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縣保衛戰,川軍兩個師為何只有3000人守城?追記王銘章殉國始末

2020-12-14 東北行營

抗戰爆發後川軍誓師,被軍事委員會部署到兩個戰略方向,一為華東,二為山西,其中劃入山西第二戰區作戰序列的,是鄧錫侯第22集團軍(下轄第41軍和45軍)。川軍由於沒有正規輜重補給渠道,確實發生洗劫了二戰區的軍需倉庫的事件,閻錫山怒電老蔣,說什麼也不要第22集團軍了。

(川軍士兵形象)

老蔣沒有辦法,問詢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是否能接納川軍,後者腦袋也晃得跟撥浪鼓一樣,軍委會委員長火了:「把他們調回去,回到四川稱王稱霸好了」!恰好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在場,說要不問問五戰區吧?結果李宗仁熱烈歡迎:「要要要,諸葛亮扎草人做疑兵,他們總比草人強吧」?川軍第22集團軍就這樣從山西經河南到達山東。

當川軍兄弟們風塵僕僕走到五戰去轄境時,徐州會戰的大幕已經拉開,由於韓復榘不戰而逃,日軍第10師團已經直撲徐州門戶臺兒莊而來,李宗仁立即命令剛剛到達的第22集團軍代總司令、第41軍軍長孫震(孫元良他叔),火速北上鄒縣阻擊日軍。然而川軍沒有日軍那樣的機動速度,走到滕縣時聞報鄒縣已失,並且鬼子說話就到。

孫震隨即展開自己的兩個主力師:第122和第124師沿滕縣以北一線布置阻擊陣地 ,兩個師統由122師師長王銘章中將指揮,命令一定要據敵於滕縣外圍。不過川軍的戰術仍然比較落後,兩個師10000多人擺成了「一」字形防禦體系,既缺乏縱深,也沒有留足機動預備隊,這是抗戰初期中國軍隊最笨的打法。

而日軍第10師團的攻擊矛頭,是以步兵第33旅團為基幹組成的「瀨谷支隊」(以旅團長瀨谷啟名字命名),下轄步兵接近兩個聯隊、工兵第10聯隊、兩個裝甲車中隊、炮兵第10聯隊大部、野戰重炮兵第2聯隊大部、獨立炮兵四個臨時中隊,總兵力10000餘人,尤其是炮兵火力異常強大,已經超過一個常設師團的標準配備。

瀨谷啟少將用兵非常狡猾,針對川軍比較呆板的防禦方式,他僅以少量兵力牽制和佯攻川軍一線阻擊陣地,支隊主力隱蔽繞行,於1938年3月15日突然出現在滕縣北郊的龍陽店,企圖一舉攻克縣城然後南下臺兒莊。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戰法,立馬把坐鎮滕縣指揮的王銘章打了個措手不及,因為縣城原本是在戰線後方,根本沒有多少作戰部隊。

城內計有第122師、第124師、第127師的三個師部,以及第364旅旅部,充斥著機關和後勤人員,戰鬥部隊只有三個師警衛連和一個旅直特務連,還不夠鬼子塞牙縫的。驚聞日軍迫近滕縣,王銘章火速命令就近部隊第727團、第731團,抽調力量馳援縣城,然而由於時間倉促,川軍能夠在日軍進攻前調回城內的兵力非常有限。

(血戰臺兒莊劇照)

最終據守城垣的川軍部隊,有三個警衛連、一個特務連(364旅旅部屬)、十一個步兵連、一個迫擊炮連(四門川造迫擊炮)共2500餘人 ,再加上滕縣警察和保安隊,全部武裝人員約3000人。面對近萬名裝備精良和炮火強大的日軍,力量對比非常懸殊,尤其是在抗戰初期,日軍戰鬥力非常強悍,也註定了王銘章和部下們兇多吉少。

其它幾位在場的師、旅長建議棄城,在滕縣以南進行機動防禦,王銘章請示孫震卻遭到斷然拒絕,因為老蔣直接給川軍下達了命令:不得放棄滕縣,必須堅守待援,已令湯恩伯軍團兼程北上。於是王銘章疏散民眾,布置陣地,曉諭所有部隊就兩個字:「死守」。3月16日凌晨,日軍兵臨城下,悲壯的滕縣保衛戰就此打響。

其實騰縣戰鬥的過程並不複雜,以瀨谷支隊的兵力和火力,即便是湯恩伯中央軍的一個主力師,也絕撐不過三天,更何況是只有3000人裝備低劣的川軍?日軍的打法也是簡單粗暴,炮兵轟,步兵衝,其中炮火準備就長達一個多小時,城內一次落彈3000餘發,然後步兵在裝甲車掩護下開始進攻。

第一天,3月16日全天,日軍被打退25次衝鋒傷亡數百,而川軍戰死近半。第二天,從黎明激戰至下午三點,城垣已被日軍突破,3000川軍傷亡殆盡,而傳說中湯軍團的援兵並未到來,倖存的川軍士兵用手榴彈、用血肉之軀與日軍殊死巷戰,當王師長銘章身邊只剩下一個排時,最後的時刻來臨了。

事實與電影裡的不同,王銘章率殘部堅持到天黑以後,率領兩個師的參謀長、參謀、衛兵等一行14人決定突圍,由於城門均已被日軍控制,他們選擇在滕縣西北角的城牆結繩而下,但不幸被日軍發現,在機槍的猛烈掃下,除兩個衛兵逃生外其它12人當場犧牲,裡面就包括中將師長王銘章,至此壯烈殉國。

悲壯的滕縣保衛戰就此落幕,而川軍兄弟們用性命爭取來的48小時,為李宗仁排兵布陣、為臺兒莊戰役的最後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頓挫瀨谷支隊之銳氣並耗其炮彈上萬發,對後面臺兒莊的守城意義極大!

