∶葉大者不堪用;葉小者節葉間有水銀,每十斤有八兩至十兩已來。 然至難燥,當以槐木捶碎,向日東作架曬之,三、兩日即幹如隔年矣。入藥須去莖,其莖無 效。 曰∶凡使勿用大葉者,不是馬齒莧,亦無水銀。 時珍曰∶馬齒莧,處處園野生之。柔莖布地,細葉對生。六、七月開細花,結小尖實, 實中細子如葶藶子狀。人多採苗煮曬為蔬。方士採取,伏砒結汞,煮丹砂,伏硫黃,死雄制 雌,別有法度。一種水馬齒,生水中,形狀相類,亦可 食。 見王西樓野《菜譜》。
馬齒莧菜
「氣味」酸,寒,無毒。恭曰∶辛,溫。
宗 曰∶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主治」諸腫 疣目,搗揩之。破 癖,止消渴(藏器)。
能肥腸,令人不思食。治女人赤白下(蘇頌)。飲汁,治反胃諸淋,金瘡流血,破血癖 症瘕,小兒尤良。用汁治緊唇面 ,解馬汗、射工毒,塗之瘥(蘇恭)。治自屍腳陰腫(保 升)。作膏,塗溼癬、白禿、杖瘡。又主三十六種風。煮粥,止痢及疳痢,治腹痛(孟詵)。
服之長年不白。治癰瘡,殺諸蟲。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和梳垢,封疔腫。又燒 灰和陳醋滓,先灸後封之,即根出(《開寶》)。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 汗(時珍)。
「發明」時珍曰∶馬齒莧所主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腫之功也。
頌曰∶多年惡瘡,百方不瘥,或痛 不已者。並搗爛馬齒敷上,不過三、兩遍。此方 出於武元衡相國。武在西川,自苦脛瘡 癢不可堪,百醫無效。及到京,有廳吏上此方,用 之便瘥也。李絳記其事於《兵部手集》。
「附方」舊十六,新二十三。
三十六風結瘡∶馬齒莧一石。水二石,煮取汁,入蜜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食 療》)。
諸氣不調∶馬齒莧煮粥,食之。(《食醫心鏡》)。
禳解疫氣∶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熟,同鹽、醋食之,可解疫癘氣。(唐瑤 《經驗方》)。
筋骨疼痛,不拘風溼氣、楊梅瘡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藥止疼,然後調理∶幹馬齒莧一 斤(溼馬齒莧二斤),五加皮半斤,蒼朮四兩,舂碎,以水煎湯洗澡。急用蔥、姜擂爛,衝 熱湯三碗,服之。暖處取汗,立時痛止也。(《海上名方》)。
香港腳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馬齒草和少粳米,醬汁煮食之。(《食醫心鏡》)。
男女瘧疾∶馬齒莧搗,扎手寸口,男左女右。
產後虛汗∶馬齒莧(研汁)三合,服。如無,以幹者煮汁。(《婦人良方》)。
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莧菜(杵汁)三合,煎沸入蜜一合,和服。(《產 寶》)。
小兒血痢∶方同上。(《心鏡》)。
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燻洗,一日二次,有效。(《瀕湖方》)。
痔瘡初起∶馬齒莧不拘鮮幹,煮熟急食之。以湯燻洗。一月內外,其孔閉,即愈矣。(《楊 氏經驗方》)。
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取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二枚。先 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頓飲之。不過再作即愈。(崔雲亮《海上方》)
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陰腫痛極∶馬齒莧,搗敷之,良。(《永類鈐方》)
中蠱欲死∶馬齒莧,搗汁一升飲,並敷之。日四、五次。(《壽域》)
腹中白蟲∶馬齒莧水煮一碗,和鹽、醋空腹食之。少頃白蟲盡出也 。(孟詵《食療》)
緊唇面 ∶馬齒莧煎湯日洗之。(《聖惠方》)
目中息肉,淫膚、赤白膜∶馬齒莧一大握洗淨,和芒硝末少許,綿裹安上。頻易之。(《龍 木論》)
風齒腫痛∶馬齒莧一把,嚼汁漬之。即日腫消。(《本事方》)
漏耳諸瘡,治耳內外惡瘡,及頭瘡、肥瘡、 瘡。黃馬散∶用黃柏半兩,幹馬齒莧一兩, 為末。敷之。(《聖惠》)
項上 瘡《外臺》∶用馬莧陰乾燒研,臘豬脂和,以暖泔洗拭,敷之。《簡便》∶治瘰 未破。馬齒莧同靛花搗摻,日三次。
腋下狐臭∶馬齒莧杵,以蜜和作團,紙裹泥固半寸濃,日幹,燒過研末。每以少許和蜜 作餅,先以生布揩之,以藥夾脅下,令極痛,久忍,然後以手巾勒兩臂。日用一次,以瘥為 度。(《千金方》)
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臍即損人。馬莧搗塗,日二。(《廣利方》)
小兒臍瘡,久不瘥者∶馬齒菜燒研敷之。(《千金》)
豌豆 瘡∶馬齒莧,燒研敷之,須臾根逐藥出。不出更敷。(《肘後》)
疔瘡腫毒∶馬齒萊二分,鍛石三分,為末,雞子白和,敷之。
反花惡瘡∶馬齒莧一斤。燒研,豬脂和敷。聖惠蛀腳 瘡∶幹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
一宿其蟲自出,神效。(《海上方》)
足趾甲疽,腫爛者∶屋上馬齒莧、崑崙青木香、印成鹽,等分和勻,燒存性,入光明朱 砂少許,敷之。(《外臺秘要》)。
瘡久不瘥積年者∶馬齒莧搗爛封之。取汁煎稠敷亦可。(《千金》)。
馬咬人瘡,毒入心者∶馬齒莧煮,並湯食之(《聖惠》)。
射工溪毒∶馬齒莧,搗汁一升服,以滓敷之,日四、五次良。(崔元亮《海上方》)。
毛蟲螫人,赤痛不止∶馬齒莧搗熟封之,妙。(《靈苑方》)。
蜂蠆螫人∶方同上。(張文仲方)。
蜈蚣咬傷∶馬莧汁塗之。(《肘後》)。
小兒白禿∶馬齒莧,煎膏塗之。或燒灰,豬脂和塗。(《聖惠方》)。
身面瘢痕∶馬齒莧湯日洗二次。(《聖惠方》)
雜物眯目不出∶用東牆上馬齒莧,燒灰研細,點少許於 頭,即出也。(《聖惠方》)。
馬齒莧子
「主治」明目,《仙經》用之(《開寶》)。延年益壽(孟詵)。青盲白翳,除邪氣,利大 小腸,去寒熱。以一升搗末,每以一匙用蔥、豉煮粥食。或著米糝、五味作羹食(《心鏡》)。
「附方」新一。
目中出淚,或出膿∶用馬齒莧子、人莧子各半兩為末,綿裹銅器中蒸熟,熨大 頭膿水 出處。每熨以五十度為率,久久自絕。(《聖惠》)。
圖/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及時通知
公眾號可長按二維碼關注支持
業務諮詢請微信:A2844911725
請您關注悅意商城
開悟 是什麼境界
長按二維碼 識別讚賞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