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仙劍波斯臥龍崗
Jumbo Heritage List & Huang Explorer Sail
第376回:瓦哈卡州歷史中心,阿爾班山考古遺址
©原創圖片(本文圖片版權歸Jumbo Huang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皇氏古建築大全":Jumbo_Huang@126.com微信Jumboheritagelist)本圖志全部圖片謝絕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圖轉載!請自重,特別謝絕各種手工特意疊加商業網站水印的轉載!本作品保留一切權利。作品中圖片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用於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商業行為,違者必究。本章節文字內容部分來自公開網絡或公有領域,僅供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而使用,沒有商業用途。
瓦哈卡歷史中心與阿爾班山考古遺址Monte Alban archaeological site in Oaxaca
墨西哥有接近二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不要以為它是弱國,經濟水平世界排第十三,不要以為比印度窮,這裡有古老印第安的燦爛文明,眾所周知的墨西哥美味及熱情奔放的墨西哥群眾,千萬不要以為這裡很單調乏味,其實墨西哥總是有驚喜,這不剛到瓦哈卡城時,我就被它滿城的綠石修建的教堂和民居給迷住了。
自以為去過了普埃布拉和瓜納華託之後,則天下無美城了,結果到了瓦哈卡,才發現它其實也值得仔細玩味。
瓦哈卡州位於墨西哥南部,是墨西哥本土文化最強烈的一個州,生機勃勃的土著文化和後來居上的西班牙文化水乳交融, 形成了拉丁美洲獨特的風景。瓦哈卡州位於墨西哥南部,南臨太平洋,擁有特萬特佩克地峽的大部分地區,南馬德雷山脈止於此。面積約十萬平方公裡,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印第安人,土著文明保存完好。首府為瓦哈卡。大部為領土位於海拔二千米左右的山脈和高原,僅東北部和南部有平原。屬於熱帶山地氣候,年降水量500到1000毫米。山地在冬季非常乾旱,經濟以農牧業為主,產玉米、菸草、甘蔗、熱帶水果和牛羊。有金、銀、銻、石油等礦產,工業以紡織和食品加工為主,以前交通不便,現在逐步改善。
瓦哈卡州主要城市還有商港薩利納克魯斯。瓦哈卡州原名為屬猶他阿茲特克語系的納瓦特爾語中「長有紅枝樹木的地方」。因瓦哈卡盆地原來生長有許多「豆科金合歡屬」類帶有「紅枝的常樹木」,故得名「瓦哈卡」。瓦哈卡州又是墨西哥玉米的發源地。該州在每年7月最後一個星期的玉米收穫期,要歡度盛大的玉米節,
全州各地都舉行盛大的狂歡活動,載歌載舞,歡慶玉米豐收。節日裡,玉米食品隨處可見,有玉米卷餅、玉米餡餅、炸玉米合、煎玉米餃等,還有別具一格的玉米粽子、玉米冰淇淋、玉米釀造的美酒等。我們現在吃早餐時基本都會食用墨西哥玉米粽子和墨西哥玉米薄餅卷。
旅遊業是該州的經濟命脈之一,每年接待相當數量的歐美遊客,特別是來自美國的遊客,亞洲遊客極少。該州礦產資源豐富,新能源領域發展潛力也十分可觀。特萬特佩克地峽地區製造業較發達。州府瓦哈卡市為著名旅遊城市。米特拉(Mitla)和阿爾班山(Monte Albán)有著名的印第安薩波特克(Zapotec)和米斯特克(Mixtec)遺址。
瓦哈卡州首府瓦哈卡市位於瓦哈卡中央山谷之中、南馬德雷山脈腳下。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色彩斑斕的。街道兩旁的房子五顏六色,高飽和度的亮色調相互交織、點綴,仿佛玉帝打翻了調色盤,亮眼卻不刺眼,無比和諧地共存著。再配上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好似一幅水彩畫,令人賞心悅目。位於城市心臟地帶的中心廣場恰好在貫穿古城的兩條河流之間,掩映在茂密、高聳的樹木之中。古城區圍繞中心廣場輻射開來,
北面是建於17世紀的主座教堂,南面矗立著州政府辦公大樓,東面即為最能體現瓦市風情的觀光步行街。漫步於古城區,隨處可見精緻的殖民時期建築、廣場、博物館,街心公園和種有數百種瓦州特色植物的植物園構成了城市的綠肺。整個古城區設計合理,布局井然有序,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在《旅O行》雜誌評選的全球十大文化遺產中居首位。
