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此人不死,日本可能提前投降,學者:日本人根本不敢開第一槍

2021-01-19 騰訊網

戰爭,永遠是歷史中難以撫平的一道傷痕。1931年9月18日,日本人在野心與狂妄推動下對我國發動了入侵,長達14年的抗戰就此打響。從瀋陽到東三省,日本侵略者從東北開始向我國各地發動攻擊,這段抗戰可謂是我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14年。

日本的侵略是經過了長期謀劃的,但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找到了東北區域張作霖身亡的時間點。這位有「東北王」之稱的人如果不死,必然是迎擊日寇的第一力量,並且有歷史專家曾說過,張作霖不死,日本人根本不敢開第一槍,而且甚至可能提前投降。

1875年,張作霖出生在奉天海城(今遼寧省海城市)的一戶貧苦人家。13歲的時候,父親因為欠下賭債被打死,母親只好帶著幾個孩子遠走他鄉投奔親戚。在瀋陽的時候遇到了一位心善的教書先生楊景鎮,免費讓他讀了一段私塾。

在張作霖走向社會謀生的時候,過程非常坎坷。他曾經嘗試過多種工作,賣燒餅、木匠到後面的獸醫,但他總是遭遇被人冤枉的事情,人生直接掉到低谷。最終在1894年,他走投無路之下從了軍,成為一名騎兵。

1900年,沙俄入侵東北,清朝無力管轄之下整個東北亂成一鍋粥。張作霖就在此期間組建了一個二十幾人的團體,負責村子的治安,抵禦那些土匪,他們管轄的地區被稱為「保險區」。在1901年,他更是在八角臺從了綠林一道,得到地方紳商支持做了團練長,並以此開啟了他的起家路。

自1902年被收編之後,張作霖開始展現了他獨特的軍事才能。協助清廷剿匪立功,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職務,他在東北的名望越來越高了,最終自號「東北王」。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更是搖身一變成為了海陸軍大元帥。

作為一名出色的將領,張作霖甚至軍備力量的重要性。1921年,他在瀋陽東部大東區建立起了當時國內最大規模的奉天軍械廠,出資購買外國的先進武器與技術來研究。他投入了近乎所有的財力來發展這座工廠,最終它不僅能造步槍和重炮,連軍用汽車都可以製作,先進程度已經非常之高了。

有著先進裝備,再加上驍勇善戰的將士們,張作霖手上擁有的這一支武裝力量可謂是極其強悍的。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張作霖的攪合已經讓他們見識到了他的戰鬥力,為此日方也曾多次嘗試招攬他,但都失敗了。

於是乎,為了給入侵掃除障礙,在日本人眼中,張作霖是必須被除掉的人。1928年6月4日,張作霖乘坐的火車在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受到日寇埋伏的炸藥襲擊,當場重傷,搶救無效身亡。

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戰犯河本大作親口交代了他們謀劃炸死張作霖的全過程。而這一代軍閥離世後並不意味著他的作為就此止步了,他的兒子愛國名將張學良接過了他的擔子,仍在繼續為了愛國事業奮鬥不息。

