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銷基金存過錯!法院再審峰迴路轉,平安銀行被判賠償基民虧損

2020-12-23 騰訊網

原創 新經濟IP 新經濟e線 今天

基金代銷亂象叢生。

新經濟e線獲悉,2020年12月16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一份遼寧省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大連中院)民事判決書顯示,因為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向客戶推薦代銷的高風險基金存在過錯,被法院判定對投資人的虧損負主要責任。

此前,上述案件的當事人孫巖麗於2015年6月10日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理財經理錯誤引導下投入900萬元購買了3隻基金,分別為「民生穩健成長」、「鵬華醫療保健股票」和「添富外延增長」。等到6月29日孫巖麗提交贖回後的回款金額僅為634.24萬元,虧損265.76萬元。結果,這位當事人持有不到20天,便暴虧近三成。

同年10月22日,孫巖麗將上述三隻基金的代銷機構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法院,要求判令銀行方面賠償投資款本金損失265.76萬元及相應利息。不過,一審大連市中山區人民法院僅判銀行賠14萬。二審大連中院維持原判。一審宣判後,孫巖麗不服,提出上訴。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20年4月26日作出(2020)遼民申485號民事裁定,指令該院再審本案。

大連中院《民事判決書》節選

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最終,這一案件在經過一審、二審之後,大連中院再審判決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存在重大過錯。綜合考量雙方的過錯程度,從公平原則出發,法院最終判令平安銀行對孫巖麗的理財本金損失承擔80%的賠償責任,具體數額為212.61萬元(265.76萬元×80%),並賠償相應時間內的利息。至此,投資人長達五年多的維權之路終於劃上了句號。

法院再審峰迴路轉

據新經濟e線了解,法院再審峰迴路轉的關鍵在於,正是平安銀行在基金代銷中的不當推介行為導致客戶出現了虧損。

來源:Wind

大連中院再審時強調,鑑於平安銀行系案涉「民生穩健成長」、「鵬華醫療保健股票」、「添富外延增長」三種理財產品的代銷機構,孫巖麗通過平安銀行購買上述三種理財產品,雙方構成金融服務法律關係。

在金融服務法律關係中,投資者相對於銀行而言,自身的金融知識和能力有限,對理財產品的信息掌握能力有限,往往不能真正理解理財產品的風險,主要依賴於金融機構的推介和說明。

根據銀保監會的相關管理辦法規定,金融機構在銷售理財產品時,應當向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和揭示風險,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只能向投資者銷售風險等級等於或低於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本案中,根據已查明事實,孫巖麗自2014年起即在平安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其在2014年1月的理財產品風險評估測試結果為平衡型投資者。直至案涉理財購買前,孫巖麗也一直是在平安銀行購買風險評級較低的理財產品。

而案涉三種理財產品系股票型基金,風險評級為高風險。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在向孫巖麗推介上述基金時,並未重新對孫巖麗做書面的風險承受度評估,亦未告知孫巖麗上述產品的風險等級,而是推薦孫巖麗購買了不適宜其投資的超過其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

在孫巖麗發現虧損要求贖回時,平安銀行的理財經理亦未能適時告知風險,而是繼續勸解孫巖麗不要贖回,繼續持有,導致孫巖麗遭受了更大的經濟損失。平安銀行對孫巖麗購買上述三種理財產品並出現虧損存在重大過錯,對於孫巖麗購買上述理財產品所遭受的本金損失應承擔主要責任。

孫巖麗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輕信理財經理的推介,未對案涉理財產品做全面了解,在發現理財產品存在虧損時未能及時贖回止損,存在僥倖心理,其對於本案的損失亦存在過錯,應承擔次要責任。

新經濟e線注意到,實際上,這並不是平安銀行大連分行首次因代銷基金被罰。早在2019年3月15日,大連證監局就對該行採取了責令改正行政監督管理措施的決定。一是該行未向基金投資者公開基金產品風險評價方法,違反《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二是該行花園廣場支行基金銷售人員在對投資者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調查與評價工作中,存在未經投資者允許,擅自代投資者填寫風險承受能力調查問卷的情況。上述行為違反《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

