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國富論》-亞當斯密

2021-02-13 宋老師讀書會

大家好,我是宋老師。今天帶大家一起品讀《國富論》這本書。上周我們一起讀了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今天我們繼續跟隨他從人性出發,破解經濟學的難題。《國富論》可以說是一部經濟學領域裡劃時代的巨作,如果說《道德情操論》是西方倫理學的《論語》,那麼《國富論》則是西方經濟學的《聖經》。這本書歷經200多年,至今仍是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基石,與凱恩斯創立的宏觀經濟學並稱為經濟學的兩大體系。

亞當斯密14歲時就考入格拉斯哥大學,主修數學和哲學,28歲就在其母校執教,教授自然神學、倫理學、法學和經濟學。從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出色的經濟學家或者金融專家,不僅要懂得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還要對哲學、法學、心理學甚至神學都有所涉獵。1759年,斯密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出版。五年後斯密受布克萊公爵之邀,離開格拉斯哥大學,開始到歐洲大陸旅行。此次旅行的經歷以及在旅行過程中同許多大陸學者的交往,促使斯密經濟理論走向成熟,尤其是重農主義的經濟學家魁奈對他影響很大。隨後他返回英國,六年足不出戶開始創作《國富論》,又花了三年時間來修訂,歷經九年終於問世,一出版便引起整個經濟學界的軒然大波。該著作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經濟學體系,它適應了時代的需求,對經濟實踐和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作用。

其實西方經濟學的研究由來已久,封建主義解體後的16-17世紀,西歐進入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的商業紀元,這個時期產生了重商主義的經濟學說。重商主義是資產階級最初的經濟學說,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生活,認為一國積累的財富越多,就越強大。要獲得足夠的財富,最好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製造業,授予大商人對外貿易的壟斷特權,並利用殖民地為本國的製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重商主義促進了商品貨幣關係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但其實質是國家幹預經濟,到了18世紀,隨著工業機械化發展,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人們充滿對自由經濟的嚮往,重商主義弊端日益顯著,重農學派開始興起。重農主義把研究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是上帝制定的「自然秩序」,即合理性的秩序,而政策法令等是「人為秩序」。人為秩序必須與自然秩序協調一致,強調自由放任的經濟運行。重農主義者認為財富是物質產品,其來源不是流通而是生產,強調以純產品的生產、流通和分配為核心。純產品只來源於農業部門,工業是農業原材料的加工,商業則是工業產成品的流通,都離不開農業的支撐,而土地是財富的唯一源泉,這就有失偏頗,根本無法滿足新興資本主義的要求。

      此時,斯密的《國富論》正好調和了此次矛盾,既強調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又鼓勵農業、工業和商業的和諧發展。斯密的經濟理論為古典經濟學奠定了思想基礎,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古典經濟學體系。19世紀前葉,馬歇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邊際效用價值論,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標誌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20 世紀30 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是經濟學上的第三次革命,強調政府對於經濟周期調和的作用,標誌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我們現在在課堂上學到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就是集合了這三次經濟學革命中的精華內容,所以斯密是我們學習經濟學的開山鼻祖,其國富論是我們涉獵經濟學領域最合適的踏門石。

《國富論》分為上下兩卷,共計五篇三十二章。在「緒論」裡,斯密闡述了《國富論》的思路,這對我們把握全書的結構很有幫助。斯密指出,所謂國民財富,就是指供給國民每年消費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而必需品和便利品供應的好壞,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國民的勞動熟練程度,即勞動生產率,另一個是從事有效勞動和不從事有效勞動的人數比例,即勞動力資本積累,斯密用前兩篇分別來論述這兩個問題。面對歐洲各國政策各不相同,或鼓勵農業,或鼓勵城市商業,斯密在第三篇中論述了這些政策如何影響社會全體成員的福利。斯密看到,政府的這些政策不僅影響各國的生產方式,而且導致理論界逐漸形成了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大學派,因此他在第四篇中詳細分析了這兩種學派產生的原因、利弊點及他們在各自時代產生的的重要影響。全書前四篇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其目的在於說明國民財富的構成和消費資源的性質。然而斯密並沒有就此止步,接著他在第五篇中對封建君主和封建勢力進行分析和解剖,探討君主制度、賦稅體系和公債發行對財富增長的影響。

