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之快已經超出了許多人的想像,於是很多人為了忙於奔波,忙於生存,漸漸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將仁義道德通通忘記,而將所謂的社會潛規則日日專研。
一個人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成功的人身上定具有許多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感恩。感恩,不只是感恩大恩大德,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良的人性美。真正懂得感恩的人,都視這兩句話為基本,風生水起也必須由心做起:
父母恩情似海,人生莫忘報親恩
《心地觀經》中講:「世間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應當孝敬恆在心,知恩報恩是聖道。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懂得感恩父母。古德有云:「堂上有佛二尊,惱恨世人不識,不用金彩裝成,非是檀雕刻,即今現在雙親,就是釋迦彌勒,若能誠敬得他,何用別求功德。」
春秋初期,鄭國的莊公雖然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但是在世的目前卻常常嫌棄他出生的時候不吉利,沒有小兒子帥,不會哄自己開心,所以一直耿耿於懷,還時常找莊公索要錢啊、地啊的給小兒子。
鄭國群臣非常擔心太后如此這般會引發鄭國內亂,多次勸諫不可如此這般讓太后偏心,但莊公念及母子之恩,一再容忍。太后見大兒子不說話,於是變本加厲,居然鼓動自己的小兒子段叔造反。
鄭莊公何許人也,乃是春秋五霸之前的春秋小霸王,豈會被自己弟弟推翻,他果斷地平定了叛亂之後,派人將自己的生母送去別地居住,並命人送去了書信,上面寫道:「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鄭太后見信後想起昨日之種種,悔之晚矣!莊公隨後還頒布特命,誰敢給太后求情一律嚴懲。自古人們信奉的禮儀之中,尤以孝道為先,百姓亦是如此,更何況一國之諸侯。
有位叫潁考叔的不願見到莊公這般被天下人說三道四,於是請見他後給了說了個名叫「黑貓子」鳥從小被母親悉心照顧,長大卻反而把母親啄死的故事,還聲稱應該帶來給莊公品嘗一下。
莊公聽到這裡非常愧疚,命人賜給潁考叔只蒸羊腿吃,只見潁考叔謝恩過後,將羊腿收在衣服立帶回去給母親吃。莊公聽到這裡連連誇讚「你真是個孝子啊!」
潁考叔見時機到了,便引得莊公說出他曾許下「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的誓言。潁考叔於是給莊公出了「掘地見母」的主意。
當莊公親自去迎母親回國時,母子二人見面便抱頭大哭,莊公更是連連道歉,親自扶著母親上馬車回國。都城立德老百姓見到莊公母子高高興興的會來,皆是稱讚莊公的孝道。
天下無不是之父母,雖然有的父母確實會有偏心的現象存在,但自古孝是百善之首,如果連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供養,那拜佛供神都是無益。人們總是到處祈求福報,卻不知一個人最大的福報,就在自己的身邊。
感恩,可以改變命運
《正法念處經》:「若人少恩常念不忘,知恩、報恩,得大功德。「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恩,就有多少福;一個人心中有多少怨,就有多少苦。一念之慈,萬物皆善;一心之慈,萬物慶。
晉國有位將軍名叫魏隼,他有一名愛妾名叫祖姬,他每次出徵前都囑咐兒子魏顆說:「我要死在沙場,你一定選個好的人家,把祖姬嫁過去,我死也就瞑目了。「
等到魏隼病危的時候,又叮囑顆說:「這女子是我所鍾愛的,一定用她來陪葬,使我在九泉之下也有伴兒。」說完死去。
魏顆治葬時,並沒有終前的囑咐,他的弟弟便問他為何違背父命,魏顆說:「祖姬平時對父親和問不錯,而父親平時吩咐把此女嫁出去,臨死時說的是胡話。孝子聽從清醒時的命令,不聽糊塗時的話。葬事結束後便把祖姬嫁了。
等到若干年後秦晉大戰,魏顆和弟弟幾次三番對抗秦將杜回時都束手無策。當兩軍再次大戰時,勇猛非常的杜回退讓一步一跌立不住腳,魏顆抬高看見一位老人像莊稼人一般,將青草結成環來絆住杜回的腳。
魏顆於是將杜回抓回軍中,問及戰場之事時,杜回也說這乃是天絕我,而非自己力不能及。當晚魏顆睡覺時夢見了戰場上那位老人。
老人告訴他,自己乃是祖姬的父親,這次特地在九泉之下來感激他的大恩,並勸其自勉,以後子孫貴為王侯,世代榮華。
魏顆將這事述說給弟弟魏錡:「我當時曲解父親的意思,沒殺祖姬,想不到她父親在地下這樣感恩。」這兩魏姓兄弟便是而後多年戰國七雄中魏國的先祖。
心懷感恩,是度人也是度己。心懷感恩做善事,必能改命,修福避禍。利益眾生終利己,感恩眾生終利己,感恩的力量與天地人息息相通,通則達,達則大成!
一個不懂得感恩的人,即使家財萬貫,他仍是個貧窮的人;懂得感恩並知恩報恩,才是天下最富有和最快樂的人。今生,願所有人都能懂得感恩。
人活於世,每個人都想越來越出息,每個人都不願平庸的去過一輩子,但是很多人只是想,而日復一日的照舊生活。
可還有一群人他們不僅在想,更懂得廣結善緣,種善果,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沒有任何成功是偶然,自己付出了什麼,最後才會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