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最怕幹的農活:翻紅薯秧;擺紅薯幹,都是與紅薯有關的。
怕翻紅薯秧是因為熱。三伏天,三十多度的高溫,紅薯地裡套種的玉米已經長出穗,比大人還高。小孩子鑽進去,揭紅薯秧爬在地上的長藤,一根根地捋到身後的田埂上,長的有一丈多長,人噔噔噔地向後跑一丈多遠,再回來揭第二根。藤的每一個葉柄根處,都長有鬚根,牢牢地抓住土地不鬆動,要把鬚根扯斷,或者連根一起拔出來。生長早的鬚根已經結了指頭粗的小紅薯呢。所以,熱得狠,也費勁兒得狠。摘下小紅薯,從中腰把它掰斷,皮內的瓤上有一圈一圈的淡淡的紅印兒,我們認為這裡面藏了更多的糖分,吃著更甜,更脆。汗流浹背,口乾舌燥的時候,咬一口,就能吃掉一個,止渴又止餓,還能直直腰,看看風景,發發呆,歇一會兒,算是「偷閒一會是乘涼」吧。但被帶隊的小領導看見是要挨批的。「又拉滑!」而甜甜的小紅薯吃上三個,自己都不想吃了:澀、幹、木、強,更渴了。別說跟水果一樣好吃。那時候沒有怎麼吃過水果,現在吃過許多種水果,全比生紅薯好吃,紅薯的水分,糖分太少,根本不能比啊。吃小紅薯,還不如扯一根小玉米杆,剝去硬皮,嚼嚼玉米杆的內瓤,這小甘蔗,更甜,水更多,也更爽口。但風險也更大,因為是毀掉一株玉米啊。被看見了,不是挨批,是挨罵啊。
翻紅薯秧是輕活,交給放暑假的學生做。不論大小,一人一壟,先到頭的可以歇一會兒。我這樣的小屁孩,只能跟在屁溝後,手腳不停地追啊追的,累得氣喘籲籲的,還被大一點的學生嘲諷,打擊。到收工前,才派幾個大孩子一起過來,一人分一小段,三下五去二就全部翻完。再有一陣笨蛋、差勁、木囊、小孩子沒有腰裝疼地哄叫一番,各人才抱起自己扯斷的紅薯秧,說說笑笑地滿載而歸。
翻紅薯秧讓人憋氣,擺紅薯幹則是讓人憋屈。
一定是故意的。每一次生產隊裡分紅薯都是到老晌午。前一天割紅薯秧,這一天從早上開始刨紅薯。男勞力用釘耙,瞄著地壟上的紅薯窩,使勁刨下去,就刨出一窩紅薯。女勞力在後面拾起紅薯,兩手握住,左手轉一圈,右手轉一圈,將紅薯上的泥土擰掉,再扔成堆。快晌午了,開始往一家一戶分。又是女的往竹筐裡拾,男的抬過去過稱。人多的,一家能分2000多斤,一個人也能200多斤。分到中午,各家各戶都分到了,刨出的紅薯也分完了,各家各戶也認清自己家的紅薯堆了,才喊一聲「收工!」各家的人,都開始往自己家的竹筐裡裝。條件好的人家,有架子車,將紅薯拉到空白地裡堆起來;條件不好的用鉤擔挑;連棒勞動力也沒有的,就給有架子車的人家幫忙,好等人家運完後,使用人家的車子運。
紅薯地裡的紅薯全部運走之後,已經是午後了。卻不能回家吃飯,要趁中午時間將所有的紅薯都礤成片,並擺放到地上,以便曬成紅薯幹。這紅薯幹可是一年的主糧啊。抓緊礤片、曬乾,保存起來,是秋天最關鍵的大事。這日子是看好、選好的大晴天,人人都知道,都不敢耽誤的。