第一篇為「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並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本篇前三章說明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增加國民財富,進而論述分工的起因來源於交換,並闡述了交換和分工的相互關係。要實現交換,必須得藉助貨幣這個媒介才能順利實現,因此第四到第七章斯密接著論述了貨幣的起源和發展,由商品和貨幣之間的交換引出了價格和價值的問題,並闡述了衡量價值的尺度和價格構成的因素。最後三章斯密論述了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三個價格構成因素的性質及變動規律,勞動工資隨國家整體財富的增加而增加,國家財富的增減影響了資本利潤,而地租則是財富增加的最初起源。

第二篇為「論資財的性質及其儲蓄和用途」。本篇主要研究資本的性質、構成、積累和用途。斯密最先明確地說明了資本的構成可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區分了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並論述了資本的各種形態,即借貸資本、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之間的區別。隨後斯密闡述了兩種資本積累方法使得投資者獲得利潤,第一種使用資本進行生產、製造或購買產品,最終通過產品出售來獲得利潤;第二種使用資本對土地進行改良,以提供生產製造中所需的生產資料來獲得利潤。與第一篇相比,無論在整個觀念上,還是細節上,重農學派的影響都可清晰辨認出來。雖然他對魁奈的重農主義學說做了一番批判,但後來他感到把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區分開來是有道理的,這也是斯密矛盾的地方。實際上前兩篇包括了斯密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幾乎全部內容。

第三篇為「論不同國家中財富的不同發展」。本篇斯密通過對羅馬帝國崩潰到18世紀後期的各國經濟發展史的考察,分析了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發展的原因,研究了國家的經濟政策對於財富增長的作用。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資本首先應該投資在農業,其次是工商業,最後才是對外貿易,這種順序也符合自然經濟的增長規律。對一個國家而言,只有農民先開墾土地,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才能支撐城市手工製造業的發展,帶來城市商業體系的繁榮,並以生活產成品的形式回報給農村居民,農村和城市之間的勞動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當本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或供給過剩,或供給不足,從而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當然,對外貿易的繁榮也會促進農業和製造業的發展,但必須以農業和製造業的進步為前提。農村先於城市發展是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農村是城市工商業的原材料基地,城市的財富和生產資料都來源於農村,而農業發展的前提是土地。在土地尚未完全改良之前,城市工商業的發展不能超過農村土地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否則社會財富難以持續增長。因此,斯密從歷史角度出發,論證了只有採用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才能符合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從而有利於勞動分工和國民財富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篇為「論政治經濟學體系」。政治經濟學是為政治家和立法者服務的科學,有兩個明確的目標,一是向國家或全體國民提供公共事業的福利,二是為人們提供豐裕的收入或生活資料,簡而言之就是國富民強。雖然西方經濟學也曾出現過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等經濟學派,但他們沒有形成完善的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理論作了分析、比較和批判,既駁斥了重商主義片面強調國家大量儲備金幣、發展對外貿易的理論,也諷刺了重農主義將農業視為唯一創造財富源泉的說法。斯密考察了不正確的政策主張和學說如何妨礙國民財富的增長,實際上進一步論證了採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為「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亞當斯密認為,國家財政乃政權之母,本篇研究的是國家財政收支對國民財富發展的影響。公共資本和土地是君主或國家收入的兩大來源,但還不足以支撐一個文明大國的必要開支,國民必須向君主或國家繳納自己的私人收入作為賦稅,以備公共支出。國防、司法行政、國民教育、醫療及公共設施等費用,是整個國家的一般性支出,國防及公共設施為全體國民所服務,此項費用應由社會普通賦稅來負擔,而國民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偏向於少數個體,絕大部分應由這些開支的受益者來承擔,無需由整個社會共同負擔。國家的財政狀況主導著公共資源的權利配置,體現了經濟資源在國家及國民間的分配狀況。在財政領域,國家權利與國民權利的關係集中表現為國家財政權與私人財產權的協調,可見財政不僅關係著國家財富的獲得、保有及增長,還關係著國民個體的成就。斯密強調必須採取合理的財政制度,使國家的收入大於支出,促使資本的積累,才能增加國民財富。

讀完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你會發現它與其他的經濟學著作相比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本書中斯密是站在當事人角度,而不是旁觀者來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書中具有極大的激情,獨特的視角,但在一些問題上過於偏激,不能冷靜地剖析這些問題的深層次原因;第二個特點是斯密創作本書時有兩大目標,一是揭示資產階級的內在形式和發展規律,這是對點的深入,另一個是構建全新的資本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面的輪廓構建,這兩個方向的研究有著不同的方法論,思路交錯容易陷入自相矛盾,因此閱讀起來稍有難度。雖有缺憾,但他提到的勞動和分工、地租、價值理論、自由放任的經濟秩序以及看不見的手,為新興資本主義市場運行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論基礎。

