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的幾點意見」。意見指出,電視劇(網絡劇)創作必須要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把全行業的關注點引導到打造思想內涵精深、藝術質量精湛的優質作品上來。(12月9日《人民日報》)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升值。談到電視劇,可能要數70後、80後感觸最深,傳統式「追劇」帶來的樂趣,至今還記憶猶新。拋開信息還不發達的時代背景,應當肯定,那時的劇目數量和種類雖不多,但卻有一種樸實無華、至純至真之美,名著類、古典類、生活類,或笑、或鬧、或喜、或悲,總能與人產生情感共鳴。當我們再度回味那些頗為經典的電視劇目,與現在某些影視產品透出的浮躁之氣相比,總有一種「難以複製」的特殊情懷。
誠然,一度時期,可能因受網絡信息發展太快、精神文化需求多元、拍攝技術不斷更新、市場消費潛力增速的影響,電視劇創作隱含的浮華之風有所顯現。特別是那些遠離現實、不尊重歷史的劣質影視文化客觀存在,給廣大觀眾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時至今日,隨著網民數量與日俱增,網絡影視所佔市場份額不可低估。仍不排除,一些為了追求數據流量而輕視文化內涵的影視產品會「應景而來」,勢必破壞文藝創作的良好生態。故此,作為主管部門,需要提高警惕,採取措施,防止那些看似華麗卻質量不高的影視產品「乘虛而入」。作為觀眾,也要不斷提升精神境界,對缺乏思想、質量不高的電視劇目,仔細辨別、主動拒絕。
在此基礎上,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日前發布的指導性《意見》,對電視劇的題材選擇、思想內容、精神價值、文化含量,都有明確要求,就是為了進一步引導和規範電視劇製作,確保文化創作環境風清氣正、綠色健康。
實際上,判斷影視作品質量優劣,也可以通過市場來檢驗。那些票房屢創新高、網絡點擊量大的精品佳作,從內容上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是立足現實、尊重歷史、回歸理性、還原真實;從表現手法上看,既有大膽創新,卻又不失精神內涵。比如,有些反腐題材的電視劇之所以迅速走紅,贏得較高收視率,因為它直面現實、敢於批判、勇於伸張正義,打下了堅實的民心基礎。很多紀錄片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愛、好評,則是因為它解開了濃縮的人生、打開了塵封的時代,感情至真、至純、至美。一些軍旅題材的影視片之所以獲得普遍青睞,關鍵在於詮釋了什麼是英雄主義,展示了偉大的愛國情懷,弘揚了社會主旋律。
可見,用現代標準衡量,一部真正優秀的影視作品,不靠熱鬧的場景作鋪墊,不靠精彩的打鬥來吸睛,也不靠演員的「顏值」來取勝,而是在平凡中見證偉大,以思想啟迪、精神感召來贏得群眾的好口碑。
實踐證明,那些曾受熱烈追捧的武俠、宮廷、玄幻等「江湖味」和「浮誇味」較濃的電視劇作,正在慢慢淡出人們視野,已無法帶來更多市場期許,說明人們的精神追求正趨於理性與真實,已經與新時代內涵默契相融。因此,對於電視劇創作而言,我們既要遵從制度約束,更要從讀者和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必需緊貼新時代、描寫新生活、傳遞正能量,可以有創意,但切忌華而不實。(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