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廣州市高三語文線上統一測試作文題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師生延期返校。語文老師在線上課堂展示了2月23日新華網刊發的這兩張圖片,討論區一下子熱鬧起來。
甲生:小患者讓我很感動。
乙生:護士和院長的舉動能帶給我們啟發。
丙生:相隔百年的兩幅圖值得人們深思。
老師:這兩張圖片,給我們許多收穫。雖然我們無法返校上課,但我國抗擊疫情的很多場景都是在給我們上課。
學校微信公眾號發起了「獨特一課,別樣收穫」主題徵文活動。請以該班同學身份,在這堂課後寫一篇文章,向公眾號投稿,談談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結合材料,貼合背景,切合身份;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符合文化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學生作文1】
體會獨特一課,帶著收穫出發
鄧和泉 廣州市執信中學高三(1)班
小孩鞠躬致謝,護士院長順勢回禮——時隔百年,一樣的情景,一樣的情懷,這彰顯出民族精神的傳承。老師在課上展示的兩張圖片引發我的深思:抗疫中一個個平凡的小場景,實則皆是生動的課堂。這兩張照片所呈現的「獨特一課」,我的收穫是:做人應懷感恩之心,謙遜待人,這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種傳承。
小患者鞠躬,教會我應當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鬼門關」渡過一劫,小患者彎下稚嫩的身軀,感謝悉心照料的醫生護士……看似平凡的情景,表達的卻是小患者最赤誠的感恩。其年尚幼,其真愈顯;其行自然,其誠更見。兩位小患者發自內心的感激,映射出令人倍感溫暖和諧的醫患關係,作為尚不能「衝鋒在一線」的高三學子,我也當懷揣感恩之心,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我看到武漢人民揮淚送別馳援醫者時,便因那句「說星星很亮的人,一定沒有見過醫生護士的眼睛」而潸然淚下。這些和諧、暖心之景,衝散曾經籠罩著醫患關係的陰霾,啟發了我一顆感恩的心,那就是對抗疫英雄以及一切救苦救難者的禮讚與頌揚。
護士院長回禮,使我更深刻地領悟「功成不居」的內涵,而醫護人員平等謙遜的態度更讓我動容。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謙遜可以使一個戰士更美麗。」誠哉斯言。護士、院長謙和回禮,一視同仁,不因其幼而輕慢,不因功高而自居,這難道不是數千年來中華醫家最樸素的情懷?難道不是對患者最平等的愛?他們沒有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白衣之下那份至美的謙遜,飽含著對所有鮮活生命的尊重與熱愛。這種尊重與熱愛,使得一切因身份、地位、年齡不同而帶來的差別被忽略,成為擔當與奉獻最合適的理由。是他們讓我明白了對人要有平等之態度,做人當有虛懷若谷的格局。
相隔百年,相同情景,我看到了民族精神的傳承,啟發我抓住契機,去挖掘民族精神的當代風範。
小患者明理感恩,護士院長謙遜平和,這就是「明理感恩」「功成不居」的民族精神啊。此次疫情下,不僅「中國速度」「中國方案」令世界嘆為觀止,「中國精神」亦猶如宇宙星辰,光華流轉。近日世界各國疫情嚴重,我國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精神,全力輸送救援物資,派送專家分享抗疫經驗。當然我們只是真誠地與各國守望相助,從未膨脹到把自己當成救世主。我們讓民族精神跨越神州大地,在世界舞臺上熠熠生輝。對於親歷了此次疫情的中國少年的我,這無疑是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的課。
恩格斯說:「沒有一次災難不是以國家進步為回報的。」我展望春暖花開的未來,我將帶著感恩的心以及傳承民族精神的責任,追逐理想,奮鬥不止。
【教師點評】
一篇文章,給定材料,給定方向,如何寫出思想深度?我以為有幾點可以參考。一看作者能不能抓住幾個核心概念去組構篇章;二看作者能不能運用概念形成自己的思想表達;三看作者能不能抓住材料的觸發點深入挖掘,得出理性認知;四看作者能否自由地形成自己的語言構建。
且看本文:一、行文中幾個關鍵概念——明理感恩、平等謙遜、民族精神、獨特課堂——搭起文章的說理框架:二、三個中心句從三個角度傳遞自己的思想表達——小患者鞠躬教我以感恩,醫者還禮教我以平等謙遜,百年同景,教我以民族精神傳承之當代意義,三處皆暗扣「一課」;三、能夠抓住鞠躬瞬間,深入分析鞠躬雙方動作背後的文化內涵;四、每一個層次,都是先說理後反思,由人及己,把「一課」之教落到實處,引言、議論、抒情,語言表達自由流暢。
不足之處也有,比如語言還可以適當優化,有些概念表述不是太精準,也不夠統一。
(廣州市執信中學教師 都昌齊)
【非師點評】
這篇作文以民族精神的傳承為切入點,帶有一種歷史的視野。認為院長、護士的回禮是功成而不倨傲,體現了一種謙遜的大愛。尤其是寫出了人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人能對生命有所尊重和熱愛是一種非常珍貴的品質。
