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貨之香腸,用年味和風味填滿

2021-02-17 吃飯睡覺打滾子

雁過留聲,食過留影。

好吃不懶做,分享更快落。

01

每年進入十冬臘月,巴蜀城鎮的街頭巷尾,「忽如一夜春風來,千家萬戶掛香腸」。

等香腸臘肉晾好,進了蒸籠,濃鬱的香味嫋嫋升起,熟悉的味道回到舌尖,那過年的熱鬧勁兒,煙火氣就瞬間回來了。

成都  | 龍王廟正街

所以在巴蜀,香腸臘肉,不僅承載著童年記憶,也是過年最喜慶的儀式感。

之前成都香格裡拉特地推出了川味兒年宴,把兒時記憶中外婆奶奶家的年味兒擺了出來,香碗,香腸臘肉,甜燒白等等。

成都香格裡拉  | 年宴

因為家家戶戶都會灌制,各家都有製作的絕招和秘籍,不僅風格各異,口味兒也是千差萬別。

大體上來說,成都的川味香腸偏重麻辣,口味粗獷豪放,跟成都飲食的婉約風格形成鮮明的反差。而重慶的香腸口味卻多以廣味為主,後期再用果木、柏枝、香樟鋸末、老鷹茶、橘皮等燻制出果木香氣,走的是古樸淳厚風。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咱還得往前幾百年說說。

02

要說川菜川劇,歷史上都繞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詩人、文學家、戲曲家李調元。

他於乾隆廿四年(公元1759年)中進士,官至直隸通永道,為四品道員。

嘉慶本的《四川通志》認為李調元:「其自著詩文集,不足存也。」但是他最大的貢獻,整理編輯了其父李化楠在江浙一帶做官時悉心搜集的飲食資料手稿,刊印成《醒園錄》。

四川德陽醒園  | 李調元故居

《醒園錄》中記錄菜餚39種、釀造調味品24種、糕點小吃24種、醃漬食品25種及食物保存方法5種。就原料而言,除了熊掌、鹿筋、燕窩、魚翅等珍稀食材,也有醬肉、板鴨、風雞等家常醃臘食品和調味品等普通原料;就烹製方法而言,雖然有一些北方的食品和製法,大體還是典型的江南民間做法,比如醉蟹法、醉魚法、糟魚法、酥魚法……

比如對燕窩做法的描述:「……乃將燕窩逐條鋪排上面,用淨肉湯、去油留清,加甜酒、豆油各少許,滾滾淋下,撒以椒麵吃之。」嗯,這裡的「椒麵」指的是花椒粉。這也是李調元和其好友袁枚的《隨園食單》很大的不同,記載的食物雖然都是江浙菜,《醒園錄》的調料更豐富,尤其大蒜和花椒在李調元書中出現的頻次明顯更高——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調味更「複合」。

川菜早期的「複合」、「層次」或可窺見一二。

另外,李調元的書中用了不少「食之甚美」「食之甚妙」等詞來形容食物。說明他不僅出於熱愛撰寫美食,一定也少不了個人操作,還深深陶醉其中,頗有食神風範。在那個君子遠庖廚的時代相當稀罕,比之並不會廚藝的袁枚,對後世川人的烹飪,一定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力。

03


雖然《醒園錄》中的「風豬小腸法」幾乎是可以複製的香腸製作指南,跟今天四川香腸的做法也是極相似,但是四川香腸仍然得管廣式臘腸叫哥哥。

「豬小腸放瓷盆內,先滴下菜油少許,用手攪勻,候一時許,下水如法洗淨,切作節段,每節量長一尺許。用半精白豬肉,銼極碎,下豆油、酒、花椒、蔥珠等料和勻,候半天久,裝入腸內。只可八分,不可太滿。兩頭紮緊。鋪層籠內蒸熟,風乾。要用,當再蒸熟,切薄片,吃之甚佳。」——《醒園錄》

《醒園錄》

話說1922年春,成都凍青樹街「春厚祥」幹雜店發生了一場大火,火災過後,店主廖澤霖盤算了一下,決定放棄父輩手裡傳下來的幹雜生意,另謀出路。

民國以前,成都沒有專賣醃滷食品的店鋪。四川民間有冬臘月做醃肉、端午節做滷肉的習俗,通常年末歲尾開始準備臘肉香腸,到正月十五差不多吃完。一些燒臘攤子或冷酒館兼售醃滷製品,屬於小打小鬧,不成氣候。

