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訓練,回歸體能
作者/晟傑 鄭帥
編輯/GymSquare編輯部
雖然體能訓練逐漸被科學訓練者推崇,但就目前來看,健身房可能沒有體能訓練。
相比騎單車、舉槓鈴等的直觀健身行為,體能訓練大多處於迷霧中,甚至大部分人來說,對「練體能」各執一詞。
比如說,揮汗如雨的代謝練習是體能訓練,使用不穩定波速球、TRX是體能訓練,甚至更極端的說法是,體能訓練更多存在於NBA、歐冠球員,對大眾是遙遠的話題。
但事實上,僅用「鍛鍊身體素質」就能解釋體能訓練,而「體能訓練」對於人類的目的十分樸素:僅僅在於活下去,以及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無論是早期原始人為了果腹,在一次次狩獵中被動體能訓練,還是到如今全面發展力量、柔韌、耐力等全民健身,其實都是一種體能訓練。
健身房訓練,回歸體能。
健身房缺失體能訓練的原因十分直接:健身教練的體適能專業性是最大的問題。
比如說,單一「3組10次、超級組」的健美式的教練培訓,捨棄了靈活、穩定的身體運動表現地基,甚至說,視解剖學如唯一的知識儲備,也較難支撐起生物力學、運動營養、行為心理的實操要求。
除了教練員的專業性受限,被過度市場化的私家訓練,不少跟體能訓練初衷背道而馳。
《運動訓練學》作者田麥久曾指出,過度引進「核心力量訓練、功能性訓練」,使體能訓練的實質有所模糊。事實上早在1980年,胡祖榮的一本《身體訓練1400例》,已經通過徒手、體操器械、手持器械等練習方式,較為全面闡述體能訓練核心——各部位肌力發展方式。
最後,體能訓練難以施展拳腳,更在於「整容式」健身依舊為用戶需求主流。
無論是剛剛結束的疫情雲健身,還是過去一年的全民健身報告,更多用戶健身的主要目的暫時處於,「生長肌肉、瘦腿瘦腰」。
然而回過來看,大眾體能的科普缺失,也是形成健身房沒有體能訓練的因素。
健身房失去的,
體能訓練
人人都需要體能訓練,因為體能訓練來自生存本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能訓練幫助全人類從「活下來」到「更健康」的變化。
比如,公園前1萬年,原始人需要在一次次的山洞爬行、獨木平衡、石塊投擲中,捕獵獵物獲取生存資源等,而在這些被動的體能訓練中,他們獲得了力量、敏捷、平衡等一般體能素質的提升。
甚至說,公元前4千年羅馬帝國興衰之間,為了獲取戰爭勝利,更多的士兵會在參戰前,進行武器揮舞、徒手格鬥,以及在崎嶇道路上蹦跑等,而這些高度模擬戰鬥狀態的訓練,也是當時極具特色的專項體能訓練。
直到現在,體能訓練的訓練目的,更多在於大眾維繫健康,以及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
至於體能訓練「怎麼練」,也在現代不斷進化。較為典型的是以美國NSCA為代表的體能訓練和教育機構,而體能訓練理念也在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中有所體現。
詳細展開,主張體能訓練是以抗阻訓練為主要工具,有氧訓練、柔韌訓練、增強式訓練等為輔助工具的「大工具箱」。即以抗阻訓練為核心的整合訓練。
或許狹義來講,也能理解為體能訓練方式,更多在於有目的地進行抗阻訓練。
然而,健身房沒有體能訓練,這件「大工具箱」難以被有效利用。
比如說,「不是體能訓練,更像馬戲團表演」成為國外教練員,對波速球站立啞鈴彎舉,瑜伽球槓鈴深蹲的別樣稱謂。
稱謂看似偏激,但也不難被理解。波速球、TRX等器械是體能訓練的幫手,但這並不代表「什麼都需要練」的偏差健身理念。
■波速球對彈跳時肌肉做功影響
