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讀詩:李白為何崇尚俠客?
李白,滿足了後代詩人的所有幻想。
他「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他的超級粉絲魏顥記載李白的樣貌是,雙眼炯炯有神,目光凌厲猶如餓虎,神情瀟灑,風流蘊藉,冠袍束帶,猶如仙人。難怪大詩人賀知章一見他就說:公非人世之人,乃天上謫仙也。
他一生漫遊大江南北,恣情山水,求仙訪道,出入紅塵。他佩戴寶劍,跨名馬,揮金如土,不事產業,輕財重施。他曾經東遊維揚,不到一年,散金三十餘萬,經常接濟落魄公子。他在詩中說「千金散盡還復來」,何其瀟灑!
李白在當時已經是「巨星」,連唐玄宗都是他的粉絲。他42歲奉詔入長安,唐玄宗一見,就降階相迎,親自調羹,以七寶床賜食,並且說「卿是布衣,名為我所知,若非你素蓄道義,何以至此?」即便後來被唐玄宗疏遠,也是被「賜金放還」,保有著十足的明星範兒。
但是,今天所說的重點卻不是這些,而是李白的任俠。
01.李白的任俠,是其反叛精神的象徵
李白是一個「反傳統」的典範,絕不安守本分,遊俠四方,報仇殺人,所謂「殺人紅塵裡,報答在斯須」,是一個快意恩仇的遊俠兒。他在詩中熱情地歌頌遊俠,所謂「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其實也是他內心的渴望。
李白自稱他15歲喜好劍術,據說他曾跟唐朝著名劍師裴旻學習劍法。魏顥記載他:少任俠,曾手刃數人。他曾有一匹馬,名叫「黃芝」,他愛如珍寶,常常騎著它招搖過市,縱覽名山大川。
李白也很會鑑賞寶劍,他有一個朋友叫做韋景珍,乃是隴西豪客,韋景珍脅下常佩戴一把寶劍,李白曾寫詩誇讚他說:玉劍誰家子,西秦遊俠兒。
仗劍行俠「白刃仇不義」,以血腥報復逞快眼前,這是文明法治社會所禁止的,即便在唐朝,隨便殺人也是為法令所禁止。但是李白之所以勇敢「犯禁」,本身就帶有挑戰的意味,「俠以武犯禁」,對他卻是光榮的風採。
02.各有奇妙,李白描寫俠客的經典詩句
李白熱衷於描寫「俠客」,這是他熱血的衝動,也是衝破藩籬的表現。豪飲千杯,血濺七步,是李白認為最痛快過癮的事情。所謂「三杯弄寶刀,殺人如剪草」,是他心底壓抑不住的熱望,他在詩中說「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這不僅僅是他筆下的俠客,也是他想像中的痛快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李白不僅渴望做俠客,描寫俠客生活,他還有一首詩描寫女俠客,這首詩名為《秦女休行》。他筆下的女俠,美豔冷峻,果敢瀟灑,他寫道「手揮白楊刀,清晝殺仇家。羅秀灑赤血,英氣凌紫霞」。何等英姿颯爽!李白在詩中激賞她的做法,如此潑野絢爛的想像,似乎足可以撫慰李白心中的不平之氣。
03.狂傲與責任,在李白身上完美融合
李白的精力極為充沛,他的傲骨更是為人稱道。在當時就流傳說李白腰間有一塊碩大的傲骨,因此他不能彎腰。這個故事自然不是真的,但卻反映出李白是多麼自信和狂傲。所謂「天子呼來不上船」,「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正是他傲氣的表現。
但是最感動我的卻是他的不服老,李白從未老去,一直到他去世,胸中都澎湃著著熱血。唐肅宗上元二年四月,李光弼率領百萬軍隊,要掃蕩東南,已經61歲的李白,聽聞消息後竟然要請纓參軍,並且稱自己尚有「一割之用」。
只可惜,年邁的李白已經舉不起刀劍了,徒步從軍途中,病倒在金陵,這離他去世之日還不到一年。這就是李白所說的「心雄萬夫」,如此高齡還渴望著沙場徵戰,可見他壯懷之浩蕩,活力之充沛。