礤紅薯是大人幹的活,小孩子幹不來。紅薯片要礤均勻,前後一般厚,得調整好礤刀。這是個技術活啊。長木板上挖一個長方形的孔,用鐵絲固定一個和方孔一樣大的礤刀,右手壓著紅薯,用手掌後面隆起的月丘部位使勁兒,向前推動紅薯,滑過刀片時,被削下一片,掉落到礤刀下竹筐裡。裝礤刀的木板放在椅子上,手腳麻利的人,坐在椅子上,「嚓嚓嚓」地像摘樹葉一樣,礤出一片片白白的紅薯片,不一會兒,就是一滿竹筐。再提到空地處,用左腿猛地向上頂起竹筐,使紅薯片灑出來,右手順勢把灑出來的紅薯片打散,使其儘量散開。小孩子的工作就是把沒有散開的紅薯片擺弄開,力爭不讓一片紅薯被壓著。對,是一片都也不能壓住。那怕是半片相壓了,三天後,也不能曬乾,這片紅薯幹就得另外放,得重曬。不然這半片溼紅薯幹會發黴,變黑。這是病菌,傳染性極強。一大包白白的幹紅薯幹,會被一片溼壞的紅薯幹傳染的全部長黑點。這樣的黴變紅薯幹吃著是苦的,磨成面做成的飯,吃著也是苦的。
大人擺紅薯幹,只是用腳踢幾下,根本不當是農活,我還見過一個老頭用一根小竹棍撥弄,也是很輕鬆的樣子。只有小孩子們艱難極了,先是彎的腰疼;後是蹲的腿疼,還餓著肚子。但這些都不是最難受的。最難受的是指尖疼。我們老家屬於東鄉,介於沙土地與黑土地之間,被稱為老土。這老土曬乾之後,全是大大小小、稜角分明,奇形怪狀的土疙瘩,擺紅薯幹的小手,去拿和去放紅薯幹的時候,都是指尖先觸地,指尖的皮肉,被土坷垃的尖啊、楞啊、角啊,又割又刺又刮的,一次,兩次,百次,千次,萬次。。。。。嫩皮早就被刮拉掉了,指尖紅鮮紅鮮的,似乎要流血,卻又不流,放進嘴裡,用舌頭暖一暖,繼續把指尖搗向地面的土坷垃,「咦---」那個疼啊,鑽心!食指、中指、無名指,一個比一個疼,右手幹不下去了,換左手,不一會兒,左手又是一樣的疼。學大人用腳踢,學老頭用小棍兒撥弄,都不行,全達不到父親要求的不能有重疊的標準。只能繼續用手。心裡盼著早點結束,但抬頭看看前面的還有一大片沒有擺好,而父親腳下還有一大堆的紅薯等著礤。那心情,沮喪極了,難受極了。卻又不能哭,不能叫,不能跑。不止我在幹活,全隊一百多人都在地裡幹。雖然,和我同齡的小孩們都在村裡玩,但我不能,因為我們家窮,勞力不足,我必須幫大人幹活。
我那時候想的不是怎樣才能不幹活,想的是能幹礤紅薯幹這個活。礤紅薯幹的,坐著,腰不彎、腿不屈、手不疼,還能說說話兒,多舒服的活兒啊。但我就是做不了。我實驗過多次,每一次都是一個紅薯沒有礤完,小拇指肚就被削下一片皮,鮮血淋漓的。怎麼提醒自己抬起小拇指都不頂用。用布包住,能連布一起削掉。當時,東院的大叔能用雙手礤紅薯幹,很讓人羨慕。他不是用兩個礤板,也是一個。他右手礤,不耽誤左手從地上拿起紅薯,右手的紅薯礤完後,左手裡的紅薯不需要交給右手,而是直接放到礤板上,用左手礤。同時,右手又從地上拿起一個紅薯,等著。兩隻手礤的一樣快,沒有間隙,換手換的自然、流暢、迅疾,其他人也能做到,就是感覺不順手,反而是礤的更慢了。我也想學這本事,可是,我的小拇指就是不同意!
