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神話流傳至今。我們從小都學過很多傳統神話故事,比如說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
不過熟歸熟,但要說完全弄懂了這些上古神話的內涵,我看也未必。比如說夸父逐日的故事,我從小就對這個故事所表達的含義,感到非常疑惑。我覺得夸父從動機到行為模式,都毫無意義。
那麼《夸父逐日》作為流傳好幾千年的神話,到底要表達什麼呢?堅持不懈的頑強精神?人家大禹治水幾十年如一日,不比你誇父更不懈更頑強?展現力量?人家后羿可以是一口氣打爆九顆太陽。
那麼就是為了表達夸父盲目自大、自不量力的挑戰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我覺得螳螂就完全可以說明這個道理,何必麻煩人家夸父大神。總之,單看夸父逐日的故事,確實有點意義不明。
其實,夸父逐日的故事,要和另一則上古神話故事一起看,才能完整地理解它所表達的含義。另一則故事我們也很熟悉,就是《愚公移山》。夸父和愚公,看似毫不相干, 但他們之間其實有相同的內核。
單看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有很多問題。我們知道,愚公移山主要表達了一種人定勝天、堅持不懈的精神,子子孫孫無窮匱,只要認定目標,堅持努力,總是會克服困難。不過愚公移山的結果卻頗為尋味。
愚公其實並沒有完成他「子子孫孫無窮匱」的計劃,但移山的目的卻達到了。山最後被天帝派兩位大力神,誇娥氏之子,直接就給背走了。這個結果似乎是不太符合「人定勝天」的思想境界。
那麼其實愚公和夸父有什麼區別呢?愚公並沒有真的移走山,夸父也沒有真的攬下太陽。愚公很努力,夸父也很努力呀。那麼其中的差別就只有一點,那就是愚公有天帝或者說神仙的幫助,而夸父沒有。
畢竟是神話故事,神話元素自不可忽略。愚公和夸父的差別也就在於此,愚公有天帝相助,天帝代表什麼?天帝即天的化身,代表天本身,即事物運轉的規律,也就是道。愚公和夸父的差異就在於是否遵循了道的規律。
在《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後,緊接著就是《夸父逐日》。開篇第一句就是「夸父不量力」,這句話屬於把結論放在了開頭,這個結論其實就是承接愚公的故事來說的。是和愚公的「量力」進行了對比。
愚公對於自身的能力有著清醒的認知,目標明確,準備充分,計劃周詳,符合客觀規律,所以一定會成功。因此愚公「量力」,合乎於道。而夸父僅憑一腔熱血追日,沒有準備,沒有計劃,最終渴死,這就是不量力,不合乎道。
所以很明顯,愚公和夸父的故事,表達的是一種道家哲學。簡單的說,並不是你力量強大就一定會成功,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有方法有計劃的努力,即使力量弱小的凡人,也最終會創造奇蹟。
我是鹹魚道長,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