來源: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的通過對照實驗發現,在波速球以及瑜伽球的不穩定表面進行力量訓練,肌肉做功顯著下降。相反,提出波速球等不穩定表面訓練,納入踝關節的穩定康復計劃或帶來更多的實際效益。
除此以外,體能訓練是高強度、耐力訓練的絕對稱謂,也並不少見。
■EXOS
「體能耗盡、體能儲備」等表述,將引起疲勞的複雜機制比作一種消耗品,當消耗殆盡時,運動也就不得不中止。在此思維框架下,更多人或許會慣性思考認為,訓練就是擴容和裝填的過程,導致訓練更可能趨向單一化和以量取勝。
事實上,百度百科中對於體能儲備的解釋,「就是堅持加速跑、變速跑、長距離慢跑訓練,心肺功能和肌肉抗疲勞能力決定能在場上堅持多長時間體力充沛」。
甚至說,在 「體能耗盡、體能儲備」帶來的慣性思考下,體能訓練被看作更多存在於NBA、歐冠球員,和大眾距離有些許遙遠。
健身房訓練,
回歸體能
人人都需要體能訓練,健身房沒有體能訓練。
背後較為關鍵的原因,在於體適能教練的專業性,限制體能訓練在健身房生長。
在GymSquare《健身不是健美》一文中曾指出,更多為期3天的健美式課程,一度定義為「私人教練專業水平的象徵」,而以健美協會、健美聯合會等,作為專業背書的CBBA、IFBB教練職業培訓,培訓內容更聚焦抗阻力訓練技術指導與實施方案。
■Gold's Gym
過度聚焦「3組10次、超級組」的健美式的教練培訓,是局限的。
因為,相比肌肉強大的身體形態,體能訓練的重要性更在於改善「擠地鐵、搬水桶」等生活動作,而這也是教練員應當習得的技能。
黎湧明曾在《對體能訓練認識的理性回歸》中以人體運動本質以圖,展現動作模式中靈活性、穩定性、功能化是維繫運動表現,甚至運動安全的保障,而磷酸原、糖酵解、有氧三大供能方式,則又是產生各種動作的來源。
■人體運動本質 來源:《對體能訓練認識的理性回歸》
進一步補充,視解剖學如唯一的知識儲備,也較難支撐起生物力學、運動營養、行為心理的健身教學實操要求。
比如,人體力量增加除了肌肉橫截面積增加,很大程度也在於神經的適應性,甚至說,神經適應又可分為肌內協調和肌間協調,和神經衝動頻率、運動單位募集呈正相關。
除了教練員的專業性限制,過度市場化,或許有悖體能訓練初衷。
田麥久曾指出體能訓練被過度誇大,過度引進「核心力量訓練、功能性訓練」,使體能訓練的實質有所模糊。體能訓練一直存在,早期更多被稱為「身體素質訓練」
事實上,早在1980年,胡祖榮的一本《身體訓練1400例》,已經通過徒手、體操器械、手持器械等練習方式,較為全面闡述體能訓練核心——各部位肌力發展方式。
■來源:胡祖榮《身體訓練1400例》
相反,《2018健身行業數據報告》中,在「最受會員歡迎私教課程類型」一欄中,體適能訓練,被獨立列為一項健身教學課程,塑形、增肌課是排名第一、第二的私教課程。
最後,體能訓練難以施展拳腳,更在於「整容式」健身依舊為用戶需求主流。
無論是剛剛結束的疫情雲健身,還是過去一年的全民健身報告,更多用戶健身的主要目的暫時處於,「生長肌肉、瘦腿瘦腰」。
舉例來說,在丁香醫生發布的《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以及微熱點近期發布的「雲健身數據報告」中,減脂塑形都是首位訴求。
身體形態的改善,可能暫時是體能訓練中較受歡迎的訓練目的。然而回過來看,大眾體能的科普缺失,也是形成健身房沒有體能訓練的因素。■ GYMSQUARE
-END-
歡迎給GymSquare精練公眾號
在文末右下角點擊「在看」
精練
GymSquare
與精益練習者,建設自由健身廣場
GymSquare是一個原創的精品健身內容平臺,
回復「開場」
加入GymSquare種子用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