對於我們那個時代來說,紅薯全身都是食材,全身都能吃。紅薯葉,秧苗尖,現在也是酒店裡的一種正規菜餚,涼拌、爆炒、水煮,花樣翻新,吃的就是鮮味和野味,確實比當年鹽水煮的好吃多了。其實,紅薯葉和紅薯秧尖,還可以做乾菜。霜打過的葉和尖,曬乾,就行了。吃的時候,用溫水泡軟,下麵條鍋、清炒、或者醃成鹹菜,嚼的時候,吱吱吱的響,在缺菜的早春,也是不錯的菜品。現在已經沒有人這樣吃了。
閒暇時間,在新野縣城裡閒轉,於公園裡,學校門口,繁華的十字路口,總能嗅到烤紅薯的甜香味兒,撒眼四望,就能在某一個角落處發現有烤箱置放在人力三輪車上,旁邊也立著一個花白頭髮的老頭兒。這就是賣烤紅薯的活動攤位。烤紅薯嗅著香甜,吃著也香甜,還營養豐富,真的做到廣告是實物的真實再現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農村出生的人,被稱為紅薯娃,母親沒啥奶水,市場沒啥奶粉,兜裡也沒啥錢,大都靠鍋灶裡的餘火燒熟的紅薯增加養分。他們對烤紅薯有極深感情,我也屬於其中之一吧。
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手腳並用,攀著門縫,蹬著門框,爬到門半腰,打開門框頂部的鐵環,鑽進灶道,伸手到灶內的熱灰裡,摸燒紅薯吃。這是唯一的零食。拿一個燒紅薯跑出去玩,是下午放學後最得意的事。但這只在秋天會有,冬天就沒有了。如果有紅薯面蒸出的窩窩頭,啃上半個,也是不錯的享受,但是,也沒有。
紅薯面家裡有,紅薯家裡也有。但是不能這樣吃。家裡的紅薯窖裡的紅薯能吃到第二年的麥收前。只能做飯時,砍成小塊下鍋煮著吃。這是勞動力下地幹農活撐脹肚皮、保持體力、延長消化時間的重要食物,不吃稠,不吃幹,只喝紅薯麵湯的勞動力,是應付不了半天的繁重勞動的。母親精打細算,嚴格控制,可以保證一家人三百六十五天裡,頓頓有飯吃,不借糧,不欠糧,還略有剩餘。每年的伏天,我們家還能曬前一年的紅薯幹呢!雖然有些底層的紅薯幹生了蟲,窟窟眼眼的,大部分還有黑莓點點兒,卻仍舊珍貴至極。因為夏天天長,人又收又種的,幹的都是重體力活,沒有紅薯填飽肚子,母親要用這些紅薯幹磨的面蒸黑窩窩頭吃。夏天裡有窩窩頭吃,也只有夏天裡有窩窩頭吃。母親這樣安排一家人全年的吃食,不被外人理解,也令我極為生氣,哭過,鬧過,摔過東西,沒有用。沒有窩窩頭,沒有燒紅薯的冬春兩季,半響裡餓了,要麼啃一個生紅薯,要麼幹餓著。
紅薯還有一個好吃的做法,就是切成絲,焯過開水燙成半熟,撈出來放進冷水裡冰一冰,再撈出,裝進盆子裡,兌上鹽,滴幾滴芝麻香油,再撒幾點青蔥花,拌成清爽的涼菜。這是我們秋冬兩季,一早一晚常吃的菜。比生蘿蔔絲好吃多了。只是做起來更費事些。要做好紅薯絲菜,關鍵處有兩個。一個是刀功要高明,切出的紅薯絲又細又長,還不斷。在農村,都是田裡的當勞動力的婦女,大多是大手大腳的,學不會這個手藝。即便是有,也是在勞動之餘,心身俱疲的情況下做飯,難以靜心細細地切。第二個是焯水的時候,要把握住火候,起早了,生,吃著還保留著甜味兒,澀而不脆,沒有菜的滋味兒,反而和甜甜的紅薯飯重味了,菜也就不成菜了。也不能起水晚。晚了,細絲完全熟透,又碎又爛,筷子一攪拌,成糊糊了。這菜就成又一盆紅薯糊糊兒。這時間真不好把握,也就幾十秒的時間,一句話,一回頭,撓一下痒痒兒,就晚了,壞了,沒法吃了。所以周圍的鄰居家很少做這個菜,沒有菜吃的時候,他們只能吃白飯。
