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年,亞當·斯密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Adam Smith,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在亞當·斯密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亞當·斯密一生與母親相依為命,終身未娶。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
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並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穫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
1751年後,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過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個時期,亞當·斯密於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後於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家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
1773年,《國富論》已基本完成,但亞當·斯密多花了三年時間潤飾此書,1776年3月此書出版後引起大眾廣泛的討論,影響所及除了英國本地,連歐洲大陸和美洲也為之瘋狂,因此世人尊稱亞當斯密為「現代經濟學之父」和「自由企業的守護神」。
1778~1790年間,亞當·斯密與母親和阿姨在愛丁堡定居,1787年被選為格拉斯哥大學榮譽校長,也被任命為蘇格蘭的海關和鹽稅專員。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學校長任命儀式,因亞當·斯密之母於1784年5月去世所以遲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擔任校長職位至1789年。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手稿全數銷毀,於1790年7月17日與世長辭,享年67歲。
一個企業組織,一個經濟體開始運轉,基本要素就是勞動、土地和資本。所有商品的生產都跟人的勞動有關;土地在經濟行為中是一個固定價值,土地價值的高低和這個土地上面承載的經濟有重大關係,而它們之間又形成一種交互性的關係;對於資本,在亞當斯密之前,主流社會對資本和運用資本的人都是非常藐視的。而亞當斯密認為資本只是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一個工廠能夠正常運轉、提高效率的一個要素而已。
第二個理論:看不見的手,實際上就是「市場的力量」。
糧食的漲跌,車票的價格,商品的流通,背後都是由「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在西方社會,他們認為「人之初,性本惡」 ,西方認為從伊甸園偷吃蘋果以後就是原罪,人出生後,就要不斷地贖罪,不斷地懺悔。「看不見的手」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自私的人,而一個個自私的人通過種種的經濟行為產生了利他結果,而這種利他結果匯聚為一種公共行為的話,整個社會就發生了變化。
第三個理論:分工。
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是一個企業組織能夠極大地提高效率、增加產能的最根本原因。在300年前,當工業革命開始時,專業化分工理論的提出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在1908年,美國人亨利·福特發明了第一個汽車流水生產線來生產汽車,到1940年代以後,日本豐田,豐田喜一郎又把分工理論進一步迭代,叫精益化生產。正是由於精細化分工和效率的提升,我們的產能效率才能出現巨大的進步。
以上就是斯密所創建的三個理論,也是《國富論》中的主要內容。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1、科學是對狂熱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劑。
2、意識到被人所愛,自有一種滿足感,對一個心思纖細與感覺敏銳的人來說,這種滿足感帶給他的幸福,比他或許會期待的那一切可能從被人所愛當中得到的實質利益更為重要。
3、貪婪和野心兩種目標的不同,僅僅在於它們是否偉大,一個吝嗇鬼對於半便士的追求同一個具有野心的人徵服一個王國的意圖一樣狂熱。
4、一個人自我讚許的程度,完全取決於該行為需要自我克制的程度。
5、我們贊同別人的情感,並不意味著我們和對方的情感一定要完全相同。
6、失去一條腿通常會被認為是比失去一個愛人更為實在的災難。但是,以失去一條腿為結局的悲劇卻是可笑的。失去一個愛人,不管它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卻成為許多優秀的悲劇的題材。
7、當事人努力把自已的情緒降低到旁觀者所能贊同的程度,產生了崇高、莊重、令人尊敬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