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帶你走進人類學,什麼叫結構主義?

2021-01-09 文化人類學探究

老師安排本次的讀書任務,是有關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方面的書,起初看到這次讀書任務,以為一定和以前一樣很是艱澀難懂,卻沒想到這是在艱澀難懂中,又增添了幾縷詩意,《嫉妒的制陶女》、《憂鬱的熱帶》,天哪,多麼美好詩意的名字,看到憂鬱的熱帶幾個字就迫不得已的想去多了解下這本書裡面埋藏的精華,多麼美好的詩意的詩人才能取出這麼詩意的書名,光看書名就有一股熱浪伴隨著鳥語和圓舞曲環繞在你的身邊。

《嫉妒的制陶女》

大部頭的理論著作往往讓我們望而卻步,然而這樣一本讓詩人們陶醉的人類學作品卻少了幾分晦澀,多了幾分親切。只要你喜歡文字,或者熱愛生活,你都能在字裡行間找到一些共鳴,一些似曾相識的思緒。這就是列維史特勞斯的《憂鬱的熱帶》。

世界名著《憂鬱的熱帶》

若說句坦率的話來講,我是個構圖能力比較差的讀者,所以很少讀遊記之類的東西。因為經常對文字描繪出來的建築結構,景觀地貌之類的東西不知所云,因此當讀這本書的時候,很多作者所描述的各種植物的名字,各種建築風格的名字都讓我一頭霧水,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我聞所未聞的,我也並不知道有什麼必要非得知道這些名詞不可。因此很多地方都被我跳過去看了。再加上有些地方也許是因為我能力有限或是翻譯的緣故看不懂,所以說這本書我只能說看懂了百分只七十而已。

《嫉妒的制陶女》中的夜鷹
叢林遠眺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本書也足夠讓我喜歡不已了。我想他真正吸引我的除了那些異地風情,自然風光以外。最重要的,是為列維的那種對世界和對自我的坦率和真誠所折服。更何況這是一個智者的坦率和真誠。這才是我讀完了這本書,終於明白了上文提到的所謂喪鐘之說的原因。那就是這本帶有自傳性質的遊記,在某種程度上,揭穿了一個由許多精美印刷的遊記和照片,熱烈的宣傳,無數的講故事的旅行者所編制的一個美妙的謊言。也說出了作為一個人類學家和一個旅行者的真正的精神上的困惑和迷茫。

不得不說的作者

列維史特勞斯晚年照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 出生於比利時一個法國猶太藝術家家庭。結構主義人類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最偉大的人類學家之一,當今歐美學術文化界的顯赫人物。

他從小接受藝術薰陶,對繪畫、文學和音樂均有較高素養,尤其傾心於音樂,他後來的人類學著作都打上深刻的藝術烙印。對西方文化和思想產生全局性影響。50年代至80年代主導英國、西歐及美國思想界,影響遍及社會科學、哲學、比較宗教、文學及電影的結構主義研究。

他獲得了人類學界至高無上的榮譽,包括法蘭西學院院士、大不列顛和愛爾蘭皇家人類學研究院名譽博士,保羅佩利奧獎、赫胥黎紀念章、美國威爾納·格林人類學基金會「韋金」獎、法國全國科研中心金質獎、伊斯拉莫斯獎獲得者。

他長於社會與文化的比較研究,對親族關係、宗教及神話尤有獨到見解。代表作有《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1945)、《結構人類學》(上卷1958,下卷1973)、《圖騰制度》(1962)、《野性的思維》(1962)、《神話學導論》四卷(包括《生與熟》、《從蜂蜜道灰燼》、《遼闊的視野》)。

列維史特勞斯對於我們來說,他自己已經化身為一個符號,一個忠誠於心的學者的精神支柱。當你徜徉與陶醉於浩瀚的人類思想史,列維史特勞斯留下的深刻烙印,已經成為繞不過去的坎,你必須解讀與審視這位思想的巨人。且不論他與薩特的論戰誰是誰非,也不去關心他的結構主義學說是否過時,至少沒有人會去否定他是個值得尊敬的人。

列維史特勞斯nian'q

20世紀30年代,他為尋找印第安人的足跡,從法國遠渡重洋來到巴西。沒有瑰麗的異國風情,只有悽苦的土著人與浮躁而機械的聖保羅與裡約熱內盧。古老悠久的文明被漸漸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殖民者強制植入的西方文化中心論。即使坐著魔毯逃離南美這片抑鬱的土地,去到亞洲的印度、去到人口稠密的歐洲,每一處的人類似乎都沒有停下來反思,而是不約而同地陷入一種不可挽回的漩渦之中。一個人類學家的職責是什麼,是為了了解他人,從而了解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文化邏輯統治全人類也不是隱退到早已消逝的「黃金時代」。

