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有介紹過,中國是世界漁業捕撈第一大國,有著最高的捕撈量,而其中的兩個主要捕撈大類則分別是魚類(不需要剝殼兒吃的)和甲殼類(需要剝殼兒吃的)。
So,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國在1950-2017年捕撈的甲殼類中,捕撈量排名第一的是什麼呢?
不記得沒關係,來猜猜
梭子蟹:是梭子蟹炒年糕?
是椒鹽皮皮蝦?
皮皮蝦:是我
對蝦:是白灼對蝦?
其實是毛蝦!@……&%#???
1950-2017年間,毛蝦作為我國捕撈量第一的甲殼類水產超出排名第二的梭子蟹88%(即約809.3萬噸)
毛蝦到底是何方神聖呢,接著咱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毛蝦(圖片來源於網絡)
毛蝦可以細分為14個品種,根據品種的不同,體長範圍在15-40mm,壽命在3-10個月之間。其中中國捕撈最多的是中國毛蝦(Acetes Chinensis)和日本毛蝦 (Acetes Japonicus)。
毛蝦慣於聚集在淺灘、泥沙底和廣東陽江核電站,50m的水深算是它們活動能力的極限。
所以毛蝦的捕撈區域也都是在近海。我國以黃、渤海區域為主產區。
紅色部分為亞洲毛蝦捕撈區域
在中國,毛蝦又有著什麼樣的產量變化呢?毛蝦產量變化和我國漁業總捕撈量的趨勢比較相近(詳見《迫真!五分鐘成為大專家:暢談全球捕撈漁業》),跟著大趨勢走,在八九十年代開始騰飛,2006年達到頂峰接近62萬噸(相對1980年翻了近五倍!),然後出現逐漸下滑的態勢。
1980-2016年我國的毛蝦捕撈產量及變化趨勢(單位:萬噸)
即使近幾年連年減產,去年毛蝦還是佔了我國蝦類總捕撈量的30%,超過其他所有品種的蝦類!
不過捕撈量這麼大,為啥平時很少有聽說呢?為啥我好像也沒吃過?
其實毛蝦是非常重要的經濟蝦類。但因為毛蝦個頭小,不易保鮮,也不易加工,所以捕撈處理毛蝦對於設備和流程的要求是很高的。捕撈之後必須迅速運上岸,新鮮的才會被製成人類的食品,或醃製或曬乾或發酵,但腐爛的部分也不會就此扔掉,會被製成禽類或者魚飼料。
而且他們在水域生態系統裡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中的蝦米),除此以外軟骨魚(比如鰩)、頭足類(比如章魚)、還有其他尺寸更大的蝦都吃它(相煎何太急)...
因此總體上毛蝦的故事其實就有被你吃、被我吃、被他吃三種走向:
毛蝦很重要的,嗯!
被吃的形式也多種多樣,比如說:蝦皮(有些地區也叫蝦米)。
吃起來雖然並沒有什麼肉,感覺就是在吃毛蝦的皮所以才叫蝦皮,但是它的營養價值可不低,每100克蝦皮就含有39.3克蛋白質,幾乎是牛肉的六兩倍!另外,蝦皮的礦物質含量也非常豐富,比如每100克蝦皮裡有近1000毫克鈣含量,和一個11-18歲的青少年一天的鈣需求量相當。所以蝦皮也有著「鈣庫」之稱。
蝦皮(圖源:花瓣網-董名揚68Design)
某個前往非洲做人種研究的專家曾觀察到:在部分食物匱乏的地方,有大批小孩營養不良,但同時卻也存在發育良好的小孩。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發現,種間發育狀況的差異來源於某些母親會給孩子的食物當中拌進蝦皮。
資料顯示,世界上除了亞洲國家,在一些非洲國家,如坦尚尼亞、肯亞、馬達加斯加,同樣有著捕撈蝦皮的勞作歷史。不過相比於亞洲較大規模的商業捕撈和處理手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輔料角色,蝦皮在非洲國家主要由各家婦女出門打撈,用於自家消耗,並且成為了出乎意料的營養支柱!
另外還有一個常見的用法就是蝦醬,常見於我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地區。毛蝦經過醃製、曬乾、磨粉等各式加工過程,做成各種各樣的蝦醬,一般作為調味品來使用(蝦醬炒地瓜葉了解一下?)。
當然,我們從某篇文獻當中悄咪咪得知(Kang et al.,2015),我國毛蝦出口的一大去處是韓國,2011年出口量近2萬噸。經過小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毛蝦依然作為輔料增添食物鹹香的滋味。
什麼食物呢?跟我一起喊:泡菜!
所以啊,具有如此高產量的毛蝦並不是什麼神秘的角色,它只是在自然界食物鏈最底層瑟瑟發抖的小蝦米。它沒有咱們愛吃的梭子蟹啊,皮皮蝦啊那麼讓人垂涎欲滴,但卻讓我們面前的餛飩、地瓜葉、泡菜、紫菜湯...變得不同,同時也是我們遙遠非洲兄弟的營養擔當。
享用蝦皮、蝦醬的時候
別忘了感謝小小的毛蝦
為咱們餐桌做出的巨大貢獻呀
Respect!!
轉載聲明
本文轉載自智漁,如需轉載,請註明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