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說過,人的本性都是利己的,追求個人利益是人民從事經濟活動的唯一動力。人們往往是先做利己的事情,然後通過利己,推動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最終實現社會的共同進步。
他寫了一本書,叫做《國富論》
《國富論》顧名思義,是考慮如何富國的一本書;所站的角度更加是從集體和國家的角度考慮問題;細分之後再到每個人的勞務分工;由上而下地建立了一種市場運作的機制,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自由市場經濟。堪稱西方經濟學界的「聖經」。
大家可能會說,這樣的書適合經濟學家看,適合搞學術研究的人看。
但我個人覺得,每個人如果想在社會上發展得更好,都需要去看看這本身,探尋一下經濟運行的這種本質思維。
這本書給我我很大的啟發。
不管是生活或者是工作上,都能用得上;通過這本書,我們了解到,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想法很多,有很多的事情想要做,時不時還會憂國憂民;但實際上,對於個人來說,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當下負責的這部分工作,其實已經是為國家和社會做了應有的貢獻。
比如,作為一名醫生,應做好醫療救治預防控制疾病的工作;平時救死扶傷,在這次疫情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作為環衛工人,在她看來,可能只是每天掃掃地,把自己負責的區域清理乾淨;但對於整個城市來說,她就是我們環境衛生的保護天使。
他們為了生存獲取自己的薪酬或者名望;盡最大的努力工作,最終推動的社會的進步;這就是《國富論》最好的實踐。
對於管理者,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想要組織或者公司強盛;我們就需要通過各種激勵手段發揮每個人的最大價值,從而推動整體的進步。
如公司老闆,需要合適放權或股份激勵才可能調動員工最大的積極性;比如海底撈的全員持股;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及很多大公司的高管持有股票或者期權;又或者是華為的全員持股計劃等;無不是運用了《國富論》裡面的理論來促使管理及生產效益最大化。
說得具體一些;如果我們個人想要有好的發展,好的前途,就不能好高騖遠,朝三暮四;而應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當下的事情。積少成多,同時善於藉助他人或者平臺的力量;最終邁向成功。這也不失為對《國富論》的一種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