04.俠義為本,李白千裡運送朋友屍骨
李白的俠不僅有忠,還有義。
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曾自述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他年輕時候,曾和蜀中友人吳指南一起漫遊楚地,吳指南在洞庭湖上病逝,李白嚎啕大哭,若喪天倫,當時圍觀之人無不灑淚。
夜晚時分,有老虎來覓食,李白挺劍與之對峙,直到天明。當時天氣炎熱,屍體不宜移動,李白就將吳指南就地掩埋。數年之後,李白又去探訪朋友的遺骨,看到屍體已經腐爛,想到朋友離鄉千裡,魂難歸鄉。李白就「雪泣持刃」,剔出朋友的遺骨,包入背囊中,負骨前行,跋涉數百裡將他安葬在鄂城之東。
這就是李白的仁俠忠烈之義,也是李白不同尋常之處。
05.深度解析,李白崇尚遊俠的四大原因
李白的俠義是如何養成的呢?這既有其社會環境的原因,也有其自身性格和經歷的原因。
其一,李白所處的時代可謂是「盛唐之盛」,這是一個自信、開放和不拘一格的時代。唐朝一統天下,各民族文化融合,李唐王族身上的胡人血統,具有原始粗獷的生命力,也有總括海內,自信昂揚的氣魄和胸襟。再加上盛唐社會安興,經濟富庶,就產生尚武任俠的社會風氣。「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是當時大多數讀書人的思想狀態。
其二,科舉制度雖然在唐朝已經開始實行,但是卻不像宋明那樣完善。讀書人要想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僅僅靠科舉是不夠的,還要自我宣傳。或者以詩文結交權貴,或者先去外地州郡拜謁官長,謀得幕僚職位,或者求仙訪道,標新立異,自我吹噓,凡此種種都是為了製造聲勢,以求得官位。杜甫、高適就曾經四處漫遊,尋找機會。
李白自然也不例外。在漫遊的過程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自然也就見識到各種遊俠豪客,也就會在筆下描繪這種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李白身上固有的俠氣,自然不可抑制地蓬勃滋生。
其三、李白的家世也有助於他胸中俠氣的滋生。據考證,李白可能是一個混血兒,他的母親和祖母都可能是外國人。李白祖上在西域碎葉城定居,也有考證說李白少年時曾在碎葉城生活,後隨著父親遷居四川。
李白身上不僅有外國血統,更有在荒漠生活的經歷,這對他的成長和性格塑造有著關鍵的作用。不受拘束,崇尚自由,高傲自信的性格基因,狂野灑脫,精力充沛的成長過程,自然讓他親近俠客,嚮往任俠的生活。
其四、崇尚俠客,是李白內心壓抑的外在表現。雖然李白的生活絢麗多姿,他的性格又自信狂傲,但是他依然有建功立業的熱望。但是,首先由於父親是大商人,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其次,他的性格又不願意屈意附就;這就使得他仕進的道路變得極為狹窄。
雖然皇帝徵召,供職翰林,但是李白很快又被「賜金放還」,這種不得伸張志向的壓抑和苦惱,又使得他急於發洩。因此,他熱衷於刻畫俠客,嚮往遊俠的生活,或許也是內心壓抑所致。
06.結語:怎能不愛李白?
李白的豪情和任俠,既是他野性品格的原因,野性翻過來也更加刺激他嚮往遊俠生活。李白說「儒生不及遊俠人」,這是他對傳統道德的反叛,也是他內心不平之氣的宣洩。
李白重視意氣,鄙視道學;讚美俠客,蔑視儒生;渴望自由,反對束縛;充滿活力和豪情至死不衰。
這樣的李白,誰能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