瓦哈卡城歷史街區裡最著名的建築是聖多明各大教堂和修道院舊址,始建於1547年的聖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築,莊嚴肅穆的白色和綠色石磚配以精雕細琢的裝飾雕塑和壁畫。大教堂是一座藝術聖殿,建築樣式模仿西斯廷教堂,高聳華美、畫棟雕梁。教堂前廳上方呈列著聖多明戈家族的人物譜,四周點綴著各種以聖徒、天使、宗教故事為主題的壁畫。抬頭仰望,瓜達盧佩聖母的祭壇位於前廳頂端,
以六萬片23.5克拉的金葉子鑲嵌而成,美輪美奐,精妙奢華。教堂北面的修道院舊址現在是瓦哈卡文化博物館,主體建築穩重恢宏,中心是一個露天廣場,建築體面向廣場的一側上下層均以拱廊相連。一層最主要的展廳是弗朗西斯科.布爾戈阿圖書館(Biblioteca de Francisco Burgoa),這裡收藏著2.3萬部用當地古老語言書寫的著作,是瓦哈卡古文明的重要寶藏。博物館最珍貴的文物匯聚在二層的一個展廳中,這裡展出著阿爾萬山古遺址七號墓穴發掘出來的大量絕美金飾、器皿、禮儀裝飾。
瓦哈卡中央山谷地區的前西班牙時期文明可與墨西哥中部相媲美,「薩波特克」是其中最重要的文明之一。瓦哈卡市西南側的阿爾萬山和東南側的米特拉是薩波特克文明的重要遺址,其中阿爾萬山尤為著名,它與瓦哈卡市古城區一樣,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
阿爾班山是瓦哈卡地區最大的前西班牙時期城市,也是美洲大陸第一個根據規劃而建的城市,始建於公元前500年,在公元5到8世紀間達到鼎盛,據說居民一度逾二萬五千多人,成為薩波特克人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公元850年後開始逐漸衰落。它位於中央山谷中的一塊高地,比谷底高出約四百多米,視野開闊,能見度好,
四面動態盡收眼底,周圍被小山和植被環繞,易守難攻,戰略位置極其優越。據說薩波特克人也是在遷徙了許多地方之後,才最終在這裡安頓下來,並以這裡為中心,徵服了瓦哈卡的大部分地區。遺址的中心廣場十分開闊和宏偉,設有由十二個巨大石柱支撐的宮殿遺蹟、帶高大石階看臺的「工」字形球場,還有金字塔、神廟、天文觀象臺、墓冢等建築群遺蹟,規劃良好,排列有序。廣場西邊著名的「舞者神廟」據說是這裡最早的建築之一,陳列石刻上栩栩如生的舞者據說是被徵服鄰邦的領袖。
在瓦哈卡的主教堂右側有一個華雷斯的金屬雕塑,在城邊的山坡上也有一座更大的華雷斯雕塑,全球最矮的總統胡亞雷斯或華雷斯(1806到1872,Benito Pablo Juárez)是拉丁美洲解放者之一。墨西哥第一位印第安人出身的總統和民族英雄。他出生在瓦哈卡城附近一個印第安農民家庭,是純血統的薩彼蒂克族印第安人。他三歲失去父母,由舅父撫養。早年當過僕役、學徒,後進天主教神學學校學習。1829年考入瓦哈卡科學和藝術學院,
專攻法律和政治。在歐美自由民主思想的薰陶下,成為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1854年參與推翻獨O裁統治,後任司法部長、總統。頒布改革法,沒收教會地產,剝奪教會的世俗權利。1862年領導抗擊拿破崙三世組織的墨西哥遠徵,經過五年的艱苦鬥爭,終於趕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侵略者扶植下的馬克西米連傀儡政權,勝利結束抗法衛國戰爭。他所建立的功績,不僅捍衛了墨西哥民族的獨立,而且為了國家統一和民主共和制度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瓦哈卡人的生活習慣、節慶、手工藝品、烹飪、服裝等都具有濃重的本地特色。這裡的人們深受印第安和西班牙文化的浸淫,熱愛藝術而富有創造力,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仿佛擁有無盡的靈感源泉,能工巧匠和手工藝品尤為著名。
蓋拉蓋察文化節起源於古老的物物交換,於每年7月16日之後的兩個星期一舉行,來自該州八大地區的民眾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進行民族歌舞和文化傳統展示,表演臨近結束時演員還會向觀眾贈送本地區的特色農產品和手工藝品作為紀念。這是該州最重要、最著名、最熱鬧的傳統節慶,每逢該節,數萬名來自墨西哥各州和國外的遊客如潮水般湧入,城市的大街小巷摩肩接踵,熱鬧非凡,甚至有些遊客因訂不到房,只能在當地酒店的大堂留宿,酒店也都會十分慷慨地予以接納,體現了當地的淳樸民風和濃濃的人情味。