紅薯還可以做粉條。粉條做菜,熬湯,都極好吃。但程序繁雜,不是一家一戶能做的。母親能做的是粉團。這個過程也很複雜。先得把紅薯切碎,得很多,幾十斤紅薯才能造出一兩碗澱粉。切碎的紅薯渣渣泡進冷水裡,攪一攪,清水變混後,撈出紅薯渣,剩下的渾水安安靜靜的放一天,一滿盆渾水沉澱出的澱粉,才能蓋著盆底。這澱粉不用曬乾,空出後,再加一些清水,攪拌成澱粉水,倒進滾開的鍋裡,邊倒邊攪拌,防止糊鍋。和做飯一樣,等全部煮熟了,成稠麵糊糊兒,筷子扎進去不會倒了,盛到盆子裡,放涼,就成粉團了。吃的時候,切一塊拿出來,端在左手上,右手拿菜刀,先切片,再切成條,最後切成指頭肚大的小塊,兌鹽、油、蒜末、醋,哇好吃極了。還可以炒著熱吃,就更香了。上高中的時候,學校也賣炒涼粉,四個人買兩份,有一碗吧,盛在小盆內,四雙筷子一陣猛夾,剩下盆底,塊數更多了,卻怎麼也夾不住,已經碎成糊糊了。這粉團不勁道啊。
【註:圖片源於網絡。】
新野中國人壽杯有獎徵文
1、題材和要求:
徵文作品僅限散文,字數3500字左右,投稿作品必須為未在其他微信平臺發表過的原創作品。投稿者需在標題中註明:新野中國人壽杯+作者,並在文末加上聯繫地址、微信號、聯繫電話,作者200字以內簡介,和靚照一張。
2、徵文時間:即日起至8月30日。
初選;9月1日到9月10日。
終選:9月10日到9月20日。
頒獎日期:9月下旬
3、獎項設置
一等獎3名,每名獎勵價值500元禮品一份。
二等獎5名,每名獎勵價值300元禮品一份。
三等獎10名,每名獎勵價值100元禮品一份。
優秀獎若干,按照參評稿件總數的10%確定,每名獎勵價值50元禮品一份。組織獎若干。
凡參與徵文活動者,均有精美紀念品一份。獲獎作者均發獎勵證書,參賽獲獎作品在漢風文學平臺刊登,優秀作品將推薦到《躬耕》、《南都晨報》、《南陽文化》和《文化南陽》等紙質刊物發表。
4、評獎依據及辦法
根據文章的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參考閱讀量、打賞量(打賞均納入大賽基金)、點好看量、評論數(每個ID算一次)等相關因素,由大眾評委初選、編輯評委終選確定獲獎人員。
5、投稿郵箱:hsgy123985@163.com。
6、具體徵文詳見
「新野中國人壽杯」漢風文學平臺慶祝建國70周年有獎徵文(散文)啟事
(註:為體現公正、公平、公開原則,編輯部成員和評獎委員會成員稿件不參與評選。最終解釋權在漢風文學編輯部。
作者簡介:馬富海,新野一教師愛好旅遊,釣魚,看書,作文,吟詩,獨坐,睡懶覺。床上日月長,夢裡天地廣。視睡好覺是重要的事,別的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