相關焦點

  • 若此人不死,抗日戰爭根本不用打14年,日本也不敢開第一槍!
    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空前強盛,同時雄心壯志也逐漸膨脹起來,一個小小的島國卻想稱霸世界。那時的中國,正是日本最想入侵的國家,由於清王朝的腐敗無助,日本人有了一個機會,從甲午戰爭開始,就不斷地企圖入侵中國,直到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自那以後,中國就打了4年抗戰的炮。
  • 此人若不死,中國抗戰就不需要14年,日本可能一開始就不敢開戰
    日本在發起侵華戰爭之前,在東北殺死了一個人,這個人若不死,日本人可能就不敢打響第一槍,這個人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張作霖,也就是張學良的父親。當時日本人在東北,還要看他的臉色行事,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被張作霖收拾,所以才會有人認為,張作霖不死,抗戰就不需要14年。
  • 如果此人不死,中國抗日根本不要14年,日本一開始就不敢開戰
    日本嚴重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其實在進行第一步時,他就已經非常困難了。日本的確對我國當時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並且有一個明確的認知。東北在我國當時佔據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想要佔領東北絕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稍有骨氣不投降,日本最終很可能會敗退
    好在有鄧世昌這樣的愛國人士,硬生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殊死搏鬥,這也給了日本有力一擊,讓日本有點慌了神,他們沒想到列強任意拿捏的大清朝,居然如此頑強,早知道如此,他們斷不敢拼上全國之力發動這場戰爭。
  • 二戰如果日本不投降還能撐多久?最多六個月,不然要被餓死
    而當時駐守在東北地區日本的關東軍,戰況也不好,在蘇聯軍隊的絕對進攻下,日本軍隊節節敗退。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日本還不投降的話,最終也是以一個戰敗者的身份面對世界各國,甚至會成為美蘇兩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兩大國必定除之而後快,到那是日本必定會處在更加絕望的地位,絕不是投不投降這麼簡單,而是日本這個名字將可能永遠成為過去了。
  • 日本投降後,中國和日本還爆發了一場戰爭,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很多人以為,日本宣布投降之後,戰爭就徹底結束,其實不然。在日本投降之後,中國與日本還爆發過一場戰爭,但是這場戰爭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場戰爭爆發的地點在高郵。這個城市裡面還有一些日軍,他們盤踞在城池裡面,繼續欺壓老百姓。這些日軍手裡還有一些槍枝彈藥,生活物資也非常充足。
  • 為什麼日本人堅決不投降,而義大利人最愛投降?
    可是在二戰時已經資產階級革命很多年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騎士精神那一套已經玩不轉了。一方面他們要為國而戰,另一方面當實在打不過時要保全自己。並且在西方人看來投降並不是可恥的,是正常行為,畢竟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政府往往是允許投降的,不會把投降者看成是叛國。雖不至於說鼓勵投降,但你打不過而投降,國家也不會苛責。
  • 北洋軍閥混戰16年,日軍為何不趁機進攻中國?學者,他們根本不敢
    北洋軍閥混戰16年,日軍為何不趁機進攻中國?學者,他們根本不敢眾所周知,中國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悲劇史。在這段時間裡,中國內憂外患,遭遇到了千百年來從未有過之局。先是鴉片戰爭的爆發,英國洞開了中國大門。然後又是英法聯軍侵華,火燒圓明園。
  • ...親曆日本投降的貴陽人|貴陽|曾鴻圖|日本投降|曾詠雩|聖路易...
    第173期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9分,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向中國投降。投降儀式,在原中央軍校大禮堂舉行。貴陽人曾鴻圖,作為當時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的秘書,參加了這次受降儀式,見證半個多世紀以來,受盡日本侵略者侮辱和摧殘的中國人民在浴血奮戰後取得的勝利。
  • 如果當初此人沒死,中國或不用14年,日本連發起戰爭的勇氣都沒
    在1945年的時候,我國代表以戰勝國的身份接納了日本方面的投降書,正式結束了這場悲慘的戰爭,對此有很多人提出了新的說法如果當初此人沒死,中國或許不用14年,日本連發起戰爭的勇氣都沒有,這個人就是張作霖,他是東北地區最有名的軍閥,那時候在東北地區軍工廠是非常強大的,而且他手下的士兵基本全都是全副武裝,經過非常強大的訓練,在配備上甚至超過了京城的士兵,在張作霖掌管東北的時候表現非常的強勢
