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馬齒莧
【拼音名】Mǎ Chǐ Xiàn
【別名】馬齒草、馬莧、馬齒菜、馬齒龍芽、五方草、長命菜、九頭獅子草、灰莧、馬踏菜、醬瓣草、安樂菜、酸莧、豆板菜、瓜子菜、長命莧、醬瓣豆草、蛇草、酸味菜、豬母菜、獅子草、地馬萊、馬蛇子菜、螞蟻菜、長壽菜、耐旱菜
【來源】為馬齒莧科植物馬齒莧的全草。夏、秋兩季當莖葉茂盛時採收,割取全草,洗淨泥土,用沸水略燙後曬乾。
【形態】一年生肉質草本,全株光滑無毛,高20~30釐米。莖圓柱形,平臥或斜向上,由基部分歧四散,向陽面常帶淡褐紅色或紫色。葉互生或對生,葉柄極短,葉片肥厚肉質,倒卵形或匙形,長1~3釐米,寬5~14毫米,先端鈍圓,有時微缺,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暗紅色。
花兩性,較小,黃色,通常3~5朵,叢生枝頂葉腋;總苞片4~5枚,三角狀卵形;萼片2,對生,卵形,基部與子房連合;花瓣5,倒心形,先端微凹;雄蕊8~12,藥黃色;雌蕊1,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頂端4~6裂,形成線狀柱頭。蒴果短圓錐形,棕色,蓋裂;種子多數,黑褐色,表面具細點。花期5~9月。果期6~10月。
【分布】生于田野、荒蕪地及路旁。我國大部地區都有分布。全國各地均產。
【性狀】乾燥全草皺縮捲曲,常纏結成團。莖細而扭曲,長約15釐米。表面黃褐色至綠褐色,有明顯的縱溝紋。質脆,易折斷,折斷面中心黃白色。葉多皺縮或破碎,暗綠色或深褐色。枝頂端常有橢圓形蒴果或其裂丬殘留,果內有多數細小的種子。氣微弱而特殊,味微酸而有粘性。以棵小、質嫩、葉多、青綠色者為佳。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殘根,以水稍潤,切段曬乾。
【性味】酸,寒。
①陶弘景:"小酸。"
②《唐本草》:"味辛,寒,無毒。"
③《本草經疏》:"味辛苦,氣寒,無毒。"
【歸經】入大腸,肝、脾經。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得配本草》:"入手太陽、陽明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效】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治熱痢膿血,熱淋,血淋,帶下,癰腫惡瘡,丹毒,痕癧。用於溼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於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
①《唐本草》:"主諸腫瘻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症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
②孟姺:"溼癬白禿,以馬齒膏和灰塗敷。治疳痢及一切風,敷杖瘡。"
③《食療本草》:"明門。亦治疳痢。"
④《本草拾遺》:"止消渴。"
⑤《蜀本草》:"主屍腳(人腳無冬夏常拆裂)、陰腫。"
⑥《開寶本草》:"主目盲白霄,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又燒為灰,和多年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即根出.生搗絞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
⑦《日用本草》:"涼肝退翳。"
⑧《滇南本草》:"益氣,消暑熱,寬中下氣,潤腸,消積滯,殺蟲,療瘡紅腫疼痛。"
⑨《綱目》:"散血消腫,利腸滑胎,解毒通淋,治產後虛汗。"
⑩《生草藥性備要》:"治紅痢症,清熱毒,洗痔瘡疳疔。" (馬齒莧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內服:煎湯,3~5錢(鮮者2~4兩);或搗汁飲。外用:搗敷、燒灰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經疏》:"凡脾胃虛寒,腸滑作洩者勿用;煎餌方中不得與鱉甲同入。"
【附方】①治血痢:馬齒菜二大握(切),粳米三合。上以水和馬齒莧煮粥,不著鹽醋,空腹談食。(《聖惠方》馬齒粥)
②治產後血痢,小便不通,臍腹痛:生馬齒菜,搗,取汁三大合,煎一沸,下蜜一合調,頓服。(《經效產寶》)
③治小便熱淋:馬齒莧汁服之。(《聖惠方》)
④治赤白帶下,不問老稚孕婦悉可服:馬齒莧搗絞汁三大合,和雞子白一枚,先溫令熱,乃下莧汁,微溫取頓飲之。(《海上集驗方》)
⑤治闌尾炎:生馬齒莧一握。洗淨搗絞汁30毫升,加冷開水100毫升,白糖適量,每日服三次,每次100毫升。(《福建中醫藥》6(3):113,1961)
⑥治癰久不瘥:馬齒莧搗汁,煎以敷之。(《千金方》)
⑦治多年惡瘡:馬齒莧搗敷之。(《滇南本草》)
⑧治蛀腳臁瘡:幹馬齒莧研末,蜜調敷上,一宿,其蟲自出。(《海上方》)
⑨治翻花瘡:馬齒莧一斤燒為灰,細研,以豬脂調敷之。(《聖惠方》)
⑩治耳有惡瘡:馬齒莧一兩(幹者),黃柏半兩(銼)。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⑾治甲疽:牆上馬齒莧(陰乾)一兩,木香、丹砂(研細),鹽(研細)各一分。上四味,除丹砂、鹽外,銼碎拌令勻,於熨鬥內,炭火燒過,取出細研,即入丹砂、鹽末,再研勻,旋取敷瘡上,日三、兩度。(《聖濟總錄》馬齒散敷方)
⑿治小兒白禿:馬齒莧煎膏塗之,或燒灰豬脂和塗。(《聖惠方》)
⒀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即損:杵馬齒莧敷之,日二。(《廣利方》)
⒁治瘰癧:馬齒莧陰乾燒灰,臘月豬膏和之,以暖泔清洗瘡,拭乾敷之,日三。(《救急方》)
⒂治瘰癧未破:馬齒莧同靛花搗摻,日三次。(《簡便良方》)
⒃治肛門腫痛: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燻洗,一日二次有效。(《瀕湖集簡方》)
⒄治蜈蚣咬傷:馬齒莧汁塗之。(《肘後方》)
⒅腳氣浮腫,心腹脹滿,小便澀少。用馬齒莧和少量粳米、醬汁煮食。
⒆產後虛汗。用馬齒莧研汁三全服。如無新鮮者,以幹者煮汁亦可。
⒇產後血痢,小便不愛,臍腹疼痛。用生馬齒莧菜搗汁三合,煎開,加蜜一合調服。
(21)肛門腫痛。用馬齒莧葉、三葉酸草等分,煎湯燻洗。一天二次,有效。
(22)赤白逅眄。用馬齒莧搗汁三合,倒入溫熱一兩枚雞蛋白中,乘微溫一次服下。一般服兩次見效。
(23)腹中白蟲。用馬齒莧煮水一碗,和鹽醋空腹吃下。不久有白蟲排出。
(24)風齒腫痛。用馬齒莧一把,嚼汁浸患處,腫即消退。
(25)耳內外惡瘡。用黃櫱半兩、幹馬齒莧一兩,共 研為末敷塗。
(26)小兒臍瘡。用馬齒莧燒過,研末敷塗。
(27)疔瘡腫毒。有馬齒莧二分、石灰三分,共研為末,加雞蛋白調勻敷塗。
(28)積年惡瘡。用馬齒莧搗爛封住,或取汗煎濃敷塗。
亳州鑫綠療中藥科技有限公司,為您每日推薦最新的醫藥資訊,歡迎持續關注!!!
公司地址:億都南側仙茅路邦泰醫藥公司四樓
Tel:0558-5656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