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2018年08月27日 08: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忠偉

字號

內容摘要:1958年,法國哲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從1935年 3月至1939年 1月,列維-史特勞斯任教聖保羅大學,其間曾以「長途旅行」的方式開展了三次規模不等的人類學「田野考察」,分別對南美印第安的卡都衛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誇拉人部族進行了「探訪」。列維-史特勞斯在南美「遊覽」式的田野考察雖然不夠「專業」,但其「哲學家」本色正巧突破解讀單一土著部落文化「詞彙」的局限,透露了對不同土著制度形式的比較視角。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作為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列維-史特勞斯經歷了從哲學之「我思」到人類學之「結構」,從歐洲到美洲的雙重「迂迴之思」。正是經歷這樣「道阻且長」的曲折「出離」,列維-史特勞斯才能重新「回到」歐洲,重新以「神話」的形式展開他的「哲學之思」。

 

  1958年,法國哲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人類學本是西方近代學科分化的產物,其研究的對象是作為「他者」的現代未開化民族(或無文字民族)。因此,人類學家總是要「走出」他所屬的「熟悉」的文明之邦,去陌生的「他鄉」作田野考察。不過儘管列維-史特勞斯的田野考察經歷是如此平淡無奇,甚至因其在專業方面有所欠缺而被人類學同行所詬病,然而很少有人類學家經歷了像列維-史特勞斯那樣漫長的出離過程。事實上,結構人類學的形成不是緣於人類學傳統的直線演化,而是走出近代西方哲學「我思」傳統禁錮的產物。作為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列維-史特勞斯經歷了從哲學之「我思」到人類學之「結構」,從歐洲到美洲的雙重「迂迴之思」。正是經歷這樣「道阻且長」的曲折「出離」,列維-史特勞斯才能重新「回到」歐洲,重新以「神話」的形式展開他的「哲學之思」。

  從「我思」到「結構」的轉變

  列維-史特勞斯早年主修哲學,成為一名人類學家實屬「偶然」。然雖「事」有不期然,而有「理」寓焉。就個人而言,此緣說明列維-史特勞斯「心智」具有「結構」特質。其一,列維-史特勞斯不喜「重複」性地「反思」同一主題,而是傾向以「離心式組織的」形式進行「多層次」寫作,把握差異事物的共同「結構」。其二,列維-史特勞斯「心智特質」似不能接受傳統哲學「玄學」式「化約」思維,更願意在保留事物豐富性的前提下思考普遍性問題。當然,「結構」思維天賦只是列維-史特勞斯傾向人類學之思的「私人」原因,而其走向「人類學」實是受惠於其他學科理論方法的啟發,其中心理分析學、地質學與馬克思主義三者扮演了重要角色。

  首先是心理分析理論,此理論對列維-史特勞斯的啟發不在於對「本我」意義上的「無意識」的揭示,而是對語言結構之「無意識」性的認識。雖然索緒爾語言學原則提出了符號「能指」的「無意識」,但正是列維-史特勞斯藉助心理分析理論才將「心靈」的「無意識結構」性揭示出來,從而把「意義」與「理性」聯繫起來。在弗洛伊德的理論基礎上,列維-史特勞斯擯棄了傳統哲學對理性/非理性對立的理解,「因為正是那些表面上看起來最情緒性的行為,最不合理性的過程,還有那些所謂前邏輯的表現,才是最富有意義的」。這樣,種種看來「非理性」的行為、表現乃至離奇費解的「習俗」「制度」並非是「我」所思之對象,相反,他們其實可以看成是以「他者」形式表現的「我」思本身,這就破除了「我思」之「迷思」。地質學對列維-史特勞斯的人類學之「思」亦有特別的激發。列維-史特勞斯少年時代常常置身於家鄉高原曠野之中,領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大自然多姿多彩的地面景觀與令人沉湎的古代遺址並未吸引他的目光,相反,他樂於從巖石中「找尋兩個不同的地層之間的接觸線」,從地層的對比中發現「秩序」。因為不同地質時代之「物」可以重疊或並置於同一空間,所以我們無法根據「地表」來把握如此久遠的「地質史」,而只能通過地層的對比分析,這其實就是一種「結構分析」。於列維-史特勞斯,地質學的方法與心理分析是一致的,因為其是把弗洛伊德的理論視為將地質學的方法應用於「個人」之上。馬克思主義是列維-史特勞斯人類學之思的另一重要來源。列維-史特勞斯始終服膺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因為他從馬克思身上發現了一種對人類社會「客觀」觀察的「科學」態度,「追隨盧梭(Rouseau)的先例,馬克思證明社會科學的基礎並不是建立在各類事件之上,正如物理學的基礎並非建立在感官所能覺察到的材料上一樣」。在列維-史特勞斯看來,三門學科都涉及如何處理「事實」的問題,而其方法一致,即「了解乃是把一種事實化約成另外一種」,從而在兩種不同「事實」之間建立形態轉化關係,這其實說明在對「事實」的把握上,主體的感覺與理性兩個方面需要統一,「想達成一種超級理性主義,把感覺和理性整合起來,同時又不使兩者失去其各自原有的一切性質特徵」。這樣一種「超級理性主義」可以說是對20世紀西方形上學新形態的對抗,列維-史特勞斯堅持哲學的「任務」是「了解存在與它自身的關係,而不是了解存在與我自己的關係」。