(王銘章將軍劇照)

相關焦點

  • 滕縣血戰,因湯恩伯保存實力,拒不援兵,導致守城川軍全軍覆沒
    1938年3月14日,日軍第10師團以賴谷支隊7000餘人,在20餘門大炮,數十輛戰車及30多架飛機掩護下,向滕縣發起攻擊。當時,孫震將22集團軍主力部署在滕縣以北,以阻擋日軍,令41軍122師中將師長王銘章為41軍前方總指揮,坐鎮滕縣縣城,指揮前線作戰。
  • 抗日戰爭史上最悲壯的戰役—滕縣保衛戰,川軍一共陣亡了三位將軍
    由於第二十二集團軍是川軍,屬於地方軍的編制,即每軍兩個師,每師兩個旅,每旅兩個團,下轄沒有特種兵,主要武器是四川造的七九步槍、大刀、手榴彈和為數很少的土造輕重機槍、迫擊炮,裝備十分陳舊。除此之外,這支部隊在來徐州之前,曾在晉東戰場上同日軍作戰了四十多天,損失慘重,傷亡過半,在到達滕縣防守時,全軍團實際上只有八個團,總兵力不過兩萬餘人。
  • 滕縣保衛戰王銘章將軍後人白光蓮女士證實王將軍「非自殺」
    川軍的傑出代表,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將軍,為了粉碎日軍迅速打通津埔線、隴海線,繼而沿隴海線向西部縱深侵略的野心,四十一軍將士在王銘章將軍指揮下死守滕縣城,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中國新的長城。滕縣保衛戰,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抗戰決心,打出了中國人的士氣和信心,使全國人民看到了抗戰勝利的曙光,因此說,滕縣保衛戰是抗戰史中的經典一例。
  • 【城事】滕縣保衛戰的前後——一場不朽的英雄之戰
    當滕縣外圍陣地大部被敵逐個擊破,滕縣縣城已暴露在敵軍正面之時,滕縣城關僅駐有第122師、第124師、第127師三個師的師部和第364旅旅部,每個師部和旅部只有一個警衛連、一個通信連和一個衛生隊;再有就是由滕縣縣長周同率領的警察和保安隊四五百人,此外沒有任何戰鬥部隊,城防處於十分危急的狀態。
  • 川軍抵達第五戰區,奉命守備滕縣,兵力有多少,又做了哪些準備!
    上一篇文章我們說到,川軍抵達第五戰區之後,李宗仁派他們到鄒縣阻擊日軍,但是走到滕縣之時,鄒縣就已經淪陷。於是第22集團軍代司令孫震,讓王銘章就地佔領佔領陣地,阻擊日本繼續前進。此時,滕縣之內只有三個師的兵力,就是上文我們說到的,122、124、127師,還有 一個364旅,每一個師部配備一個警衛連。王銘章立即向孫震報告,數來數去手中只有兩個師,詢問外圍戰線,是否還有兵力增援滕縣,加強城防。經過一番算計之下,也只剩下了第727團和第731團的兩個營。
  • 「川軍不死、中國不滅」,慘烈犧牲傷亡64萬餘的川軍到底有多鋼
    他們傳承著袍澤精神,只有戰死,沒有投降,支持著國家和川軍的尊嚴。每戰必打,視死如歸。頑強作戰的川軍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驕傲!七七事變以後,四川最高長官劉湘赴南京參加軍事會議,四川各界一萬多人為他送行,劉湘為民眾的抗日熱情深深感動,發表了《告川康軍民書》,動員全川民眾參加抗戰,隨後川軍十五個師即開赴前線。
  • 手榴彈和炮彈的對決,川軍在滕縣一戰,到底有多慘烈!
    王銘章立即召集,張宣武,王志遠,陳離等人開戰前會議,直接詢問:守城有沒有把握?張宣武也很直接的問道:守多久?王銘章也不確定,先說守兩三天,後來又改口一天多。日軍從早上8點,就開始炮擊滕縣,隨後的兩個小時從未間斷,到了中午10點,至少有3000枚炮彈落入了城內,場面可想而已。東關方面的土圍子,也遭到日軍步兵的攻擊。
  • 抗戰中陣亡的國軍八大上將,四個西北軍,三個川軍,一個滇軍!
    1937年,出任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劉湘)第二十一軍(軍長潘文華)第一四五師中將師長,所部萬餘人參與南京保衛戰,在泗安鎮擊敗日軍第十八師團,殲敵二百,俘八人,大獲全勝。 1937年11月,饒國華率部與日軍優勢兵力激戰於廣德城,因兵力相差懸殊,陷入日軍重圍,第二十三集團軍副司令唐式遵拒絕增援,饒國華彈盡糧絕,憤而開槍自殺,時年49歲。
  • 國民黨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八位二級上將,四個西北軍,三個川軍,一個...
    1937年,出任第二十三集團軍(司令劉湘)第二十一軍(軍長潘文華)第一四五師中將師長,所部萬餘人參與南京保衛戰,在泗安鎮擊敗日軍第十八師團,殲敵二百,俘八人,大獲全勝。 1937年11月,饒國華率部與日軍優勢兵力激戰於廣德城,因兵力相差懸殊,陷入日軍重圍,第二十三集團軍副司令唐式遵拒絕增援,饒國華彈盡糧絕,憤而開槍自殺,時年49歲。
  • 抗戰時期,川軍被編為哪些集團軍,司令是誰