我在阿爾班山景區看到一些老人在出售欖蠵龜的雕塑,我赫然發現這種烏龜已經是瀕危動物了。說來話長,史料記載:欖蠵龜是海龜的一種,它最大的特點是有著灰黑色心型背甲,因其看上去像一顆大橄欖而得名。成年欖蠵龜的體重超過一百多公斤,是世界上現存七種海龜中體型最小的一種。每年的十月中旬是欖蠵龜的繁殖季節。1950年以前,每年大約有一千萬隻欖蠵龜在墨西哥南部太平洋沿岸沙灘產卵。
先是大量的欖蠵龜在墨西哥瓦哈卡州幾處偏僻的海岸邊遊弋,隨後成千上萬的雌龜成群結隊地在白天爬上沙灘產卵,綿延四公裡的海灘上一隻海龜挨著另一隻海龜,場面非常壯觀。然而由於欖蠵龜渾身是寶,龜肉和龜蛋可以食用,龜脂和龜甲可以入藥,捕殺欖蠵龜的情況非常嚴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
瓦哈卡州欖蠵龜產卵的海灘簡直就是當地人捕殺它們的屠宰場。當地人用棍棒將海龜打死,然後將它們拖到建在離海岸不遠處的墨西哥最大的海龜產品加工廠。欖蠵龜系列產品當時是當地僅次於捕蝦業的第二大產業。在欖蠵龜繁殖期間,屠宰場的僱工最多達到二百多人,為這個至今仍是墨經濟最落後的地區提供了不少就業機會,然而付出的沉重代價是欖蠵龜數量的急劇下降。
在30年前墨政府下令禁止商業捕撈欖蠵龜前,這種海龜的數量已減少到只有四萬頭,瀕臨滅絕。1990年墨政府又進一步下令全面禁止捕殺欖蠵龜。同時政府關閉了瓦哈卡州的海龜產品加工廠,將其改建為一個水族館,起名為墨西哥海龜中心,向民眾普及海龜保護知識。
瓦哈卡全稱「瓦哈卡德華雷斯」,是瓦哈卡州首府。位於富饒的瓦哈卡山谷,海拔1500米。始建於1486年,原為阿茲特克人要塞,後被西班牙人佔領。南部農牧區和礦區的貿易中心。有麵粉、榨油、紡織等工業,手工業較發達,尤以毛氈鬥篷、珠寶首飾著稱。城市分布著很多殖民時期建築,附近有有華雷斯自治大學。
作為殖民建築的代表作,瓦市各種不同風格的教堂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令人應接不暇。其中聖多明各教堂以其華麗建築和考究裝飾而最聞名於世。聖多明各教堂是一座大型的宗教建築群,始建於1570年,竣工於1600年,兼具巴洛克建築和印第安土著藝術特點。教堂建築極為華麗,祭臺以金葉貼飾,穹頂及四周拱廊均嵌有彩色立體浮雕,精美的鍍金圖案環繞在豐富的人物畫像周圍。每到晚彌撒時,燭光將整個教堂包圍在溫暖、神奇的光環之中。現也作為人類歷史研究院的地區博物館,珍藏著從該州7座古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銀製品和文物。
我花費兩天的時間,基本將瓦哈卡市的所有教堂走訪了一次,並將所有教堂做了拍攝記錄,一部分教堂正在維修,很多規模一般的教堂並不為外界所熟知,門可羅雀,遊客也基本集中在市區幾座主要的大教堂。
瓦哈卡教堂群極大地充實了《皇氏古建築大全》墨西哥版本的內容,通過對墨西哥的教堂群的考察,可以對中國的古建築保護提供借鑑。
瓦哈卡古城的教堂很多,但每座教堂的設計都不相同,極少出現雷同的,不像現在的仿古建築和現代鋼筋混凝土建築,全是千篇一律的樣式。
Jumbo Huang had investigated all the churches and cathedrals in the Oaxaca cities, details as below: After return from Monte Alban, I walked nearly 20 kilometers around the North of the city, the rountine was: 1, Basilica de la Soledad; 2,San Jose in Av. Morelos; 3, Barrio de la Soledad y el Penasco; 4, walked to Del Fortin and reached to Auditorio Guelaguetza, approached Cerro del Fortin and overlooked Astronomico, I met lots of ovey-dovey couples or wild, single girls, young people hugged together and kissed for leisure; 5, Faustino G Olivera to Marcos Perez