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們為大家推送和預告了專訪澳大利亞體能協會(ASCA)主席 Dan Baker 的相關內容。
在上次專訪的第一部分視頻中,Dan Baker 主要為我們介紹和講述了 ASCA 成立的背景、ASCA 體能教練的認證框架及體系、ASCA 體能訓練的核心理念和突出優勢等內容。
今天我們繼續和大家分享 Dan Baker 專訪的第二部分內容——
「中國的體能訓練」。
今天我們放上的是專訪的第二部分內容,在這段視頻中你將看到:
說到「中國的體能訓練」,Dan 也提起了兩個多月前結束的那屆男籃世界盃。在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公認的「上上籤」的分組下,家門口作戰的中國男籃卻遭遇重大失利,不但沒能從小組出線,就連直通明年東京奧運的門票也沒能拿到。
面臨可能36年來首次無緣奧運的巨大窘境下,中國男籃面臨的諸多問題也被一一放大,而
這其中最致命的一大弊病就是「體能」。
不少人認為此次大賽中國男籃輸在了基本功、投射能力、教練戰術的布置上面,但究其根源,體能才是關鍵。
這是因為,
體能是競技比賽中技術、戰術和心理的重要保障,體能訓練在運動訓練中佔有非常基礎的地位,沒有高效的體能訓練,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提高和高水準的競技表現很難保證。
曾經代表中國參加了1984年奧運會的男籃名宿王立彬表示,中國男籃人員的身高結構已經十分出色了。「周琦、王哲林,以前你想像不到有這麼多大個子運動員,但是技戰術這方面還沒有到,
在對抗性上還不夠,失去對抗性,其他的都沒有意義,因為技戰術都是要在對抗中完成的。」王立彬說。
▲ Photo via jfdaily.com.cn另一位曾帶領國家隊在2015亞錦賽奪冠的王衛星,就曾針對男籃在倫敦奧運會的表現提出,
缺乏力量訓練導致的對抗性較差是輸球的原因。
早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在缺少姚明內線的支撐下,中國男籃身體對抗弱勢盡顯,造成5戰皆負的戰績,也顯現出中國男籃缺少體能訓練下的綜合素質。
關於中國男籃的體能問題,Dan 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Dan 說:「像籃球這種對抗類運動項目,比賽中會有大量的身體接觸,你會撞到別人,你也會隨時面臨對方的衝擊,因此你必須身體強健,且具有一定的有氧適能,才能在國際大型比賽中發揮出色且能快速恢復並重新投入到下場比賽中。
你也許能力過人,但如果你被撞開離球很遠的話,你的所有能力也就沒有了施展之地;你也許天賦異稟,但如果你因為疲勞原因而無法承受八天內的四場鏖戰,那也沒什麼用。」
Dan 的這番話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所在,不論你能力有多強、天賦有多高,如果沒有紮實的體能訓練做基礎,你很難持續保持高水平輸出,尤其是在高強度的比賽中。
當今職業體育如火如荼,賽事場次不斷增加,運動員如何在整個賽季保持高水平且遠離傷病,維繫職業生涯,科學體能訓練保障成為關鍵因素。
談到澳大利亞的體能訓練與中國有何不同時,Dan 表示,
在澳大利亞,體能教練們會將運動員按年齡進行分組並評分,例如17歲組、19歲組、21歲組、職業組、奧運組這樣。
然後在體能訓練中,針對不同年齡組所進行的訓練項目,設置了運動員應達到的不同分值,澳大利亞的每個奧運項目也是如此。如果你有看過澳大利亞的一些體育比賽,不管是籃球比賽還是橄欖球比賽,你都會發現澳大利亞人在所有運動項目中都是鬥志昂揚,場上的侵略性非常強。
說到這 Dan 還特意舉了一個例子,那就是去年7月男籃世界盃預選賽澳大利亞對陣菲律賓的那場比賽。相比結果,比賽過程不可謂不「激烈」,雙方爆發了罕見的大規模衝突,幾乎所有球員都有參與,最終有多達13名球員被處以禁賽,這還不包括教練及裁判。
▲ 堅決抵制球場暴力
當然,不管因為什麼,在籃球場上打架就是不對,而我們要講的重點也並非是這場比賽的中發生的衝突,而是澳大利亞人這種充滿侵略性的打球風格,不僅是在國際賽場,在大洋彼岸的NBA,澳大利亞球員也是以「兇悍」的球風著稱。
對澳大利亞運動員這種「天生」好戰且頻繁產生身體接觸的打球方式,Dan 對此的看法是,