來源:大連證監局

可以說,平安銀行大連分行接連被罰曝光了基金代銷的種種亂象。同樣,日前,因在基金銷售過程中多項業務違規,雲南證監局也對富滇銀行和雲南紅塔銀行開出了監管罰單。

另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還有多家銀行因基金銷售業務違規被監管處罰,包括廣發銀行、廣州農商銀行、無錫銀行、張家港行、長春農商銀行等。

基金投顧亟待升級

與此同時,隨著基金規模日益擴大和市場競爭加劇,作為基金代銷的傳統主流渠道,銀行旗下基金投顧體系也亟待升級。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15日,國內共有461家基金代銷機構,其中銀行渠道數量最多,達156家,緊隨其後的是券商和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分別為123家和108家。

2019年10月,證監會下發《關於做好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業內人士認為,獲準試點開展基金投顧業務的機構在財富管理的轉型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所謂基金投顧是指有投顧資質的機構接受客戶委託,在客戶授權範圍內,根據協議約定,代客戶作出具體基金投資品種、數量和買賣時機的決策,並代客戶執行基金產品的申購、贖回、轉換等交易申請業務。

過去一年裡,共有18家機構獲準試點基金投顧業務,其中有5家基金公司、7家券商、3家銀行和3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不過,在基金投顧這場「混戰」中,無論是前期宣傳還是後期服務的推出,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和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投入的積極性最高,而券商和銀行的動作相對落後。

今年3月,包括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及工商銀行在內的三大行成為首批拿到基金投顧試點的銀行。當時有報導稱,招商、平安兩家銀行已就相關工作進行緊鑼密鼓的籌備,包括組織架構安排、投研能力儲備、投資和顧問系統搭建等。但據媒體報導稱,拿到試點資質已超過半年,上述3家銀行目前在這一業務上並無實質性進展。

業內人士分析表示,銀行試點基金投顧「雷聲大雨點小」的原因在於市場接受程度尚未達到預期,這主要體現在機構認知不足、投資者接受程度不高及短期理念難以轉變等三方面。

從銀行角度來看,以往銀行通過代銷基金,收取申購費,憑藉天然的渠道優勢,躺著就能掙錢。因此,大行短期動力不足或是重要誘因。以招商銀行為例,今年上半年市場火爆,該行代銷基金銷售量及銷售收入翻倍增長,銷量超過去年全年,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422.69億元,同比增長5%。但試點基金投顧業務後,盈利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即投資人掙錢,銀行才能掙錢。因此,由賣方切換到買方,角色的轉變,對銀行來說恐怕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就在今年12月8日,交通銀行正式推出基金投顧服務平臺,成為業內首家面向個人客戶推出基金投顧服務平臺的全國性商業銀行。平臺上線後,可由3家頭部基金投顧試點機構根據客戶委託進行基金產品投資和管理。

不過,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於,銀行後續究竟將如何開展基金投顧業務,如何通過基金投顧解決「基金賺錢而客戶不賺錢」的問題,即怎樣通過專業投顧團隊對投顧組合內成分基金申購、贖回以及持續優化調倉的授權管理,以此來解決過去最困擾基金投資者的「選基」和「擇時」問題,大幅改善投資和盈利體驗。