廖澤霖把店鋪改名為「德厚祥」,專賣醃滷食品。醃貨他沿用了「廣東食品」,滷貨卻別出心裁打出了「蔥燒食品」的招牌。迎合四川人的習俗,冬春賣醃貨,夏天賣滷貨,一年四季都營業。

為什麼要掛「廣東食品」的招牌?並不是四川人不自信,而是根本沒有四川人。

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稱:「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清政府採取了移民墾荒的措施,史稱「湖廣填四川」,主要是從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10餘個省移民到四川定居墾荒,整整歷時百年。

1909年成都餐飲圈的宣傳用語中普遍用「中西餐」「飲食改良」「南堂大餐」「滬上名庖」「淮揚名師」「南北燒烤」等話語,還沒有「川味」「川菜」的說法。打廣東招牌,說明當時廣東菜在四川很受歡迎,各地移民後裔普遍喜歡吃。

廖澤霖1928年因病去世,年僅48歲。他在六年的時間裡建立起醃滷幫,其徒弟更是佔據了後來成都醃滷業的半壁江山,可謂傳奇。

當時德厚祥賣的香腸是絕對沒有加辣椒粉的,更接近廣式香腸。辣椒鑽進香腸,可能最初是農家的創意(多多少少有使香腸更下飯的考慮),後來逐漸傳入市場,有了「川味」、「廣味」之分,煮好以後紅皮透亮的香腸,是最近幾十年才出現的。

1960年飲食業技術培訓講義

1960年出版的飲食業技術培訓講義中,加入了辣椒粉(多放花椒)的香腸被稱為家常香腸。

04

這回咱做的,就是必備的年貨:川味香腸、廣味香腸

製作過程不敢說依足古法,因為那就是胡扯,畢竟大連的氣候條件跟四川完全不同。而且歷經幾代街巷傳奇和餐飲人的改良,想吃百多年前的味道,只能靠時空穿越。

我們的做法是,選用前夾和五花肉,讓肥肉佔比在20-25%之間,先把豬肉切片調味醃製24小時,再灌製成腸,最後掛起陰乾,抽真空包裝。

收到後請冷凍保存,吃之前放入鍋裡水煮或蒸製30-40分鐘,晾涼切薄片即可。

沒有重口味兒體驗,因為這不是變態辣雞翅,追求的是口味層次而不是快感。一定要肉香、油脂、口感的各方面平衡。

OFFMENU小麻小辣香腸

其實我們還有一道殺手鐧——大風吹排骨。但是因為切割方便的問題,只能3斤起售。用新鮮肋排醃製後,坐等大風來,風吹過後,上鍋蒸製即可享受大口吃肉的樂趣,下酒神物!