    9月,川軍分三路奉命開赴抗日前線,編為第2路預備軍,有14個師又2個獨立旅,共15萬人,劉湘任司令長官,鄧錫侯為副司令長官。10月,國民政府正式命令川軍出川,將川軍編成第22、23兩個集團軍,參加抗戰。川軍是除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
  • 援軍遲遲不到,王銘章向李宗仁發出最後一份電報:與日軍最後血戰
    此時的守軍只有當時剛打完仗的川軍,川軍在被派遣前往藤縣之前,就已經在晉東戰場上和日軍大戰長達40多天。在經過艱苦戰鬥之後,僅僅剩餘一半不到的人員。並且從武器裝備和人員精力而言,根本無法和當時日軍正面交鋒。分析了具體情況,這時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川軍四十五軍立刻以藤縣作為防守據點,開展防禦工事。
  • 抗戰史上的四川及川軍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如何做到「無川不成軍」
    據何應欽的統計,抗戰期間,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的1/5,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共計64萬餘人。川軍先後有6個集團軍另有2個軍1個獨立旅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
  • 川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此戰過後,無人不知川軍
    稍微對抗戰歷史熟悉的人一提到川軍,都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無川不成軍」! 到了抗戰的後期,幾乎70%的軍隊都有川軍的組成部分,川軍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首位。然而在抗戰初期,人們對川軍形象卻是有著天壤之別,他們出川抗戰卻無人願意接收,只能四處漂泊。最終,川軍經過一場史上最悲壯的保衛戰證明了自己,在戰場上身披死字旗奮勇向前,此戰過後川軍便天下揚名!
  • 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川軍抗日一洗二十年內戰之罪
    如在湖南新牆河,王超奎營被日軍包圍,500人全部戰死。中國只有斷頭將軍,沒有投降將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之時,川軍楊森所部第20軍133師398團第1營營長王超奎率部固守傅家橋,在日軍炮火猛烈進攻下,陣地全毀,死傷極重,仍無一人後退,全營戰死沙場。
  • 老河口保衛戰:川軍血肉守城13天,8名衛兵架不走師長
    這場發生在1945年3月27日的老河口保衛戰,歷時13天。指揮作戰的川軍125師師長、四川簡陽人汪匣鋒因在此戰頑強抵抗,獲得當時國民政府軍委會頒發的勳章。老河口,曾是第五戰區長官部所在地,也是當地軍事、政治中心。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親自在此指揮6年多,於1943年被劉峙接替。
  • 滕縣保衛戰背後的血淚史,日寇入城後屠殺2259名平民百姓
    提到川軍抗戰史,我們很多人都會想起滕縣保衛戰。近年來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書籍,都描繪了滕縣保衛戰中,川軍第122師血戰並重創萬餘日寇,最後122師幾乎全軍覆沒歷史,整個過程十分悲壯。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的渲染下,這段歷史可謂是深入人心。
  • 永不磨滅的軍魂川軍
    事實上,之後川軍和其他雜牌軍享受的也是一樣的待遇:軍餉只有中央軍的一半,至於彈藥裝備補充、武器更新,更是往後靠了。 川軍出川,川人夾道歡送,以劉湘的精明,何嘗不會洞悉蔣介石的心思?但是這位標準的「舊式軍閥」,還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底——把川軍分為二十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轄5個軍3個獨立旅,出川抗日。
  • 川軍打內戰時素質低笑話多,為何出川抗日,卻一個個勇猛如虎
    同樣是川軍,為何搞內鬥時不堪一擊,打日本時卻勇猛如虎呢? 四川地處盆地,氣候潮溼,當地人多喜歡抽菸葉,川軍官兵們自然也不例外,行軍打仗都帶著煙槍。即使戰鬥間隙,也不忘拿出來抽幾口,因此被人稱作雙槍兵。 川軍軍閥間打仗也挺搞笑,由於彼此間大多認識,有些還是親戚,抬頭不見低頭見。所以打仗很少拼得你死我活,大多放幾槍就草草收兵,和其它地方的村民械鬥沒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