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企業招聘廣告中,許多崗位都有一條要求:35歲以下。
面對這條要求,許多人就會質疑:35歲不是正值壯年嗎,為什麼會遭企業嫌棄?
35歲,是職業生涯的一個分水嶺,過了這個年紀,就步入了大家常說的中年職場危機。
80後的我,步入了中年,卻沒有遭遇中年職場危機。
原因是畢業時,我就提前上了一堂職場課:如何預防中年職場危機。
道理很簡單,大家都打過預防針,為什麼要打預防針?因為打了就不會染上對應的病毒,染上了病毒再打預防針就無效了。
職場也是同理,中年職場危機不是一個急性病,而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慢性病,最好的措施是一開始就採取預防措施。
年輕時重視這個問題,現在就能避開中年職場危機這個苦惱。
現在把我的想法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年輕人能及早準備,避免出現這樣的危機。
我眼中的中年職場危機
所謂中年危機,就是不再敢輕易去改變現狀,不再有勇氣去折騰,只想保住現有的一切,平穩發展下去。
而企業卻不認可這種防守姿態,認為這不利於公司的發展,所以更青睞於35歲以下的求職者,因為他們沒有中年人的這些問題。
這就導致了求職者和招聘者之間的矛盾,有的企業為了省事,就打出了35歲以下的招聘要求,把許多求職的中年人擋在了門外,因此產生了中年職場危機。
嚴格來說,35歲勝任工作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既然企業有這樣的年齡偏見,也只能接受,作為求職者來說,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企業有這樣的年齡偏見,我覺得,從企業的角度而言,也有他們的道理。
對於大部分中年人,已經走上了職場的中層,領著比年輕人高得多的薪水,公司前期對他們的培養也付出了很多。所以企業對這個年齡段的人會有更高的要求,希望能產出符合工資水準,或者超預期的價值。
而大部分中年人由於心態的保守、精力的分散以及體力的下降,往往會導致產出價值的降低。而年輕人,則不會有中年人的這些問題。
從中年人本身角度而言,如果沒有足夠重視,採取辦法,職場競爭力也有可能會降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工作分工細化的影響
現在的工作分工越來越細,為了把個人對公司的影響降到最低,很多大企業,只讓每個人只負責一小塊,少了誰也不影響公司的運轉,企業的運轉更多依賴於完善的系統和機制。
這樣的操作對個人的影響就是,由於長久只專注於一個細分領域,慢慢就會喪失對職業大環境變化的感知。在公司待久了,有點一葉障目、井底之蛙的味道,一旦離開公司,環境變化,就有點無所適從。
2、學習意願下降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事務的增多,體力、精力的下降,主動學習的意願就有所降低,或者認為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夠用了,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更新知識。
這樣的後果就是專業技能、業務水平在不知不覺中過時,等意識到時為時已晚。
現在的知識更新和行業變化的速度都很快,前幾年還很火的知識或行業,可能現在已無人問津。
比如作為一個銷售,在網際網路還沒發展起來的年代,傳統的銷售技能是夠用的。
但是網際網路成熟之後,新事物不斷湧現,電商,社交營銷,粉絲經濟,如果連這些都不懂或者不夠精通,那就不一定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了。
3、職業路線單一
有的人對職業有一個誤區,覺得自己老老實實幹好一樣工作就萬事大吉了。比如幹技術的,就一心專研技術,認為只要技術夠精湛,就能保住自己的職業。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準確的,比如以前的flash工程師,現在根本沒有可以發揮的地方,要麼轉行,要麼學別的技能。
現在的企業,更青睞複合型的人才,企業都願意為這樣的人才出高薪。所以雙職業組合發展就成為了一種潮流,如技術跟產品組合,產品跟運營組合,銷售跟市場組合,人力跟行政組合,採購跟運營組合,市場跟公關組合等,都是比較好的組合。
雙職業還意味著雙保險,在出現職業危機時能多一個選擇,晉升的路也更寬,更容易得到晉升。
如果是單路線職業,那所有的這些好處都享受不到,還有可能被淘汰。
4、家庭分散精力,體力下降
人到中年,對家庭的責任感更強了,因為此時更能深刻理解家庭對自己意味著什麼。這裡有自己所有的感情寄託,會越發覺得家庭的重要。
所以,年輕時工作的激情和幹勁就會分散一部分到家庭,消耗在工作上的精力也就相應減少了。
愛家、顧家沒有錯,但是這確實分散了工作的精力,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或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年齡增長,體力下降,這是客觀規律。年輕的時候可能可以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不休息,但是人到中年,別說連續奮鬥,可能中午少休息一會,下午可能都會精神不足。
高強度的工作需要充足的精力和體力,中年人明顯在這方面不如年輕人了。如果公司對這方面要求高,肯定會優先選擇年輕人。
如何預防中年職業危機
以上原因都會導致中年人職業競爭力下降,職場是殘酷的,競爭力一旦落後,極有可能就會面臨淘汰。
那麼,面對中年職場危機,應該如何化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預防,提前準備,從踏上工作的道路開始,就要為這一天的到來著手準備。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把學習作為常態
作為中年人,在職場即使做上了領導,取得了成就,也應該保持學習的心態。千萬不要自滿,覺得不需要學習,越是覺得自己有成就的時候,頭腦越應該清醒。
成就只能代表過去,未來都是未知的,世界變化如此之快,誰也不能保證今天的知識,明天是否還適用。這樣的例子太多了,無需再列舉。
如果不想落後,那就要把學習作為常態,不單要提升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認知水平。保證知識系統是最新的,才能保證職業競爭力。
終身學習做得最好的是最有成就的人,像很多名人、偉人,都能保持每天看書學習的習慣,作為一個普通人,有什麼理由不能學習呢?