整體味道就是椒麻味,用了特別多的漢源花椒,突出的就是花椒的香氣和自然的肉香。

大風吹排骨

所有產品都是訂單生產,下單以後才開始製作,不接急單也請不要催單。

歡迎你來點我鴨

只接受預訂訂單

預訂+微信

  -END-  

相關焦點

  • 不想失去的宜州獨特年味—醃臘肉、灌香腸、辦年貨......
    小寒一過,年味漸濃。>灌香腸,醃臘肉,置辦年貨再弄些瓜子、零食和掛飾之類的而我們,只用準備好過年就行了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年味淡了是因為年輕人成了看客...清代《真州竹枝詞引》中曾記載:「醃肉雞魚鴨,曰,年餚,煮以迎歲……」。可見從古至今,鹹貨被賦予了特殊的美食使命,與年俗文化不斷交匯融合,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年味記憶。吃腊味最好的時節是在冬天,這時候曬出來的腊味才不會壞,特別香而有味。每逢新年,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的拜年,從這家吃到那家,每家的飯桌上總要擺上幾盤臘肉香腸。
  • 不想失去含山獨特的年味:醃鹹肉、灌香腸......
    而我們,只用準備好過年就行了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年味淡了是因為年輕人成了看客.這段時間,每天天氣都不錯小編的母親特意去菜市場灌了香腸又買了一些五花肉和魚回來醃滿滿當當掛了一院子從古至今,鹹貨被賦予了特殊的美食使命,與年俗文化不斷交匯融合,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年味記憶。    吃腊味最好的時節是在冬天,這時候曬出來的腊味才不會壞,特別香而有味。    每逢新年,走街串巷,挨家挨戶的拜年,從這家吃到那家,每家的飯桌上總要擺上幾盤臘肉香腸。
  • 舌尖上的年味兒 | 年貨必備的廣式臘香腸,滿足吃貨的你對香腸的所有幻想!
    小編和同事們在親自測評了N款臘香腸後為大家精選了這款來自烏鎮的(三珍齋產品實拍)三珍齋的這款廣式香腸——◎色澤光潤 ◎肉質緊實 ◎肥瘦比例均勻 ◎口感有嚼勁 ◎還帶著微醺的甜酒風味,這款「特級廣式香腸」是辦公室小哥哥小姐姐們公認的NO.1全票好評!C位勝出!!
  • 備年貨迎新年,香腸臘肉不能少!煙燻鹹香,肥而不膩,好吃又美味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都開始備年貨,清掃房間、添置新衣......春節的氣氛也越來越濃厚,你家開始準備年貨了嗎?還沒有準備的小夥伴不要慌,小編帶您種草!臘肉作為中國民間的傳統美食,既是過年相互饋贈的佳品,也是充滿家庭味道的年貨。寒冬臘月裡,一家人圍坐在爐前,吃臘肉,放爆竹,辭舊迎新,是最具年味的畫面。別看臘肉只有小小一塊,卻是不少人的心頭美食,孔子都愛吃它!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好吃的那叫一個多,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
  • 囤年貨 | 備香腸,是過年頭等大事.
    武漢人鮮有不知道甚美,武漢香腸江湖中響噹噹的王牌。2004年,老闆娘陳春梅開始為街坊灌香腸,一晃17年。據說最火爆的年代,有黃牛乾脆蹲她店門口倒號,50塊一個,一號難求。入冬起,門口人聲鼎沸,放眼望去都是灌香腸的爹爹婆婆。甚美王牌賣豬肉加工一條龍,隔天就能取貨。
  • 2016年貨第二波:排骨香腸!山核桃味的瓜子兒!糯米蛋!臺灣肉臊!
    昨天,組織小夥伴些拼了過年必備的黃老五、耙耙柑和火鍋料(戳這裡看今天,那些個你聽都沒聽過的年貨通通開拼咯
  • 四川人的年貨變遷史
    早些年無論在鄉村還是城鎮,都是自己「包」湯圓,從做「湯圓粉子」開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說話邊捏著粉子,興許還在一些湯圓裡塞上硬幣,誰吃到就表示誰的運氣好。不同於現在買半成品的湯圓粉和心子,或者速食的冷凍湯圓,舊時「包」湯圓多了幾分趣味和年味。南方人的湯圓是溼糯米粉包心子,而北方人的手工元宵是心子滾糯米乾粉,這也是傳統湯圓與元宵的區別。
  • 千州萬州不如玉林州,腊味參味不如玉林味!白散、牛巴、翹連,你家開始備年貨了嗎?
    離2021年春節還有半月的時間玉林儂,你家開始備年貨了嗎白散炸了嗎?年豬殺了嗎?香腸注了嗎?
  • 2021年餘慶必備年貨攻略!請查收!!
    趁著快遞還未停運,為大家送上一份餘慶年貨淘寶攻略,讓在外的遊子也能吃到家鄉味,將鄉愁一同吞進胃裡。2021的年味,就從線上採購開始吧!原味¥25元一斤肉味¥35元一斤血灌粑,是餘慶人年夜飯上的必吃菜品,血灌粑色澤黑紅鮮亮,其味臘麻香軟,有葷有素,營養豐富,膩而不沾,為下酒佐餐之佳品。血灌粑的製作非常麻煩,一年只能吃一次,那個味道、口感讓人久久無法忘懷!價格¥78元一斤小時候,家裡高高掛起一串串美味的香腸時,便知道「年」近了。
