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單位體能訓練都是集體組織,這種方式有利也有弊。
好處在於能夠營造良好的訓練氛圍,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統一訓練動作也更加安全,減少基礎較差的同志發生傷病的概率。
不足在於無法針對個人弱項展開訓練,器械訓練時,容易出現等待時間過長等問題。
今天小劉就跟大家聊一聊,集體組訓的常見問題和幾點訓練建議。
問題1:先衝五公裡,再做單槓
問題分析:有氧運動應該安排在無氧運動之後
正確的訓練流程應該是先進行單槓引體向上訓練,再組織跑步訓練。
單槓屬於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應該在訓練之初,體能相對充沛,精神集中時組織,然後再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榨乾剩餘力量。
問題2:考什麼就練什麼
問題分析:缺乏系統訓練計劃
拿大家最頭疼的引體向上來說,連隊可能有部分同志引體向上及格困難,於是就安排他們天天練習引體,早操拉,午飯前拉,下午體能訓練拉,晚上睡前還要拉一動。看似訓練用工刻苦,訓練效果卻非常有限。
首先,訓練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只能拉兩三個引體向上的同志,安排再多的單槓訓練時間也沒用,因為他每次訓練,拉兩三個就已經力竭,再練就是浪費時間磨洋工了;
其次,目標肌肉需要恢復時間。訓練只是撕裂肌肉,肌肉的增長其實是在休息時間發生的,反覆刺激某一個肌群而不給它恢復時間,那麼它的增長將十分緩慢。這樣密集的訓練,反而導致成績的提升很不理想。
問題3:刻意追求「整齊劃一」
問題分析:老舊訓練模式的慣性
「整齊劃一」本是一件好事,還記得當年五公裡考核都是連隊成建制進行,連長扛旗在排頭,指導員壓軸在排尾,確保全連通過,無人掉隊。
但現在訓練形勢有新的要求,以前可能及格就行,現在則是要從良好走向優秀,有能力的同志還要衝擊特級,此時再過多的強調「集體組織」、「整齊劃一」,就可能會導致「吃不飽」的現象發生。
「合格率」只是保底要求,「優秀率」才是出彩關鍵。
建議1:科學擬制訓練計劃
體能訓練是一門科學,先練什麼,後練什麼,是有其理論依據的。
在訓練中有氧無氧內容怎麼安排;增肌練什麼、減肥練什麼;平時怎麼練、備戰考核怎麼練,這些都需要合理的安排和計劃。
建議2:增加專項肌群練習
體能訓練是全方位的,不能說通用科目考5項內容,我就天天跑三公裡,拉單槓。
在訓練中,我們需要加入很多專項肌群的練習。比如我想著重提高跑步成績,那麼除了跑,我還要針對腿部力量,安排徒手深蹲、深蹲跳、靠牆深蹲、剪蹲等訓練動作;也要針對核心肌群,安排平板支撐、仰臥舉腿、仰臥單車、仰臥旋體等動作。
同樣的,引體向上訓練,除了上槓拉,可以適當採用吊槓、划船、反向引體等訓練姿勢,還需要加入專項的背部和胸部肌肉鍛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訓練效果。
建議3:系統安排訓練內容
各單位都會制定體能訓練周計劃、月計劃,但是長期以來這些計劃制定的都比較隨意,在組織實施時,也很少有值班員是按照計劃來走的。
這裡小劉給大家推薦一個簡單的訓練模式—全身無分化訓練模式:周一、三、五組織胸、背、腿的專項訓練,周二、周四組織專項無氧訓練,周末休息。
這個訓練模式簡單好記,連隊骨幹都能掌握,不同骨幹值班時,該訓練計劃很容易延續,只要長期堅持,就能得到系統的訓練,體能成績提升自然水到渠成。
建議4:「因材施教」組組織訓練
受個人天賦、年齡、運動習慣等因素影響,部隊官兵體能水平參差不齊,訓練時經常出現「吃不飽」和「吃不了」的情況。
建議在組織訓練時,打破原來按行政建制組訓的習慣,訓練分組依據考核成績,梯次劃分。
不同梯次可以安排相同的訓練科目和內容,但是在訓練容量、訓練強度、休息時間上進行調整,這樣既能保證訓練計劃得以實施,也能保證訓好,訓出效果。
科學訓練,才能事半功倍
體能訓練指南
▲長按二維碼加關注
專注體能訓練,倡導科學組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