along Crespo road, headed to Barrio de Xochimilco; 6, Santo Tomas Xochimilco; 7, Prof Profino Diaz to Arquitos de Xochimilco, Institute Oaxaqueno de Las Artesanias; 8, Jardin Conzatti, Paseo Juarez El Llano; 9, Nuestra Senora de Guadalupe; 10, San Matias Jalatlaco , Barrio de Jalatlaco; 11, Nuestra Senora del Patrocinio; 12, Santo Domingo de Guzman; 13, La Sangre de Cristo; 14, Carmen de Abajo; 15, San Felipe Neri; 16, San Cosme y San Damian; 17, Catedral Zocalo; 18, La Compania de Jesus; 19, San Agustin Church; next day I walked again around the cities and found more churches, details as below: 20, Barrio de la China in Aldama, nearby was two Chinese restaurant; 21, San Juan de Dios; 22, Barrio de Consolacion, Nuestra Senora de Consolacion; 23, San Francisco Church in Bustamanto; 24, La Defensa Church in Arteaga Road; 25, La Santisima Trinidad; 26, Los Siete Principles; 27, La Merced Church;
瓦哈卡市中心有一棟並不顯眼的紅白相間小房子,這裡就是墨西哥第一位印第安人總統華雷斯的故居。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墨西哥的許多地方都建起了華雷斯紀念碑,無數的城市、街道、機場、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言「對他人權利的尊重即為和平」被人們廣為傳頌。故居中收藏了一部分華雷斯擔任州長時的個人物品和家庭合影,非常簡單和樸素,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家中陳設的諸多藏書。華雷斯從一個目不識丁的印第安青年成長為墨西哥最偉大的歷史人物之一,
書籍和知識改變了他的一生,也改變了墨西哥的歷史進程。或許正因為此,他才在擔任公職期間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希望更多的人從知識中受益,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但墨西哥的公共教育與美國還存在巨大差距,在美國任何市鎮都能看到公共圖書館,但在墨西哥,除了在首都,我基本沒有見過任何免費的圖書館,書店倒是很多,全是出售西班牙語的書籍。
瓦哈卡是一個融合中外文化的城市,包括美食、神秘的考古遺址、全世界的各種手工藝品和其它更多的文化事物。瓦哈卡擁有豐富的歷史與文化,是一個結合古代文明、殖民時期建築、傳統生活文化的迷人景點。這座城市建於1529年的新西班牙時期,這個區域是札波堤克文明的發源地(Zapotecas),史前時期也有人民定居於此。
離這座城市幾公裡處可以看到阿爾班山考古區,早期是瓦哈卡山谷地區重要的軍事和宗教中心。公元前500年至公元800年是這座古城的輝煌時期。目前瓦哈卡州政府將這個考古區維護的很完善,在這裡可以想像當時街道上每天的情形、神廟的慶典或是孩子們在街上玩的球類運動。札波堤克人當時在這裡統治整個區域,防止外敵入侵...阿爾班山考古區是瓦哈卡州最重要的考古區,儘管如此,其它的考古區像是米特拉考古區(Mitla)、亞古爾考古區(Yagul)、達英蘇考古區(Dainzú)都值得文物愛好者去參訪。
瓦哈卡目前仍維持殖民時期的樣貌。在街上散步時我可以想像當時殖民時期生活的情景。這裡的索卡洛廣場主廣場兩側設有16世紀時期建造的大教堂,曾經過精心修復,目前在這裡也設有旅館、餐廳、畫廊和博物館。