  • 騰衝年,故鄉味
    這味道,就是「年味」。說到底,春節是一系列慶典、禮儀、民俗組成的綜合節日,這種組合就叫做傳統,是老祖宗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一種行為習慣,也是一種重要的儀式標籤。不知從什麼開始,人們覺得年味越來越淡。一是因為離家之後,與故土的疏離。二是日漸消逝的禮儀和年俗,最後是越來越簡單的家庭結構。
  • 快手風味牛肉乾
    給大家介紹一種快手做風味牛肉乾的方法,口味可以千變萬化,總的操作時間比較短,除了切肉確實沒辦法精簡。吃貨吃不慣肉碎做的肉乾,沒有手切牛肉的口感和嚼勁兒。炒風味經過前四步加工,就是基礎牛肉乾了。接下來,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使用風味調料,千變萬化出各種風味的牛肉乾。
  • 《風味人間2:香腸萬象集》文案更新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皮囊可藏,藏世上萬千風味。任何食材一旦披上腸衣,幾乎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完成華麗轉身。尺寸隨意,豐儉由人。若不能吞吐萬象,何以魅惑人間。肉類經醃製乾燥,以備年節之用,在中國稱作腊味。腊味能保存半年以上,這種方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另一種食物,需要更多規劃和重塑,肥瘦分別處理,瘦肉用鹽和胡椒碼味,肥肉則會受到特別對待。
  • 臺北熱鬧的年貨街
    《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1961年出版《小靈通漫遊未來》。在臺北,春節到來時,年味最濃的是兩條街:迪化街和南門市場。迪化街是臺北老街。我在夏天的時候去過那裡,這條 800米長、8米寬的老街兩邊,擁立著眾多的綢緞店、中藥鋪、食品店、餐館。春節前夕的迪化街,完全變成一條人的河流。
  • 時間揉碎鹽 思念化成鹹 上海人的年味從做香腸開始
    「沒問題,我幫你用油紙包一下,送人有派頭。」泰康食品店的葛國祥師傅在醃臘櫃檯做了20多年,每年春節前都要應對一波又一波的「掃貨潮」,他和同事們自覺早上班1小時晚下班1小時,「要不然人手不夠用」。 腊味櫃檯不大,內容卻很豐富,邊上圍了一圈臘香腸、臘雞腿、醬油肉,頂上還掛著鹹雞、鹹鴨、豬面孔。
  • 陳佩斯回歸,聯手百草味帶來首部年味賀歲片《賣年貨》
    《賣年貨》講述了一位年輕小販在年貨市集裡尋找「年的味道」,並在四九城裡賣乾果最厲害的「陳爺」的點撥下找到「真正的年味」的故事,短片通過新老兩代人之間關於「年的味道」的互動對話,以及對報紙包年貨的傳統、極具辨識度的吆喝等年味場景的重現,勾起消費者的對傳統年味回憶,帶大家回到那個沒人會抱怨「年味淡了」的時代。
  • 年味|糖果子,苗侗人的必備年貨!
    文|千年飛山就過年了,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年貨。在少數民族地區,在吃的方面,除了打餈粑、殺年豬必不可少外,炸糖果子也是忙年中必須要親力親為的!這時的茶水呈咖啡色、味微苦,故油茶有「東方咖啡」「苗侗咖啡」之稱!然後,把茶水濾掉渣滓倒入放有事先炒熟炸好的玉米、黃豆、花生、米花的碗裡。光這樣還不夠,還要加入生薑、辣末、蔥花、大蒜等佐料。
  • 中國香腸種類盤點!談談香腸的由來和製作方法!收藏起來做給家人吃
    川式麻辣香腸是四川的傳統風味菜,四川麻辣香腸口味鹹中帶麻辣,可蒸食、炒食、還可切片炒菜,下飯菜必選。如皋香腸也稱如式香腸,是聞名國內的香腸品種之一,如式香腸可以與廣式香腸相媲美,如式香腸鹹味甜味適度,香腸的條形整齊,香腸的肉質緊密,營養豐富,用料考究,使用豬的前夾心肉和後腿精肉製成。
  • 小松香腸又出新口味--梅乾菜風味的土豬肉香腸上架啦
    它由中國烹飪大師張小松經過22年的研究最終特製的配方打造出地道原汁、原味原生態的土豬肉土法技藝香腸食材的選擇--講究張小松堅持把豬肉切成0.6—0.8釐米的肉絲或1.5釐米見方的肉丁,這樣做出來的香腸有肉的紋理和質感,吃起來才有嚼勁。
  • 年味|春節年貨中必不可少的——拜年發糕
    春節該買什麼樣的年貨呢,望著市場上五花八門的年貨,心裡不知該如何選擇……
  • 天食味道,「2021傳遞幸福年」年貨節直播活動天津食品集團專場開播!
    隨著春節的腳步臨近,又到了一年一度各家各戶置辦年貨的時候。為滿足市民節日需求,營造全市節氣氣氛,津雲策劃舉辦「2021傳遞幸福年」年貨節直播活動,「好」年貨成為直播主打,一場紅紅火火的年貨節於2021年1月15日在津雲直播間熱鬧「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