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談一個故事《夸父逐日》,來談一談這背後真正的殘酷歷史。
現今廣為流傳的,我們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話,源於列子的寓言。但我認為這可能不是真正的歷史。
眾所周知,《列子·湯問》是一本戰國時期的寓言書,像什麼愚公移山、扁鵲換心、孔子見兩小兒辯日……都出自其中。
列子這個人啊,特別喜歡將一些看到的東西拿來改編一下,表達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傳播一下思想,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所以,他記載的故事具有很強的主觀意識,不能全部都信。
我們來看看山海經與列子的對比。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裡焉。』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放在一起一看就不難發現山海經的文字很冷漠,只是淡淡地陳述了夸父的事,沒有對於夸父心態的描寫,沒有過分細節的東西。有的只是冷靜的文字,且沒有任何主觀思想的陳述。這種陳述很像是實驗記錄,非常的冷漠,沒有溫度,但也最可信。
還有人說,《山海經·大荒北經》明明就寫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對於這一篇,我認為它是編寫瞎湊的。請各位仔細看一下最後幾句就不難發現夸父怎麼死了兩次。這一看就有問題。
好傢夥,這是瞎湊數到了何等的程度,它裡面既有列子對海外北經的主觀意識,又有大荒東經裡的說法。究極縫合怪啊。
對此,我認為是劉歆整理出現的問題。當然,有可能是山海經早期的作者有好幾個,接力式完成這部著作。
也有可能是大荒北經成於列子時代後,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言論。
總而言之,這一篇的可信度非常低。
還有人會說,有沒有可能列子先寫,當時山海經還沒成書,後人看到列子這個故事,加進了山海經呢?
在我看來,沒可能。
因為海外北經,那理智不加載絲毫主觀的,對同一件事的描述擺在那。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聯想複雜的主觀故事。不可能看了複雜的主觀故事,寫下來了,然後又在另一經寫下理智冷靜的說辭。
我始終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經裡,夸父追日的故事裡沒有現在流傳故事中的種種情感與細節。是後人對這一故事加以藝術加工,造出來的一個神話故事。不過也無可厚非,我之前就講過了,我們是一個善於造神的民族,傳統藝能了。
下面就是我認為的真正的事實了。
山海經的真實記載,只有非常簡單的描述:『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翻譯一下,那就是:夸父追著太陽走,太陽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向北去喝大湖的水。還沒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來,化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經的記載其實都是如實記錄,極少想像發揮。
首先神話說他追到了太陽的地方,然而那不現實。
原文只寫了『入日』,這可不是進入太陽的意思,他要進入太陽了,上哪喝黃河、渭水去?難不成黃河在太陽裡?
『入日』指的是時間。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陽來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經從沒寫夸父口渴是因為太陽,也沒有寫太陽有多曬,更沒有寫夸父把水河幹。
列子便從中聯想出:哇,夸父進入太陽了,然後好渴,想喝水……
與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邊走,入日則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說:為什麼要說『與日逐走』呢?不直接寫往西走呢?
很簡單,與日逐走,晚上沒有太陽,怎麼逐日?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著太陽走,晚上休息罷了。
這就是很正常的作息習慣。
而山海經這麼記載,我個人認為,夸父,或者夸父族,在進行一場遷徙。夸父白天趕路,晚上休息。那晚上的時候自然口渴。
古代遠行,必不能遠離水源,皆是逐水草而定,如果在遠離水源的地方休息,必然會下場悽慘。
氏族遷徙,更是如此,一定是尋找有水源的地方。畢竟這是連動物遷徙都知道的事!
但是最終,夸父還是犯了這樣的大忌。之後便死在了去尋找大湖的路上,他們隨身帶著的桃木杖卻活了下來,並演化為一片桃林。
簡而言之,就是夸父或夸父族,白天往西走,晚上休息補充水源,白天繼續走,一路喝了黃河水和渭水,之後要想往北去找大湖,結果半路渴死,遺留的拐杖後來長成了桃林。
就是如此簡單的一件事。海外北經的描述,十分的理智,它只是在描述簡單的事實。
但是這件事的背後,卻有諸多謎團。為什麼要進行這場大遷徙呢?
沿著黃河走到了渭水,脫離渭水又向北。
也就是從大約可能是河·南的地方,走到了陝西,然後向北進入了甘肅?
為什麼『飲於河、渭,河、渭不足』?
絕不是後人想像的巨人把黃河、渭水都喝乾了,還覺得口渴的意思。
要是這麼解釋,五個字就可以表達:『飲幹河、渭,渴』。
所以事實絕非如此,河渭不足的意思,應該是黃河、渭水,都不能作為他們夸父氏代代生存的水源。
這樣理解就可以推斷出他們是被迫的,不是夸父想逐日,而是他被迫逐日,有人在逐夸父。
值得慶幸的是,證據就在山海經中。
《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
而海外北經和大荒東經,都相當理智。
總之遵循一個邏輯,不帶有主觀評判的,信度高於帶有主觀評判的。
所以『大荒東北隅中,有山曰兇犁土丘。應龍出南極,殺蚩尤與夸父。』這句話是可信的。
基於這句話,以及前面所解讀的。
就知道追逐夸父的是應龍了,他殺了夸父,或者害死了夸父。
這樣就可以理解夸父為什麼會北上去找大湖了。夸父一路沿著黃河跑,跑到了陝西,應龍要趕盡殺絕,最後沒辦法,夸父往北去找大湖,想傍湖而居,遠離中原。
可惜的是,他被追殺,跑的太急,水沒喝夠,也就是補給沒帶夠。以至於在往北遷徙的過程中,路又不熟,找不到水源,渴死了。
應龍殺蚩尤,殺夸父。說明兩邊是對立面,蚩尤、夸父是一邊的。而應龍,毫無疑問,是黃帝戰勝蚩尤最大的助力。
炎黃集團戰勝了九黎集團,蚩尤的盟友自然都要趕盡殺絕。
至少黃河流域,再無夸父氏安生立民之地。
於是應龍一路把夸父氏趕出了黃河流域,在其北上時被消滅。
結束,到此為止。
夸父的事,就這麼多。
可見夸父追日的事情很可能就是一場政治鬥爭的結果。
可別把古人想的太簡單了。
微信公眾號【z雙c】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