如果想深入的了解瓦哈卡的文化,千萬不要局限在參訪觀光地區。當地的市場和節日慶典絕對是群眾真正認識瓦哈卡的大好機會。在那裡我們會看到手工巧克力、混醬(為一種西班牙殖民前當地料理經常會使用的知名醬料,屬於殖民時期的一部分)、蚱蜢都是這個區域熱門的小吃,此外,還有奶酪(溶化的黃色奶酪)、跑步涼鞋和香料都是當地的特產。
如果想要找一個良好的時間來參觀這個城市,夏天和冬天絕對是最好的選擇。這個地區的美食也值得我們去品嘗。特拉尤爾達是一種特大的蛋餅,搭配豆類、牛肉、奶酪等其它食材製作而成、用鹽醃製而成的蚱蜢、大蒜或辣椒都是我們會在這個地區看到的當地美食。享用美食時搭配一杯美酒是最好的享受。麥斯克爾酒是龍舌蘭酒的一種,在墨西哥廣泛被接受。在瓦哈卡群眾可以參觀釀酒工廠,認識釀酒過程也可以買瓶這個地區受歡迎的美酒回酒店享用。聞名全世界的瓦哈卡特有的編織工藝品也是不錯的觀賞選擇,當地用黑泥製成的陶罐也很有特色。運用這種材料製成的陶罐可以保留很久,它的傳統歷史可以追溯到好幾個世紀以前。
聖多明哥教堂和舊修道院是到瓦哈卡膚淺遊客的兩個必訪的景點。聖多明哥教堂是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築之一。於1555年開始建造,共花了二個世紀的時間完成。它的外觀以綠色石材建造,內部的裝飾比外部華麗。金色的牆面與它的裝飾讓我們因它細膩的美而感動。舊修道院為新西班牙時期最大的寺院,今日為瓦哈卡的歷史文化中心,記錄著瓦哈卡早期至現代的生活,我們可以那裡的街道看到其文化痕跡。在歷經一段從19世紀至1994年的衰落時期後,聖多明哥的這座舊修道院成為軍用營地和馬廄,直到之後藝術家弗蘭西斯戈.多雷託將這裡重新修建,恢復管理,使它成為瓦哈卡州最大的歷史文化中心。修建工程於1998年完工並啟用。
這座歷史文化中心的內部為瓦哈卡文化博物館(Museo de las Culturas de Oaxaca),能帶我們穿越不同的時空旅程,了解這個區域的歷史。從阿爾班山考古區(於1932年發現)的第7座古墓發現的珠寶、黃金、銀、寶石,至殖民時期使用的器具和改革時期的政治相關文物,帶我們了解這個地區的歷史。
修道院的庭院為民族植物學花園,綜合了這個地區的植物型態,在一個角落,可以看到生長於瓦哈卡州的各類植物,包括從米茲特克半沙漠地區至海岸綠地區的各式各樣植物。導覽員也會跟遊客介紹種植在這裡的草藥植物,為一種數百年前祖先們就開始使用的藥材。
瓦哈卡歷史中心與阿爾班山考古遺址位於墨西哥南部的瓦哈卡州,距首都墨西哥城東南約360公裡(Historic Centre of Oaxaca and Archaeological Site of Monte Alban)。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瓦哈卡歷史區和阿爾萬山的考古遺址作為文化遺產,1987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阿爾萬山坐落在瓦哈卡城西部約10千米的瓦哈卡溪谷中,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城市。公元前7世紀,古印第安人奧爾梅卡族就在這裡建城作為祭祀場所。後來,這裡修建了墳墓、金字塔狀神殿等宏偉建築。米斯特克族徵服瓦哈卡溪谷後,將這裡作為他們的墓地。
阿茲特克人又徵服了這一地區,一直到公元15世紀末被西班牙人徵服。阿爾萬山的中心有一塊佔地42平方千米的平地,平地周圍有金字塔形神殿、球類遊戲場、天文臺等古建築。精心建造的墓室裡繪有精美的壁畫和浮雕,並有大量的陪葬品。瓦哈卡城是墨西哥最美的城市。1521年,瓦哈爾城落入西班牙殖民者手中。西班牙殖民者將城市布局設計成棋盤狀。瓦哈卡城中心是索卡洛中央廣場,廣場上的聖多明各大教堂始建於1535年,大教堂兩座35米高的鐘樓是瓦哈卡城最美麗的建築之一。城中著名的建築還有法雷斯居住過的地方:總統之家、邪惡的科爾蒂斯居住過的地方:徵服者之家、以及建於1901年的馬克多尼亞·德阿爾卡拉劇場。
我今天來到瓦哈卡城外的山巔之上,獨自坐在阿爾班山遺址的北平臺邊,偶爾發著一些感慨。耳畔傳來其他遊客的腳步聲和交談聲,但當我聚焦於遺址中高高低低的建築,凝神於每一塊石塊的時候,所有的嘈雜聲響都一起低沉下去。如今所見,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匯聚了能工巧匠的巨大心血,加上井然有序的規劃,才形成氣勢磅礴的城邦,雖已殘缺不全,仍極具震撼效果。遙想當年,薩波特克人以此為政治中心,統轄四方,國王攜百官立於高臺之上,接受外邦使者來朝,那會是多麼恢宏的場景呢!
