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孩子教育中,每位父母都曾對孩子講過「節儉是我國傳統美德,也是一種思想道德修養,浪費反而可恥。」
但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如果過度節儉反而不是好事,甚至讓孩子眼光變得狹窄,將來難成大器。尤其是孩子小時就有這3種「節省」行為,不要再認為是好事!
孩子小時候過於「節省食物」:
寶媽欣欣由於從小的家境不是很好,欣欣的父母也沒錢供她上大學,最高學歷是高中,提早進入社會後也只是做了一名超市收銀員,每回超市促銷酸奶、餅乾、蛋糕都會帶著孩子去免費試吃,卻從來沒有要買的意思。
於是慢慢的孩子養成了偷吃的習慣,不僅對免費試吃下手,還會拆新包裝的小吃,剛開始超市裡的銷售員沒發現,直到有一次無意間看監控錄像,叫來了欣欣讓她好好教育孩子。
所以,父母的以身作則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作為父母都在貪圖一些兒蠅頭小利,不能滿足孩子物質生活,孩子通過模仿以及洞悉大人的狀態,也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的孩子自然成不了對社會有用之人。
孩子小時候過於「節省玩具」:
「孩子之間搶玩具」大概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在學齡前的這個階段,當有其他孩子帶著玩具到家裡做客時,原本想著一起玩的歡樂場面,最終也會被孩子們哭鬧、你爭我搶、打對方淹沒。
這個階段孩子正處於兒童叛逆期,正是不懂得分享,認為全世界都應該圍著他轉的時期。等真正到上小學後,孩子逐漸知道分享的意義,自我意識發展完全,自然就會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了。
如果到了7歲後還不願意分享玩具,不捨得給同學、老師、鄰居玩,這種行為已經演變成了陋習,長大後更容易自私自利,很難在日後事業上取得一個好成績。
孩子小時候過於「節省語言」:
與人交流是一門學問,同時也是家長潛移默化教給孩子的社會生存法則。但如果孩子過於節省自己的語言,不願意和其他人有過多的交流,長大後也不會受老闆喜愛。
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案例,作為媽媽脾氣暴躁,對待孩子從來不知道溫柔二字,每次孩子不聽話,都用吼叫的方式管教,甚至罰站、打屁股、揪臉蛋。特別是2~3歲的孩子正處於「叛逆期」,佔有欲非常強的時候,總和父母對著幹。
家長由於過於糾正孩子,嚴重情況下,還會讓他變得自卑。當你再問他什麼話時,他總是吃手、拍腦袋、不理睬,過於節省自己的語言,說明他已經覺得沒有安全感了。更需要父母給予他安全感,可通過多和孩子交流做遊戲、少貼標籤、不打罵,慢慢轉變孩子性格。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小時候又有哪些「節省」行為呢?作為父母你認為是好事還是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