  • 二戰時期,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一原因:原子彈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導致原本還沒辦法達成共識的日本軍政高層意識到了如果繼續戰下去,這場戰爭也是必定失敗的,因此拒絕了全民玉碎的做法,選擇投降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 日本只殺了此國兩萬人,二戰後拒不接受日本投降,處死20萬戰俘
    二戰期間,日本在整個亞洲無惡不作,給亞洲和中國帶來巨大的傷害。二戰結束後,美國為了控制日本在各國之間周璇,許多國家不得不選擇原諒日本,放棄了對日本的索賠。但是有個國家卻拒不接受日本投降,仍然堅持審判戰爭的挑起者-日本天皇,並且在日本投降的情況下任然屠殺了近20萬日本戰俘。
  • 武統戰爭中,大陸不排除開第一槍的可能!
    首先開槍可能是不道德的(或可能有罪),所以為了合乎道德/法律,中國保證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近來,這種自我約束似乎又有所升級,有些學者還在非核武器範疇喊出了「不開第一槍」。譬如,在目前中印邊境地區雙方對峙的背景下,一些人士喊出了「不開第一槍」,這顯然是在常規武裝衝突背景下的自我約束。
  • 1945年如果日本還是不投降,能堅持多久?最多6個月就會被餓死
    如果不是日本本土被核武器攻擊,使日本侵略者意識到,日軍已無法再進行持久作戰了,武器裝備的落後就是最好的說明,戰敗已成定局,再進行作戰將會失去整個國家,投降或許是對當時的他們最好的選擇。那如果都到了1945年了,日本還是不投降又能堅持多久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那麼如果日軍沒有投降現在的局面又是怎樣的呢?
  • 如果日本當年就是不投降,會有啥後果?別說打仗,餓都能把你餓死
    如果不是日本本土被核武器攻擊,讓日本侵略者意識到,戰敗已成定局,再進行作戰將會失去整個國家,投降或許是對當時的他們最好的選擇。不投降他們也將會迎來更多的破壞性轟炸事件。那如果1945年的時候,日軍還是不投降會如何呢?大本營:最多6個月,日本就會被餓死。
  • 日本二戰真是無條件投降?他們曾提出一個條件,不答應就死戰不降
    從字面上來看,說的是日本已經戰敗了,所謂成王敗寇,自然不可能提出任何附加條件。其實大家都被這個提法蒙蔽了,日本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條件」投降,提出的最大的條件就是盟軍尤其是美國,要答應日本保留天皇制,或者說不懲罰裕仁天皇。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派出代表團(11人)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當天9時籤字,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咋一看,日本這一提法沒有問題,其實我們都忽略的一個問題。日本為何投降?
  • 為啥投降後的日本戰犯都乖乖等死,不像納粹戰犯那樣潛逃出國?
    ▲日本籤署投降書當時,日本在亞洲的各個佔領區和據點,統一時間排好隊收聽天皇的「終戰玉音」,哭泣的哭泣,切腹的切腹,但沒人敢違抗命令。日軍步調統一地向盟軍乖乖投降,其放下武器服從指揮的節奏,讓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受降的盟軍方都有深刻感受:實在想不到桀驁不馴的日本軍人,成為戰俘後居然這麼好管理。
  • 日本並不是「無條件投降」,而是有這一個條件,不答應就死戰不降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反法西斯國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在幾個主要的法西斯勢力中,日本一直在負隅頑抗、苟延殘喘,如果美國沒有用原子彈轟炸日本的長崎和廣島的話,日本的「玉碎」主張說不定真的會成為現實。但是當日本見識了原子彈的威力之後,意識到了自己根本不可能打敗美國,在絕對的實力差距下,日本只能投降。
  • 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負隅頑抗,不肯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國籤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向盟軍投降。二戰的歐洲戰場就此宣告勝利。不過日本並沒有打算承認失敗,而是積極準備本土作戰。早在菲律賓戰役打響的時候,日本意識到敗局難以挽回,開始考慮本土作戰。
  • 侵華日軍聽到「日本投降」後的第一反應
    投降前的日本,國力崩潰,戰力不足,在廣闊的駐紮地鄭家屯,滿眼草地,連個可作營房的建築物都沒有,齋藤在師團司令部當小兵,尋不到合適駐紮地,司令部不得不露天紮營。最要緊的是,部隊原本人手一桿槍的武器,也被抽走一半,支援臨時成立的滿洲雜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