而歷史的悲嘆總緣於盛衰的輪轉,當阿爾班山被逐漸遺棄,瓦哈卡山谷千年的輝煌也隨之而去,漸行漸遠。在瓦哈卡四處奔波,從耄耋老者額頭的堆積的皺紋間,從龍舌蘭酒蒸餾出的騰騰霧氣中,在掛毯編織機開合時絲線的跳躍裡,我們總是感嘆文明的飛逝。
阿爾班山其實就是在城郊的山上,山路曲曲彎彎,路邊也都是民居,也有巴士經過,阿爾班山景區門口有兩個停車場,地勢一高一低,穿梭巴士司機把車停在靠下的距離門口遠一些的停車場。我們只好沿著上坡路走上山頂,到景區入口。這裡有售票處,也有博物館,咖啡廳和洗手間。一些遊客會先到咖啡廳吃早餐,如果不是天氣有些涼,可以坐在室外平臺的座位上,視野很好,可以俯瞰山谷,也可以看到景區前停車場邊的小遺址。
咖啡廳旁邊就是遺址博物館,主要的出土文物大部分送到墨西哥城人類學博物館,也有送進瓦哈卡州博物館的,但也保留了一些有特色的擺在這裡。除周一外都開放,免費參觀,注意一些「舞蹈人」石雕,全遺址共發現300多塊,保留完好清晰都都在遺址博物館內,都刻著裸體的人像,看起來是在跳舞,因而得名,但20世紀的研究發現這些都是戰俘,因為被虐待而身形扭曲,並不是在跳舞,想像起來還滿恐怖的。但事實上關於這座遺址的大部分知識,仍是從美國幾個考古挖掘小組的研究獲得的。雖然歷史的時間表已基本掌握,但人們仍無法知道阿爾班山是如何得名的,或者說,其真名是什麼,阿爾班山很可能只是西班牙佬來到這裡後隨意起的不專業的名字,而當年薩波特克人如何稱呼這裡,是無人知曉的了。
阿爾班山是中美洲印第安人文化古典時期重要遺址。位於墨西哥南部城市瓦爾卡西南10公裡的山丘上。該城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1世紀前後趨於繁榮,成為薩波特克文化的宗教崇拜中心。5到10世紀成為米斯特克文化中心,15世紀後衰落。1930年起開始發掘。遺址佔地四平方公裡,中心為南北長約320米、東西寬約220米的廣場。廣場有神廟、殿堂、球戲場等建築,南北兩面各有一宏大的臺階,臺階上及東西兩面也有許多神廟、殿堂之類的建築物,今只剩下臺階和臺基。神廟大多取臺廟形式,每一座廟的布局和結構大同小異。遺址有很多君主或首領的地下墓室,隨葬品較豐富。104號墓用精美的壁畫裝飾,有大量的陶器陪葬。米斯特克人進入此地後,往往利用前代的墓葬作為自己的葬地,如著名的7號墓即是。墓室隨葬品多達500餘件,主要為金、銀、銅、玉石等製作的工藝品,有耳環、戒指、胸飾等,代表了當時的工藝水平。
瓦哈卡位於海拔1500米的山谷中,大約在一千五百年前不同的人群曾在阿爾班山居住過,他們包括奧爾梅克人、薩巴特克人和米斯泰克人,那裡有梯田、水壩、運河、金字塔以及人造小山頭,這些都是從山裡開出來的神聖的地形學的標記。在它的附近,瓦哈卡縱橫交錯的設計是西班牙殖民建築的一個很好的例證。阿爾班的城市結構受到特諾奇蒂特蘭城的影響,它帶來幾乎是巨大的建築和宏大的城市空間。
另一方面,瓦哈卡具有西班牙殖民地城鎮的風貌。古城內的很多建築也具有重要的防禦功能,這只能用地震的威脅來解釋。受到良好保護的巴洛克外觀和小圓屋頂的教堂是宗教和市民建築的不朽整體的主要特點。阿爾班呈現出莊嚴的建築景觀,超過千年的時間,阿爾班在瓦哈卡文化發展脈絡上施加了相當大的影響。由於它的回力球場地和其他作品,阿爾班表現了前古典和古典時期在這這一地區獨特的文化遺蹟,它提供了前哥倫比亞人的慶典儀式中心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