2、積累人脈
人脈,對處於中年職場危機的人來說很重要,開篇的招聘要求已經明確,很多企業不招35歲以上的,那怎麼辦?失業還是得就業啊?
這時人脈就能發揮作用了,一起走出去的同事,朋友,都可以給你提供就業信息,幫你舉薦。有熟人的推薦,就業相對簡單得多,針對性也更強,比起在人才市場廣撒網要節省很多精力和時間。所以平時在工作中就有意識地積累人脈。
要積累人脈,首先要提高影響力,凸顯自身價值,對別人有價值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關注和尊重。
其次要保持良好的口碑,不僅要誠信,還要給人可靠、值得信賴的形象。平時千萬不要為了一點利益而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這種事會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打個比方,如果你跟公司的HR交惡,以後換工作,新公司要是做背景調查,HR能給好評嗎?
就算是普通的同事,如果為了一點小利益而鬧僵也是不小的損失,以後就少了一個朋友,也就少了一條路。
不管是上司、下屬、同事還是業務夥伴,都應該維持良好的關係,如果有一天職業出現危機,這些關係或許就能很好幫自己化解危機。
3、發展副業,儲備備用金
備用金對步入中年的人來說是必要的,這個階段開支龐大,除了日常消費,還有小孩讀書,父母醫療,車貸、房貸,一旦突然失業,自己能應對這一切嗎?就算找工作,也需要時間。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要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通常要面試六七份工作,初面、複試、終面,幾個程序下來,少則兩三個月,多則半年以上。如果這個時候沒有經濟支持,很難靜下心來做事,也會影響到找工作的狀態。
發展副業也是同理,經濟來源多樣化更有保障。比如一個月工資兩萬的高管,跟一個月工資一萬、理財及其它收入一萬的中層員工比,雖然都是兩萬一個月,但是中層的收入更有保障,因為即使失業了,還有副業的收入維持著。
足夠的金錢儲備,還可以為創業做準備。如果職場出現危機,有創業的機會,卻因為沒有資金啟動,那就錯失了一條化解危機的路。
4、保持職場敏感
有了上面這些準備,真正出現危機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疲於應付。但也不是說有了準備,就任由危機來臨,無所畏懼,平時要對就業環境和自己公司的情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如果提前知道公司要倒閉,那就應該提前主動離職,而不是等著被裁。早離職,在公司聲譽還好的時候找下家,就容易找,也不掉價。如果等到公司倒閉了再去找,那身價就要打折扣,人家還不一定想要。
其實,一個公司要出問題是有跡可循的。比如團隊縮減,福利減少,核心業務在市場不行了,公司負面信息不斷等。如果這些的情況不斷出現,沒能好轉,那就應該提前離職了。
像樂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問題百出,都鬧騰了這麼長時間,明眼人很容易就能看出端倪,早早離職找下家。還有甲骨文在中國區裁員時,也是先放出了這樣一個消息:不能讓中國的工程師比美國的多。其實就是為了後面的裁員做個鋪墊。
寫在最後
中年人追求安穩,也是可以理解,畢竟有太多的顧慮。但是有時候越追求安穩,越是危機四伏。在職場,或許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這個時代已經很難有安穩的工作,想一份工作幹到底不現實,整個職業生涯,越往後問題越多,所以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危險扼殺在萌芽中。
應對中年職場危機的最好做法也是提前準備,及早預防。把學習作為常態,平時注意積累人脈,儘量發展副業,留足備用金,保持對職場環境敏感,保持健康的體魄。
這樣能大大降低中年職場危機發生的概率,即使危機真的來了,因為有充足的準備,也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去化解。
原創,木裡看花土裡聞香,專注於職場研究,有豐富的職場經驗,有獨特的視角,關注我,給你奉上新鮮熱辣的職場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