  「元民族學」的誕生

  1935年2月的一個清晨,列維-史特勞斯攜帶巴西聖保羅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聘書,踏上了駛向南美航船的甲板,開始了他走出「本邦」的人類學田野之行。其間,他目睹了豐富奇異的自然景觀,登臨了風格迥異的海港,並很快領悟到研究人類學的一些方法訣竅。列維-史特勞斯就此獲得了在為時極短的觀察中捕捉現象「特質」的能力。從1935年3月至1939年1月,列維-史特勞斯任教聖保羅大學,其間曾以「長途旅行」的方式開展了三次規模不等的人類學「田野考察」,分別對南美印第安的卡都衛人、波洛洛人以及南比誇拉人部族進行了「探訪」,對南美印第安土著人的社會組織、村落形態、審美觀念有了直觀的感受與把握。嚴格意義上講,列維-史特勞斯的「考察」不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因為其「考察」不是「靜止」的,更沒有繪製建築「圖紙」,只是在「即時」狀態中進行「文化素描」。所以列維-史特勞斯把握的不是「單一」部族,而是幾個部族不同的文化「特徵」的綴合。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列維-史特勞斯此類做法不太「專業」,但這也使得他避免過分關注「局部」「個別」,得以在「系統」「關聯」的層面了解南美土著文化。事實上,列維-史特勞斯「早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個書齋人,不是田野工作者」,所以他的工作與其說是建立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毋寧說是在「閱讀」民族志的基礎上,這使他發展了一種「元民族學」,即從全世界原住民的資料庫取樣,進行綜合,展開大規模的泛文化比較。

  從邏輯上來講,列維-史特勞斯的工作要求一種新的理論與浩博的人類學文獻的結合,北美給他提供了這樣一個實驗空間。1941年5月,列維-史特勞斯又乘船來到美國,開始了他的人類學理論實驗。在此過程中,兩位人物對他理論形成至關重要。首先是德裔美籍人類學家博厄斯。博氏提出的「文化相對主義」與對文化現象「無意識本質」的規定對列維-史特勞斯有點化之功。不過,最終影響列維-史特勞斯創建人類學革命理論的是俄裔語言學家雅各布遜。雅氏為列維-史特勞斯帶來了結構主義語言學的「音位學」原則,由此使得後者從一名「尚無自覺的結構主義者」變成為自覺的結構主義者。20世紀40年代的人類學家已掌握了足夠豐富的民族志材料,他們面臨的困惑不是某一土著部落文化的「詞彙學」,而是溝通不同土著部落「制度」的通用「語法」問題。列維-史特勞斯在南美「遊覽」式的田野考察雖然不夠「專業」,但其「哲學家」本色正巧突破解讀單一土著部落文化「詞彙」的局限,透露了對不同土著制度形式的比較視角。所以當接觸到雅氏的「結構語言學」後,他將限於「語言」領域的音位學原則轉換應用於非語言領域的「制度」之中,從而完成了他對「親屬制度」的「元民族學」考察。