國富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作為西方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斯密通過他的理論及衍生出來的自由經濟思想直接統治西方經濟學達150年之久,並擁有眾多追隨者,似乎資本主義不滅亡他就不會壽終正寢。CFA一級經濟學中的很多理念,如微觀中的價值理論,宏觀中的貨幣理論,以及國際經濟學裡的絕對優勢理論等都來源於此書的思想。國富論開創的古典經濟學在其後200餘年的發展中,儘管幾度枯榮興衰,斯密的後繼者都始終堅持吸納琢磨,不斷秉承和發展,包括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的資本論,使得其經濟學理論體系日益豐富完善。這是一本將經濟學、政治理念、哲學、歷史和實踐活動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的書,是一部具有高深學問和敏感見識的人寫的書。斯密對當時學術的思想比較敏感,與馬克思一樣,亞當斯密不是一個閉門造車式的學者,他樂於接受別人的思想,能對所有理論進行甄別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引人注目的方式使其重新組合起來。

雖然國富論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十足的借鑑意義,但西方經濟學的政治和歷史背景與我國國情不盡相同,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盲目推崇。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長與貨幣通脹呈對應關係,即高速經濟增長必然導致貨幣惡性通脹。然而中國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增長模式是經濟學中一個有趣的悖論,正如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也會存在各種市場失靈的情況。我們的課堂在研究西方的經濟學歷史和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而西方課堂卻在悄然學習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輝煌成就和馬克思的資本論。所以學習經濟學和學習數學不一樣,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真理而並非宣揚真理的學科,其中的推論能解釋經濟現象卻不能預見經濟事件,關於經濟增長、經濟周期和看不見的手的理論現在各國的經濟學界仍然充滿著思想碰撞和爭議交鋒,這也是經濟學獨特魅力的地方。

今天的分享到此結束,感謝您的聆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要重讀亞當斯密和國富論
    為什麼這樣說,理解商業和經濟學,還是要回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重讀《國富論》。《國富論》最核心是什麼|徐瑾各位書友,今天是我們正式進入《徐瑾的50本好書的通識課》的第一模塊,《市場:通往自由的經濟學》。在一年的五十本書計劃中,開宗明義,我和大家聊聊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和他的代表作《國富論》。
  •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與《國富論》的三大重要理論
    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了三年時間潤飾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 《國富論》一本可能讓你收穫良多的經濟學「聖經」
    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國富論》《國富論》顧名思義,是考慮如何富國的一本書;所站的角度更加是從集體和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細分之後再到每個人的勞務分工;由上而下地建立了一種市場運作的機制,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市場經濟。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
  • 國富論:人性的九條理論貢獻,影響了作家和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聖經
    《國富論》的全稱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我們知道,這是經濟學領域最偉大的一部著作,它開創了經濟學,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也因此被稱為「經濟學之父」,或叫經濟學的牛頓。這本書被譽為了是經濟學的「聖經」,亞當·斯密本人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經濟學之父。
  •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 斯密和他的《國富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亞當 斯密因其著作《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鼻祖或「經濟學之父」。亞當 斯密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 1773年基本完成,後用3年時間潤飾修改,1776年3月出版後引起廣泛的影響,被世人尊稱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為什麼大家會稱亞當 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呢?
  • 《國富論》第六期: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大家好,這裡是每周讀享一本書,我是本周的分享者實頭,今天是《國富論》分享的第六期。 上期我主要給大家介紹了一下《國富論》第四篇九個章節的全部內容。今天我將按照閱讀分享周計劃表的內容帶領大家重點解讀一下本書的最後一篇第五篇。
  • 法治文苑 ▏詩歌品讀:向北方,北方的冬天是冬天;諺語三則
    法治文苑 ▏詩歌品讀:向北方,北方的冬天是冬天;諺語三則 2020-09-25 21: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國富論」到「庶民的勝利」 | 「五四」的另一面
    從「國富論」到「庶民的勝利」——讀楊念群《五四的另一面》文 | 董薇 是一古一今的,是一前一後的;一是未進的,一是既進的……東方化之與西方化,實在不能相提並論。——朱謙之《文化哲學》「國家」在傳統儒家政治概念中從來不是獨立的。
  • 《國富論》最核心的思想是什麼?揭露經濟的本質和致富的秘密
    《國富論》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劃時代的傑作,它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該書以國民財富為研究對象,認為政治經濟的目的是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該書指出「政治經濟學提出了兩個目標:一是為人們提供足夠的收入或生計;二是為國家或社會提供足夠的收入,以便公共事務得以開展。總之,它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