列維史特勞斯在亞馬遜流域的吊床上思考過,在行動緩慢的牛車上思考過,在卡都衛歐人的男人會所裡也思考過。他不得不像土著人一樣回歸一種極其原始的物質文化,他不得不摒棄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藉助牛車與獨木舟,他不得不面對熱病,面對孤獨,面對死亡。作為一個有使命感的人類學家,他得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誰又能體會一個與法國隔絕的十年後重新回家的他,所感受到的物是人非。這是一場博弈,如果他沒有作出被別人認同的作品,他也學將永遠無法回歸主流學界。

世界著名學術著作《結構人類學》

也許只有流淌在他的腦海裡的蕭邦作品第十號——鋼琴練習曲第三號最能刻畫出他內心的感受。他已經不需要像德彪西、像華格納那樣的激昂的英雄式的美與全面性完整性的刺激,才能引發某些情感:一點提示,一點隱喻,某些形式的一點提示,就已經足夠。大多數人說列維史特勞斯的作品太艱澀,因為他的造詣遠不止於學術的探究,他從古典音樂中汲取的營養,構建自己的「神話學說」。他用一雙可以美的眼睛,去創造具有啟發性的美學思想。這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需要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為,或許在某一天才能突然跟這位老人隔著時空進行交談。

在一片乾澀的學術作品中,在文化迥異的東方世界,與列維史特勞斯進行對話,我想不得不說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漫漫長路,才剛啟程。