  《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的完成使得列維-史特勞斯事實上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結構人類學」的創始人,也使其在邏輯上實現了從「人類學」到「哲學」的回歸。1948年秋,列維-史特勞斯回到法國,1958年其論文集以《結構人類學》出版,就此正式宣告了作為「結構主義」的結構人類學的誕生。時至今日,作為思潮的結構主義或已不再時尚,然其跨學科的符號學之思與人文科學認識論運作原則並未過時,因為其正籲求著一個「新理性」時代的到來。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相關焦點

  • 輕與重新書 | 列維-史特勞斯對話錄
    -史特勞斯思想所作的無可替代的完整介紹《列維-史特勞斯對話錄》主要圍繞藝術、科學和文化而展開,語言輕鬆曉暢,但從內容來看,卻不乏深刻洞見。這種隨意性為列維-史特勞斯提供了一個重新思考宏大主題的機會,如人類學家的地位問題、藝術在原始社會和現代社會中的功能等。列維-史特勞斯在訪談中常常即興發揮,沿著他的思路,我們可以從他明晰深刻的精彩言論中深入到問題的本質,並打開無數扇知識之門。
  • 對話錄|列維-史特勞斯談原始與文明
    【編者按】本文節選自《列維-施特勞斯對話錄》,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刊發。本對話系喬治·沙博尼耶對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的訪談,於1959年10月、11月、12月在法國電視三臺播出。我們首先希望向人種學家提出這個問題:在您研究的社會和我們所處的社會之間,有哪些運行方式和結構上的根本區別?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您提出的問題是人們要求人種學家回答的問題中最難的一個,難到我不確信存在答案。可能我們觸及了我們知識領域的絕對極限。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弄明白為什麼這是一個難題。
  • 王睿琦評《列維-史特勞斯對話錄》︱冷熱社會的飛去來器
    在本訪談錄中譯本出版之前,絕大多數中文讀者是通過的《野性思維》和《結構人類學II》了解到這一對概念的,這使得這個本來就曖昧不清的概念進一步遭到誤解,因為在這後兩本書中,列維-史特勞斯給予它們的定義是單一的:熱社會,代指文明社會,就像是一個藉助於鍋爐與冷凝器不斷創造出的溫差而進行做功的蒸汽機一樣;與之相對的,冷社會,是未開化的社會,則是如果沒有摩擦的話僅依靠最初給予的能量就可以無限地運轉下去的鐘表
  • 薦書| 圖畫通識叢書:列維-史特勞斯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列維-史特勞斯- 史特勞斯是結構主義運動的開創者之一,其方法和思想對他同時代的許多一流思想家,例如雅克·拉康、羅蘭·巴特、阿爾都塞、福柯等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 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目光投向美洲大陸,通過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以及動植物如何作為符號為人類部落認識自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提供思維素材。除此之外,涂爾幹還對牛痘進行過研究,而列維-史特勞斯的作品中也有對於狂牛症的關注。
  • 「書單推薦」人類學到底是什麼?推薦5本讓你大開眼界的人類學經典
    #書單#今天,要用5本書,給大家介紹一個特別有趣的學科——人類學。這是一個專門研究人類的學科。而他們的研究方式也很有趣,常常要跑到各種原始部落那裡。而在這個過程裡,就誕生了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精彩故事和刺激發現!1《天真的人類學家》田野考察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古典文獻解讀:人類學的一種路徑
    在人類學界,以歷史或口述資料為基礎來研究具體「歷史觀」的方式,通常被歸類為歷史人類學,而對古典文獻的解讀,學界一般認為是古典學者的工作。故而通過古典文獻來進行研究,對於當下習慣於具體田野工作方法的人類學者而言,是一種「越界行為」,是非常「不專業」的職業挑戰。事實上,通過古典文獻解讀做研究在人類學界擁有悠久傳統,文明人類學就是這樣一個注重古典文獻解讀的人類學分支。
  • 美國之列奧·史特勞斯
