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臺灣一個團體正在發動「大家來選村裡長」活動,令裡長這個詞非常熱門。
臺灣的裡相當於大陸的居委會,裡長對應的就是居委會主任。裡長不是公務人員,沒有工資,但為何包括在「七合一」選舉中?而且爭搶激烈呢?
依臺灣的《地方制度法》,裡長辦理裡公務及縣市交辦事項,由裡民選舉產生,每任4年,可連選連任,因此,臺灣有「萬年裡長」的說法。
早期的裡長只是個榮譽,政府給每位裡長訂份報紙就是待遇。因為裡長面向每家每戶,不少人都在裡內享有威望,當臺灣選舉政治發展起來時,裡長便成了政客爭相拉攏的對象,給裡長的各項待遇也競相加碼,有免費身體檢查、出境考察、每月4.5萬元(新臺幣,下同)公共事務補助費等,因為這筆錢不用核銷,基本上就是裡長的變相工資。除了不錯的待遇和收入,裡長還是家族的榮譽、參選人討好的對象,對下對上都有話語權和一定的操控權。因此,裡長選舉的火藥味不輸給市長選舉,家族之間、叔侄之間互不相讓。
臺灣社會早有取消裡長的聲音,他們認為現在通訊發達,不像早期要靠裡長上傳下達,居民要辦什麼事直接去行政機關就可,這樣不僅節省支出,也免去每次選舉時鄰裡間產生矛盾。
但裡長可操縱選票,哪位政治人物也不敢冒選票的風險宣布取消裡長。更何況,臺灣也有些裡長熱心服務居民,早晨帶領大家晨練,上下學在路口護送孩子,中午到各學校收集多餘的盒飯送給社區的貧困家庭,組織志願者定期到空巢老人家探望。有的裡長一直堅持上班,不僅所領的公務費全投入到公務中,有時還得自掏腰包,他們信奉服務社會才能體現人生價值。
針對目前的「大家來選村裡長」活動,嘉義市一位蔡裡長發表網文表示:「這是一場戰爭,從選前到選後都是,因為服務的對象是芸芸眾生,他們可能學富五車,就算裡長再讀10年書也跟不上這些大儒;他們也可能沒有學歷,寫一個筆畫比走一裡路還困難;他們的口袋可能深不可測,嫌美容院太舊,自己花錢把美容院裝潢一番,只為了以後洗頭時感覺舒服一點;他們也可能窮到沒錢吃飯……要這些芸芸眾生願意拿著身份證、印章到投開票所投一票給你,需要多大的能量推動?答案是很大很大……」
(陳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