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的全稱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我們知道,這是經濟學領域最偉大的一部著作,它開創了經濟學,奠定了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亞當·斯密也因此被稱為「經濟學之父」,或叫經濟學的牛頓。這本書被譽為了是經濟學的「聖經」,亞當·斯密本人也因此被人們稱為經濟學之父。《國富論》標誌著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是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今天,第一管理學派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是18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和理論奠基人。他將以往的經濟知識系統化,為未來經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本書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劃時代的傑作。它把資產階級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該書以國民財富為研究對象,認為政治經濟學的目的是促進國民財富的增長。該書指出:「政治經濟學有兩個目標:第一,為人民提供足夠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為國家或社會提供足夠的收入,使公共事務得以進行。簡而言之,它的目的是豐富國家和人民。」
一、人皆自私
人性理論是史密斯理解社會問題的出發點。亞當·斯密認為,人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在倫理道德領域具有同情心;另一方面,人們在經濟活動領域有私利。
亞當·斯密從他的人性理論出發,認為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受利己主義的支配,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自然會給整個社會帶來普遍的利益。這一思想成為斯密經濟自由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礎。
追求個人利益是每個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動機和目的。追求個人利益最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自然會實現社會的共同利益。書中有一段以經典的方式闡釋了這一觀點。「我們每天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屠夫、釀酒師或麵包師的青睞,而是他們自私的意圖。讓我們不要求助於他們的愛。他的心,只要轉向自己的自愛。我們不應該對他們說我們需要他們,而應該說他們是有益的。」
二、看不見的手
國家對私人經濟活動的幹預只會阻礙經濟發展和國家財富的增長。只有實現經濟自由,才能充分體現「經濟人」的自利性,滿足「自然秩序」的要求。
市場中的自由競爭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以自發地調節生產的進程,而國家對私人經濟生活的幹預往往會起到阻礙作用。從本質上說,這一思想反映了18世紀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要求,即消除封建制度的一切殘餘和重商主義政策的束縛,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全面自由發展開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