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過留聲,食過留影。
好吃不懶做,分享更快落。
01
每年進入十冬臘月,巴蜀城鎮的街頭巷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家萬戶掛香腸」。
等香腸臘肉晾好,進了蒸籠,濃鬱的香味嫋嫋升起,熟悉的味道回到舌尖,那過年的熱鬧勁兒,煙火氣就瞬間回來了。
成都 | 龍王廟正街
所以在巴蜀,香腸臘肉,不僅承載著童年記憶,也是過年最喜慶的儀式感。
之前成都香格裡拉特地推出了川味兒年宴,把兒時記憶中外婆奶奶家的年味兒擺了出來,香碗,香腸臘肉,甜燒白等等。
成都香格裡拉 | 年宴
因為家家戶戶都會灌制,各家都有製作的絕招和秘籍,不僅風格各異,口味兒也是千差萬別。
大體上來說,成都的川味香腸偏重麻辣,口味粗獷豪放,跟成都飲食的婉約風格形成鮮明的反差。而重慶的香腸口味卻多以廣味為主,後期再用果木、柏枝、香樟鋸末、老鷹茶、橘皮等燻制出果木香氣,走的是古樸淳厚風。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咱還得往前幾百年說說。
02
要說川菜川劇,歷史上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詩人、文學家、戲曲家李調元。
他於乾隆廿四年(公元1759年)中進士,官至直隸通永道,為四品道員。
嘉慶本的《四川通志》認為李調元:「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但是他最大的貢獻,整理編輯了其父李化楠在江浙一帶做官時悉心搜集的飲食資料手稿,刊印成《醒園錄》。
四川德陽醒園 | 李調元故居
《醒園錄》中記錄菜餚39種、釀造調味品24種、糕點小吃24種、醃漬食品25種及食物保存方法5種。就原料而言,除了熊掌、鹿筋、燕窩、魚翅等珍稀食材,也有醬肉、板鴨、風雞等家常醃臘食品和調味品等普通原料;就烹製方法而言,雖然有一些北方的食品和製法,大體還是典型的江南民間做法,比如醉蟹法、醉魚法、糟魚法、酥魚法……
比如對燕窩做法的描述:「……乃將燕窩逐條鋪排上面,用淨肉湯、去油留清,加甜酒、豆油各少許,滾滾淋下,撒以椒麵吃之。」嗯,這裡的「椒麵」指的是花椒粉。這也是李調元和其好友袁枚的《隨園食單》很大的不同,記載的食物雖然都是江浙菜,《醒園錄》的調料更豐富,尤其大蒜和花椒在李調元書中出現的頻次明顯更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調味更「複合」。
川菜早期的「複合」、「層次」或可窺見一二。
另外,李調元的書中用了不少「食之甚美」「食之甚妙」等詞來形容食物。說明他不僅出於熱愛撰寫美食,一定也少不了個人操作,還深深陶醉其中,頗有食神風範。在那個君子遠庖廚的時代相當稀罕,比之並不會廚藝的袁枚,對後世川人的烹飪,一定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力。
03
「豬小腸放瓷盆內,先滴下菜油少許,用手攪勻,候一時許,下水如法洗淨,切作節段,每節量長一尺許。用半精白豬肉,銼極碎,下豆油、酒、花椒、蔥珠等料和勻,候半天久,裝入腸內。只可八分,不可太滿。兩頭紮緊。鋪層籠內蒸熟,風乾。要用,當再蒸熟,切薄片,吃之甚佳。」——《醒園錄》
《醒園錄》
話說1922年春,成都凍青樹街「春厚祥」幹雜店發生了一場大火,火災過後,店主廖澤霖盤算了一下,決定放棄父輩手裡傳下來的幹雜生意,另謀出路。
民國以前,成都沒有專賣醃滷食品的店鋪。四川民間有冬臘月做醃肉、端午節做滷肉的習俗,通常年末歲尾開始準備臘肉香腸,到正月十五差不多吃完。一些燒臘攤子或冷酒館兼售醃滷製品,屬於小打小鬧,不成氣候。
廖澤霖把店鋪改名為「德厚祥」,專賣醃滷食品。醃貨他沿用了「廣東食品」,滷貨卻別出心裁打出了「蔥燒食品」的招牌。迎合四川人的習俗,冬春賣醃貨,夏天賣滷貨,一年四季都營業。
為什麼要掛「廣東食品」的招牌?並不是四川人不自信,而是根本沒有四川人。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稱:「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清政府採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史稱「湖廣填四川」,主要是從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10餘個省移民到四川定居墾荒,整整歷時百年。
1909年成都餐飲圈的宣傳用語中普遍用「中西餐」「飲食改良」「南堂大餐」「滬上名庖」「淮揚名師」「南北燒烤」等話語,還沒有「川味」「川菜」的說法。打廣東招牌,說明當時廣東菜在四川很受歡迎,各地移民後裔普遍喜歡吃。
廖澤霖1928年因病去世,年僅48歲。他在六年的時間裡建立起醃滷幫,其徒弟更是佔據了後來成都醃滷業的半壁江山,可謂傳奇。
當時德厚祥賣的香腸是絕對沒有加辣椒粉的,更接近廣式香腸。辣椒鑽進香腸,可能最初是農家的創意(多多少少有使香腸更下飯的考慮),後來逐漸傳入市場,有了「川味」、「廣味」之分,煮好以後紅皮透亮的香腸,是最近幾十年才出現的。
1960年飲食業技術培訓講義
1960年出版的飲食業技術培訓講義中,加入了辣椒粉(多放花椒)的香腸被稱為家常香腸。
04
這回咱做的,就是必備的年貨:川味香腸、廣味香腸。
製作過程不敢說依足古法,因為那就是胡扯,畢竟大連的氣候條件跟四川完全不同。而且歷經幾代街巷傳奇和餐飲人的改良,想吃百多年前的味道,只能靠時空穿越。
我們的做法是,選用前夾和五花肉,讓肥肉佔比在20-25%之間,先把豬肉切片調味醃製24小時,再灌製成腸,最後掛起陰乾,抽真空包裝。
收到後請冷凍保存,吃之前放入鍋裡水煮或蒸製30-40分鐘,晾涼切薄片即可。
沒有重口味兒體驗,因為這不是變態辣雞翅,追求的是口味層次而不是快感。一定要肉香、油脂、口感的各方面平衡。
OFFMENU小麻小辣香腸
其實我們還有一道殺手鐧——大風吹排骨。但是因為切割方便的問題,只能3斤起售。用新鮮肋排醃製後,坐等大風來,風吹過後,上鍋蒸製即可享受大口吃肉的樂趣,下酒神物!
整體味道就是椒麻味,用了特別多的漢源花椒,突出的就是花椒的香氣和自然的肉香。
大風吹排骨
所有產品都是訂單生產,下單以後才開始製作,不接急單也請不要催單。
歡迎你來點我鴨
只接受預訂訂單
預訂+微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