要想參加世界級大賽就必須具備過硬的體能水平。在籃球和足球這樣的運動項目中,可能每隔兩三天就要打一場比賽,所有數據都表明,從比賽當中的恢復能力取決於你的高強度「有氧適能」。
《體育世界》曾分析了2012倫敦奧運會期間,中國男籃對比各國的體重,以及衡量人體形態的克託萊指數。
對比發現,中國球員克託萊指數處於末端,反映了身高體重比例較低,且肌肉質量和肌力不足,也是與其他國家球員進行對抗時處於劣勢的主要原因。▲ 倫敦奧運會男籃各參賽隊伍克託萊指數,來源:《體育世界》
Dan 說,由於很多中國運動員每天訓練2次,他們會為了適應這個訓練強度而為自己定進度,他們並不喜歡高強度,因為他們覺得如果上午訓練強度太大,那麼下午就會很累,而相比澳大利亞運動員,他們可能訓練的頻率沒有那麼高,或者說一堂訓練課的時間沒有那麼長,但他們的訓練強度卻要高很多。
這是因為,如果想要在世界大賽中取得好成績,高強度訓練必不可少,這樣的訓練不僅能夠讓你獲勝,還能加速身體的恢復。
《體育學刊》曾發表文章指出,我國籃球運動員的一般體能訓練過多。換句話說就是只完成跑步、槓鈴深蹲臥推的基礎訓練,缺少針對賽場中急停、滑步等動作的專項訓練。
講完了籃球這種非常強調「高對抗性」的項目後,Dan 也講了一下不需要身體對抗的運動——賽艇。
談到賽艇這項運動的體能訓練時,Dan 介紹說,澳大利亞的賽艇訓練也有其獨特的體能測試標準。
如果你來參加 ASCA Level 1 的培訓,我們會在課上為你展示運動員相對應的測試標準及分值,並根據你的測試結果及得分進行分組。
然後在隨後的訓練中,根據各個訓練動作的測試結果,例如臥推、深蹲、硬拉、高翻以及用划船機進行的2公裡賽艇測試等,通過這些測試所得出的數據,你就會知道你應該達到什麼樣的訓練標準。
但這些數據結果實際與你的技術無關,而是關乎於「體能」。因為,只有擁有紮實的體能基礎,你才能持續提升你的技術水平及運動表現,而這些數據全部由澳大利亞體育院校的體能教練們測試得出,根據這些總體的數據分析,可以為運動員提出科學的指導建議及糾正措施。
如今,體能訓練的發展呈現科學化、數位化、智能化、團隊化、職業化的特點,體能在競技體育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可以說,體能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體能是萬萬不能的。
體能教練是教練也是運動科學家,而隨著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臨近以及全民健康戰略的不斷推進,對體能教練的需求勢必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增長。
節選自:李春雷.我國體能訓練反思與奧運會備戰展望[J].體育學研究,2019(04):60-69.
經常關注我們的小夥伴都知道,這個月底
(11月27日)Dan Baker 將再次來到北京,進行 ASCA Level 1 的授課,對於這次的課程,Dan 也提出了自己的期待和想法。
關於這次 Level 1 培訓課,Dan 說:
我們的課程會分為早上3個小時理論課和3個小時的實踐課,我們希望為他們展示理論課上學到的如何在實踐中應用,所以我們規劃的課程是有邏輯依次呈現給他們的,這樣他們知道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什麼知識,哪些可以應用到服務運動員的實踐中。
ASCA體能訓練的不同之處在於健身房不是我們的關注點,比如籃球或足球的體能訓練,你需要改變方向需要有氧適能,所以我們有加速訓練改變方向訓練、有氧訓練、還有柔韌性和靈活性訓練。
但是某些項目,特別是對抗型項目,有氧訓練非常重要,正如我說的還有遊泳、籃球,我們需要有氧適能、籃球、足球項目中還需要改變方向,我們需要那些能力,健身房訓練通常不做這些訓練,應該形成健身房訓練加上其他綜合訓練組成的整體計劃,來服務某個項目的運動員。
ASCA Level 1 | 11月北京站正在報名中 👇👇👇
Level 1 課程從訓練計劃、青少年抗阻訓練、力量訓練、速度&敏捷、供能系統&耐力、柔韌、靈活、熱身與放鬆、恢復與營養周期訓練理論、力量訓練、速度訓練柔韌訓練、運動營養與恢復等9大板塊講述了精英運動員的體能訓練的理論與方法。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動作學院更多課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