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主義:結構主義目前在發展理論文獻中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用法。狹義結構主義把世界經濟分為中心和外圍兩部分,發達國家屬於中心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屬於外圍國家,二者的生產結構有很大差別。國際貿易的收益更多的由中心國家獲得。外圍發展中國家會陷入失業,外部不均衡和貿易條件的惡化的惡性循環。廣義的結構主義認為這個世界不像新古典理論所描述的那樣是可以靈活調整的,價格機制的作用是有限的,變遷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實現,國家幹預是有必要的。
新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是與結構主義相對的一種世界觀,它認為世界是靈活的,市場總是趨於均衡,價格機制可以良好地發揮作用。市場機制是經濟發展的最好機制。
簡要評析亞當·斯密的經濟發展思想。
答:亞當·斯密的增長理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經濟增長表現為國民財富的增長。按照亞當·斯密的定義,國民財富是「構成益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一切商品。」,這一定與具有現代經濟學通用的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涵義。
第二,國民財富的增長決定於兩個條件,即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和從事生產性勞動人數的多寡。影響勞動生產率的是分工,從事生產性勞動人數的多寡則和人口的增減有關,更取決於資本的豐歉。這樣,亞當·斯密就把經濟增長和分工、人口數量以及資本積累聯繫了起來。分工之所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原因有三:①勞動者的技藝因業專而日進;②由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通常須損失不少時間,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這種損失;③許多簡化勞動和縮減勞動的機械的發明,是一個人能夠做許多人的工作。人口數量的增加會引起勞動數量的增長,從而引起經濟增長。同時,人口數量對分工也有影響,勞動分工的好處依賴於需求集中的程度,需求集中的程度受人口數量的制約。亞當·斯密還注意到人口質量以及與此相關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亞當·斯密認為資本主要通過節儉來增加。資本的用途對國民財富的增長速度有很大影響。因此,應當首先把資本傾注到最有利的部門,一直到注滿為止,然後資本溢出,注入到其次有利的部門,又一直到注滿為止,如此次第配置下去。
第三,亞當·斯密海論證了國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係。在他看來,國際分工通過自由貿易能促進各國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對外貿易可使一國的剩餘產品實現其價值,從而鼓勵人們去改進勞動生產力,努力增加其產量,使國民財富和收入都有所增加,同時,國外貿易還增進消費者的利益,從而有利於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基於這些觀點,亞當·斯密成為自由貿易的熱心鼓吹者和貿易限制的堅定反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