    1999年,列奧·史特勞斯的弟子們為紀念列奧·史特勞斯誕辰百年出版了《列奧·史特勞斯、列奧·史特勞斯派以及美國政體》,集體闡釋列奧·史特勞斯,從理論上論證史特勞斯對當下美國政治的理論準備。在這之前,在美國傳媒上史特勞斯早已經被隆重地推出。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民族藝術研究·重點文章簡介】王建民 / 舞蹈人類學的概念辨析與討論
    《民族藝術研究》雜誌2015年第5期「舞蹈人類學」專題欄目刊出 2015年10月28日出刊 在舞蹈人類學開始被更多人關注之時,有必要對國際學術界目前使用的「舞蹈人類學」相關概念進行仔細的梳理和辨析,以利明確學科地位、把握正確學術方向、促進學術應用。
  • 世界歷史:分析人類學的危機與復興
    從此以後,對於他們之 中最為激進的一批人來說,人類學的科學再也不能像列維史特勞斯從事的那樣,「補贖」西方面對其他世界所犯下的罪過,人類學的科學反而延續了這些罪過。人類學的危機因而成為世界性的:越南戰爭將歐洲的人類學危機轉移到了美國。不過,社會人類學還是將在灰燼中重生。在去殖民化的尾聲中出現,並因1968年之後越南戰爭的延伸而普遍化的危機,被以多種相對獨立的方式轉化成了批評。
  • 宗教人類學 張原:神山與家屋 —— 嘉絨藏人的神聖歷史和社會結構(一)
    本文從「神山信仰」與「房名制度」出發,通過分析相關神話和儀式,來探討神山與家屋在嘉絨人生活世界中的意義,並試圖解讀嘉絨藏人的文化價值與社會結構之動態生成的過程,以及藏彝走廊地帶的歷史人文特點。[關鍵詞] 嘉絨藏人 神山信仰 山神崇拜 家屋隨著近年來人類學西南研究的興起,關於中國西南社會人文特質的討論越發深入。
  • 三分鐘帶你走進人類學,什麼叫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當今歐美學術文化界的顯赫人物。他從小接受藝術薰陶,對繪畫、文學和音樂均有較高素養,尤其傾心於音樂,他後來的人類學著作都打上深刻的藝術烙印。對西方文化和思想產生全局性影響。50年代至80年代主導英國、西歐及美國思想界,影響遍及社會科學、哲學、比較宗教、文學及電影的結構主義研究。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其次,需要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本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即一方面要從社會層面上直面現代社會,研究和解釋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重大現實議題;另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上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此探索過程中,逐漸地把中國人類學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學科。
  • 他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院的首位外國學生
    1909年,由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創建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成立並招生,他以倒數第三的成績被成功錄取,經過八年的學習,排在他前面的大部分同學已被淘汰。1917年8月,他踏上了前往美國留學的遠洋輪船,先在美國的克拉克大學攻讀心理學,畢業後又進入美國的哈佛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
  • 宋紅娟:西方情感人類學研究50年
    在現代社會中,戀人分手、夫妻離婚是司空見慣的事,甚至被譽為個人追求真愛的勇敢之舉,但在強調穩定性的傳統社會裡,這樣的事情是可怕的,傳統社會需要的是穩定的結構與穩定的關係,經不起折騰。生於現代社會的我們,可能有一種深切的體會——我們隨時都在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尤其是在動蕩的年代或面對社會突發狀況時,我們更會處在情感的洪流之中。
  • 「中古與近世:對話歷史人類學」學術工作坊紀要
    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杜正貞教授率先提問:文中《白石神君碑》所列四位神君,與三公山神之間似乎有特殊的關係,那麼這些信仰背後的信眾是同一群人嗎?關於這些碑刻背後的社會人群有沒有更進一步的材料?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仇鹿鳴副教授認為漢代祭祀過程中,官方承認與民眾推動是一體兩面的,當時社會中也許沒有強烈的官方、民間對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