小患者「其年尚幼,其真愈顯;其行自然,其誠更見」,也捕捉到了感恩是人的一種真誠的本能。包括小作者認識到:「我國全力輸送救援物資,派送專家分享抗疫經驗。當然只是真誠地與各國守望相助,我們從未膨脹到把自己當成救世主。」沒有傲慢與自大,顯示出難得的大局觀,這讓我們對年輕一代也抱有很大的信心。
(著名青年作家 王威廉)
【學生作文2】
江山日月明,美德代代傳
梁歡慶 廣州市第六中學高三(10)班
近日,課堂上的兩張照片引發了我們的熱議。第一張,懵懵懂懂的小患者在治癒出院之時向護士阿姨鞠躬致敬,而面對這看似微小的舉動,護士也回以鞠躬。畫面親切溫暖,令人感動;另一張照片是上世紀初某院長在查房時,一位小患者向他鞠躬致敬,他也順勢回禮。這兩張跨越時空的照片帶給我別樣的收穫,我不僅看到醫患之間的互相尊重,更感受到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的文明美德代代相傳。
鞠躬是一種禮節,是一種尊重,是一種真誠的致謝,更有一種暖心的厚重。小患者在出院時向醫護人員鞠躬,體現了他對醫護人員的尊重,而這種尊重則來源於他在染病期間住院,受到醫護人員的精心照顧與用心治療。這次疫情期間,廣大醫護人員奮戰在抗疫第一線,他們逆行的身影成了疫區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他們理應得到我們的尊重和致敬,小患者的鞠躬正代表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敬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素有尊醫重衛的傳統,這種傳統從未隨時代改變而褪色。而醫者與患者互相鞠躬致意,讓人感受到病人與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與感恩。這兩幅圖,展現了中華民族崇尚和諧、相互敬重的傳統美德,給新時代的我上了一堂思德課。
然而知之非難,行之惟艱。現實生活中因不體諒、不尊重而導致的衝突偶有發生,似乎互敬互愛的文明美德正在離我們遠去。可是,我們更應當看到,古有張仲景不忘人民疾苦,對普通百姓的傷寒疾病關懷在心;今有疫情期間,醫生和患者在病房裡共同戰鬥,互相鼓勵——「不要放棄,我們共同努力一定能扛過去。」不同的時空,相同的鞠躬,兩位小患者的文明舉止何其相似,「跨越百年的鞠躬」,不正昭示著互敬互愛之風並沒有遁失在時間長河中,互敬互愛的文明之風依舊溫暖著醫生和患者的心。就如同古有理學家楊時的「程門立雪」,為等老師醒來,久立於凜冽寒風之中,尊師重教的傳統深入人心;今有揚州大學的「上課禮」,在開學第一課用最熟悉又陌生的儀式表達對老師的尊敬,用實際行動弘揚尊師重教的傳統——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美德從未斷絕,它在代代流傳。
魯迅先生曾勸告中國青年:「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處於新時代的我們,心中懷著一個民族復興的中國夢,通過行動將文明禮儀的火炬傳承下去,一定能照亮前方的路,照亮我們心中的夢。這別樣一課,觸我心靈難平息,蕩我心潮良久已。泱泱中華,如紅日初升。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我堅信,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傳承中華美德,傳統的力量定能在新時代久久不息,美德的形象定能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大氣的文章。作者首先概括畫面,分析圖中展示的醫患和諧關係,再進一步挖掘圖中隱含的美德傳承,分析互敬互愛的傳統美德在當下的傳承,最後以新時代建設者的身份呼喚發揚美德力量,以小見大,層層深入。
大氣而不空洞,這得益於作者對材料細節的深入挖掘。醫患之間的相互「鞠躬」代表感恩、尊重,「2020年」和「一百多年前」代表傳承,作者雖然著眼於遠處、著力於深處,但始終沒有忽視對材料細節的細緻分析。這啟示我們,高分作文需要拓展升華,而拓展升華需要依靠材料,立足材料,這樣才能有「根」,才能有「魂」。
(廣州市第六中學教師 郭子健)
【非師點評】
本文將小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互相鞠躬,定義為「美德的形象」,這是非常準確的。對於現實中「不體諒、不尊重而導致的衝突時有發生,互敬互愛的文明美德似乎正在離我們遠去」,本文發出自己的心聲,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感人事跡為例,說明了這種美德依然在我們的文化中延續著。
幾個例子也舉得好,比如程門立雪的典故,還有魯迅先生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恰到好處,為作文增色不少,也令人受到感染,是一篇優秀作文。
(著名青年作家 王威廉)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