相關焦點

  • 無睡意哲學 | 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人類學 - EP88
    雖然在他之前已經有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與其後人提出過有關「結構」的研究觀點,不過真正把結構主義視為一個完整體系和方法論的人,當屬利瓦伊史陀。二次大戰期間,利瓦伊史陀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羅曼.雅各布布布森(Roman Jakobson),令他有機會接觸結構語言學方面的研究,亦促成利瓦伊史陀創立了結構主義。
  • 解讀列維-史特勞斯結構人類學創建過程
    )《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   1958年,法國哲學家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結構人類學》的出版,拉開了人文科學認識論的結構主義運動帷幕,也寓意著人類學家希冀通過實現「客觀性」「全體性」認識的人類學人文主義,超越西方近代理性傳統,走出西方文化中心主義。
  • 「書單推薦」人類學到底是什麼?推薦5本讓你大開眼界的人類學經典
    總之,這不是什麼一本正經的學術報告,每頁都寫滿了巴利的奇葩遭遇和小委屈。他用自黑的方式,全新結構了人類學的高大上。但通過這樣輕鬆搞笑的方式,書單狗似乎一下子就喜歡上了人類學。2《憂鬱的熱帶》這同樣是一本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探險,並被稱作是上世紀最偉大的著作之一!
  • 世界歷史:分析人類學的危機與復興
    從此以後,對於他們之 中最為激進的一批人來說,人類學的科學再也不能像列維史特勞斯從事的那樣,「補贖」西方面對其他世界所犯下的罪過,人類學的科學反而延續了這些罪過。人類學的危機因而成為世界性的:越南戰爭將歐洲的人類學危機轉移到了美國。不過,社會人類學還是將在灰燼中重生。在去殖民化的尾聲中出現,並因1968年之後越南戰爭的延伸而普遍化的危機,被以多種相對獨立的方式轉化成了批評。
  • 川普人類學(一):手、謊言與#魔法抵抗
    一些人類學研究將川普現象與更大的歷史、政治和經濟結構進行聯繫分析,由此能夠對其所獲得的民意支持作出一定解讀。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川普確實擁有無比鮮明的個人風格。如同後結構主義和新馬克思主義流派的學者們已經強調過的那樣,晚期資本主義對於形式的偏愛已經大於內容。具體而言,文章關注了川普在集會演講中的幾種手勢:手槍手勢,開火手勢,對競選對手讀稿講話、打瞌睡的模仿,對華盛頓郵報記者肌肉痙攣的模仿,對州長大口吞咽食物的模仿,對墨西哥人「從嬰兒手中偷糖」的模仿等等。
  • 張巍:紀念戴地安——古希臘文化的人類學探索
    是年,任教於「高研院」第五部(「宗教科學部」)講授「無文字民族比較宗教學」的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推出了他的劃時代名著《結構人類學(第一卷)》,文化人類學正式進入了結構主義的新紀元;次年,他榮登「法蘭西公學院」的社會人類學教席,此後的數十年間一直在結構主義文化人類學的領域裡獨領風騷。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我們認為中國人類學發展到目前這一階段面臨著一大困境,即「依附式發展」的困境。具體而言,國內人類學為了解決目前的生存問題,出現了兩個「依附」的問題。  (一)學科依附  第一個「依附」叫「學科依附」,比較明顯的是依附別的學科來發展。
  • 宋紅娟:西方情感人類學研究50年
    但對於情感究竟是什麼?有哪些特點?在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不同學科、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回答。專門性的情感研究一般被認為是心理學的範疇,但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有一群人類學家開始嘗試在不同文化中展開有關情感的經驗研究,這一嘗試被後學繼承與發展,成為一個逐漸產生影響力的新領域——情感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emotion)。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在人類學中,「參與觀察」雖至關重要,但不應是高高在上的研究者對「被觀察者」的分析。人類學家應關注與他們同在的人,看他們做了什麼,聽他們說了什麼,但這樣做是為了「與他們一起做研究,而不僅僅是去研究他們」(第16頁)。認識到「他者」與「我者」共處於一個世界,他們也在研究,甚至比我們對生活有更深的領悟,將有益於人類學研究者實現自我教育,使他們能真正參與到他者的生活當中去感知生活。
  • 用200分鐘帶你看主婦的一天:1975年這部女權主義電影給你好看!
    用200分鐘帶你看主婦的一天:1975年女性班底製作電影《讓娜·迪爾曼》在虛構與現實交錯之間,電影以光與影、色彩與黑白打開世界的大門,將我們帶到從未去過的地方。
  • 無睡意哲學 | 結構/後結構:索緒爾、李維史陀、阿圖塞、福柯、德希達 - EP92'
    一、索緒爾:能指和所指——語言的任意性 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最先可以追溯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研究語言學的方法。結構主義先後被應用在人類學、精神分析、文化研究、文學批評與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各個領域。
  • 「冷戰人類學」始末:記大衛·普萊斯的一場在線講學
    接著,他向中國聽眾系統地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圍繞檔案田野,他在過去二十年間先後完成了「冷戰人類學」諸多著作:《人類學的情報工作:人類學知識在二戰期間的部署與忽視》、《威脅人類學:麥卡錫主義和FBI對人類學積極分子的監視》、《冷戰人類學:CIA、五角大樓和人類學雙重用途的滋長》、《武裝人類學》等。
  • 三分鐘帶你走進白學家的的世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被瘋狂玩梗的動漫,它的梗可能比它本身都要出名,你可能不是知道它的名字,但是你一定在哪裡聽過這些詞:脫宅神作、雪菜碧池、冬馬小三,胃疼胃藥、明明是我先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為什麼你這麼熟練呢!又到了白色相簿的季節。大家到現在可能就知道我指的是什麼動漫了,那就是《白色相簿2》。
  • 名詞解釋:結構主義,新古典主義。問答:亞當斯密的經濟發展思想
    結構主義:結構主義目前在發展理論文獻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狹義結構主義把世界經濟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發達國家屬於中心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屬於外圍國家,二者的生產結構有很大差別。國際貿易的收益更多的由中心國家獲得。
  • 提到乞丐風就不得不提的「結構主義」,你了解多少?
    現在提到乞丐風就不得不提的「結構主義」,這些你了解多少?從「流浪風」到川久保玲,乞丐風的發展真的是不得不說一說了。結構主義與乞丐風其實,解構主義還是很好理解的,用淺顯易懂的話來說,就是將衣服拆開,然後再拼接回去,但卻是很隨意地拼接會去,用這樣的方式設計出來的衣服往往是不規則的,看著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很有「乞丐」「流浪」的調調。
  • 「由繁入簡」——論極簡主義下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
    5極簡主義創意包裝設計的流程以上是對極簡主義的歷史發展以及如何在極簡主義的基礎上實現包裝的創意的描述。那麼如何設計一款產品的包裝呢?極簡主義創意包裝設計的流程又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流程。設計定位為極簡主義的風格,從包裝材料、結構、裝潢三個方面入手。第二步,擬定方案。第三步,細化方案。分為包裝材料、結構、裝潢三個方面。可以結合以上的創意的方法,靈活運用。總的一點就是,創意源自生活,又要為生活服務。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潘守永:粗略地說,國際上有四類博物館形態,第一類以藝術收藏為主,我們叫藝術類博物館或美術館,比如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都是綜合藝術類的博物館;第二類以社會歷史的收藏為主,我們叫歷史博物館;第三類是自然科技類的收藏為主,叫科學博物館,比如自然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天文館、動物園、植物園也是放到科學博物館系統裡邊;第四類就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收藏「遠方文化」為主,也就是歐洲之外的文化實物,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推動了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非遺學學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
  • 增加幸福感的《極簡主義》「美」喬舒亞菲爾茨
    極簡主義不是要你一無所有,而是要你穿越物質的海洋,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在《極簡主義》一書中,放棄高薪主管工作、轉身成為美國極簡主義生活先鋒的喬舒亞和瑞安,分享了他們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極簡主義的生活理念。讀者可能會問了,剛才不是還說「極簡主義沒有固定的規範條例」嗎?為什麼禁止吃這吃那?書中反覆聲明,極簡主義並不是要求你遵循嚴格的飲食規定。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膳食需求。因此,本書只是鼓勵你用飲食結構中的各組成成分做試驗,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結構。類似素食主義、魚素主義、間歇性禁食法等都是可以參考借鑑的飲食結構。
  • 烏龜、水獺和城隍:自然人類學視野下的環保與中華宇宙觀
    而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目光投向美洲大陸,通過對動植物的分類研究,以及動植物如何作為符號為人類部落認識自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提供思維素材。除此之外,涂爾幹還對牛痘進行過研究,而列維-史特勞斯的作品中也有對於狂牛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