相關焦點

  • 給儲戶推薦基金導致虧損200多萬 平安銀行最終被判賠償80%損失
    來源:科技金融在線對於很多基民來說,銀行是其購買基金的重要渠道,基金公司也極其重視與銀行的合作。但如果基金通過銀行渠道購買了基金產生虧損,銀行需要承擔責任嗎?最近,中國裁判文書網就公布了一則案例,由於沒有向投資者充分披露購買基金的風險,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被判賠償投資者虧損本金的80%。遭遇2015年罕見股災不到20天虧損近266萬孫某麗現年67歲,自2014年起,一直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
  • 基民股災前夕買入基金: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勸他別贖回 19天虧266萬
    股災前夕買入基金,理財經理勸他「別贖回」,19天虧掉266萬!銀行被判承擔80%責任2015年「股災」發生前夕,大連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股票型基金。不久後股市開啟大跌,這位投資者想要贖回基金,理財經理卻勸說其不要贖回。最終,在不到20天裡,900萬元只剩下630餘萬,虧損將近30%。
  • 平安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致巨虧 一審判銀行賠14萬
    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巨虧後,損失80%被判銀行賠!  2015年6月,大連的一位投資者,在銀行的推薦下購買了900萬元公募基金產品。幾天後她想贖回時,被銀行理財經理勸說繼續持有,結果之後趕上股市暴跌,不到20天時間裡暴虧30%。  之後,該投資者怒告銀行,要求賠償全部損失。銀行究竟要不要承擔責任?
  • 理財經理勸說投資者繼續持有基金致虧200餘萬,平安銀行大連分行...
    近年來,銀行的基金代銷業務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會選擇在銀行購買基金產品。如果投資者在銀行購買代銷的基金產品發生虧損,銀行有沒有責任?近日,裁判文書公開了一個案例。2015年6月,在平安銀行大連分行理財經理的推薦下,孫某麗購買了包括「民生穩健成長」、「鵬華醫療保健股票」、「添富外延增長」三款理財產品,金額共900萬元。
  • 股災來臨900萬元基金急虧266萬 理財經理勸他別贖回 法院改判銀行...
    一審、二審判處銀行僅賠償14萬2015年10月,投資三隻基金後承受巨額虧損的孫某,將代銷並推介這些基金的該股份銀行大連分行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投資本金損失265.76萬元,以及相應的利息。法院認為,二審爭議的焦點在該股份銀行大連分行在向孫某推薦代銷理財產品時,是否存在過錯。不過,法院在二審中在認定銀行應承擔相應責任的同時表示,孫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完全認知能力人,有義務對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進行了解和關注。因此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 銀行理財經理勸客戶「別贖回」基金 巨虧後 損失80%...
    一審判銀行賠14萬之後,暴虧的孫某於2015年10月,將三隻基金的代銷機構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法院,要求判令銀行方面賠償投資款本金損失265.76萬元及相應利息。一場為期五年的訴爭隨即開始。法院二審對一審認定的事實予以確認,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再審結果「峰迴路轉」銀行被判承擔8成損失此後,孫某提出再審申請,遼寧省大連市中院的判決結果則是「峰迴路轉」。
  • 銀行被判承擔80%責任
    一審、二審判處銀行賠償14萬2015年10月,投資三隻基金後承受巨額虧損的孫某,將代銷並推介這些基金的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投資本金損失265.76萬元,以及相應的利息。然而,這場訴訟卻經歷一波三折,直至5年後的2020年12月才正式結案。
  • 銀行承擔80%責任
    一審、二審判處銀行賠償14萬2015年10月,投資三隻基金後承受巨額虧損的孫某,將代銷並推介這些基金的平安銀行大連分行告上了法庭,要求賠償投資本金損失265.76萬元,以及相應的利息。然而,這場訴訟卻經歷一波三折,直至5年後的2020年12月才正式結案。
  • 投資者900萬買理財產品,19天暴虧200多萬 法院判決:銀行賠
    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布了一份財產損害賠償的判決書,投資者因購買理財產品暴虧,最終法院判決銀行方賠償200多萬元。買理財虧了銀行還要賠損失?來看看是怎麼回事。2015年6月29日,孫某再次到銀行,要求銀行為其贖回全部的理財產品,當日孫某的基金帳面資金為6942312元,最終贖回後的回款金額為6342370.91元,這也意味著孫某共損失超265萬。巨額損失下,孫某向法院起訴了該銀行。
  • 在銀行買900萬基金後,20天巨虧266萬!期間被勸「繼續持有...
    900萬基金巨虧266萬,期間想贖回卻被勸「繼續持有」法院一審判銀行賠償14萬據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的信息顯示,一審法院認定了如下事實:自2014年起,大連市民孫某在某銀行購買金融理財產品。孫某隨後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判令銀行賠償其投資款本金損失人民幣2657629.09元及利息74794.95元(自2015年6月10日至起訴之日,按2657629.09元的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一審法院遂判決該銀行賠償孫某損失141341.1元,駁回了其其他訴訟請求。
  • 銀行仍是基金代銷重要渠道 銀行代銷基金亂象何以根除
    近年來,伴隨基金髮行市場不斷火熱,銀行的基金代銷業務也蓬勃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商業銀行因基金代銷業務而發生的糾紛頻現,諸多代銷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銀行出現基金代銷問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哪裡?為滿足投資者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銀行都做了哪些改變?2020年是當之無愧的「基金大年」,新發基金數量與規模均表現搶眼。
  • 201萬買的銀行「理財型」存款竟是私募基金?投資者狀告國泰君安
    來源:中國基金報201萬買的銀行「理財型」存款,竟是私募基金?投資者狀告這家頭部券商,法院這麼判了…又現離奇理財糾紛。宋某晶稱,通過後續調取的銀行流水回單發現,所存款全部款項實際被楊某蘭轉付到了國泰君安證券在平安銀行開立的帳戶戶名為國泰君安運營外包戶名下,並非楊某蘭所宣稱的銀行存款。
  • 招商財富一資管計劃虧逾50% 招行代銷產品引發官司
    張某向法院起訴銀行稱自己並非合格投資者,而銀行在銷售中存在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而法院則根據雙方此前委託理財合同將案件轉至華南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隨後,張某向廣東省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銀行承擔財產損害的賠償,而法院於2020年1月20日立案,並於2020年11月30日公布了判決。
  • 商財富一資管計劃虧逾50% 招行代銷產品引發官司
    張某向法院起訴銀行稱自己並非合格投資者,而銀行在銷售中存在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而法院則根據雙方此前委託理財合同將案件轉至華南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隨後,張某向廣東省中山市第二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銀行承擔財產損害的賠償,而法院於2020年1月20日立案,並於2020年11月30日公布了判決。
  • 連環索賠:基金管理人喆顥資管、代銷機構宜信卓越財富都成了被告
    來源:中國基金報連環索賠!基金管理人、代銷機構都成了被告中國基金報  見習記者 楚深基金理財投資驚現連環訴訟案!在這起事件中,由於投資虧損,基金投資者首先狀告管理人,管理人敗訴後則告贏了代銷機構,代銷機構選擇繼續向當時負責的理財經理索賠。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名理財經理已經離職長達4年。最終判決結果如何?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 投資者購買《畫皮3》資管計劃虧逾50% 招行代銷產品引發官司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張某於2014年購買了招行代銷的麒麟盈峰電影專項資產管理計劃,其原定投資期限兩年,但是直至2019年7月項目才完成清算,並且5年投資巨虧超過50%本金。  張某向法院起訴銀行稱自己並非合格投資者,而銀行在銷售中存在過錯應承擔賠償責任,而法院則根據雙方此前委託理財合同將案件轉至華南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
  • 銀行卡被盜刷,一個操作法院判銀行全賠
    維權意識很強的小康當天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並拿著借記卡去銀行櫃檯存入100元,列印、留存了此次操作的憑條。小康還聯繫了發卡銀行要求賠償,但銀行拒絕賠付。6月4日,為維護自身權益,小康將銀行訴至蕭山法院,要求銀行賠償存款損失102128.31元並賠償相應利息。
  • 銀行理財產品浮虧後還能買嗎?四招乾貨告訴你銀行理財如何購買?
    第二招,購買理財產品時要在銀行的櫃檯或者網銀購買正規的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千萬不要在不規範的場所購買、不要讓人代買 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銀行自營的理財產品;另一種是銀行代理銷售的理財產品,也就是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 渠道角力銀行與互金代銷誰能取勝?
    這也意味著,從9月25日啟動至今,用時14天,支付寶平臺獨家銷售的易方達、鵬華、中歐、匯添富、華夏旗下五隻創新未來螞蟻戰略配售基金全部售罄,累計超千萬人認購,總募集規模600億元。 以往傳統基金代銷渠道的主戰場在銀行,而本次螞蟻戰略配售基金卻在支付寶獨家銷售,也讓兩者的渠道角力擺上了臺面。
  • 201萬「理財型」存款到期竟成私募基金,託管人國泰君安...
    一怒之下,宋某晶將推薦人楊某蘭和該私募基金產品的託管人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泰君安)告上法院。近日,中國裁判文書網披露了這起糾紛的一審民事判決書,揭開了這場離奇糾紛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國泰君安作為基金託管人未提供謹慎勤勉盡到託管人義務相關證據,被判承擔連帶清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