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年俗-蒸年饃

2021-02-27 聖經論語對讀班

藍田年俗-蒸年饃



在陝西藍田有個年俗,就是在每年的臘月二十六七,家家戶戶都會蒸年饃。蒸的年饃以包子為主,除了自己吃,主要用來待客。尤其在農村,蒸年饃更是一年一度的大事。

記得小時候,農家戶戶都有大鐵鍋,大家蒸饃時,也一律都用大鐵鍋蒸。這種大鐵鍋容量很大,可以疊放三個荊篦兒(用荊條做的蒸籠)。年饃一蒸就是接連好幾鍋,往往要吃到過正月十五,還吃不完。如今農村過年已不再像我小時候那樣有年味兒,年饃也蒸,可再也看不到以前那種蒸年饃的隆重場景了。也許是戀舊,每到臘月二十六七,一想到蒸年饃,我腦海裡總會浮現小時候家裡蒸年饃的情景,想起那噴香的年饃,想起父母那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令人難忘的一幕幕。

(作者的大姨媽李曉盈給全家人用陝西普通話念《藍田年俗》一文)

那時候,只要接近臘月二十六七,左鄰右舍都會不約而同地張羅起蒸年饃的事兒來,準備蒸包子的蔬菜,豆沙,互相問長問短,或商量著蒸饃時間,以便互相幫忙。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臘月二十六七那幾天蒸饃,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到那幾天,家家戶戶案板叮叮咣咣震天價響,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記得小時候,我家每年要蒸好幾鍋年饃,以豆沙包子,菜包子為主,最後一鍋照例是棗花饃(做的形似棗花,用來給拜年的親戚回禮),有時候媽媽會在最後一鍋的荊篦兒上加蒸幾個糖包子,給我和弟弟解饞。菜包子餡兒幾乎從來沒變過,總是那幾樣蔬菜的任意組合體:蘿蔔絲兒、粉條段兒、豆腐末兒,秂菡菜(農村田間地頭一種常見野菜),有時候會放些地軟(河灘上覆蓋敗葉的草地裡生的一種地衣或者菌類,說不清)。這個地軟都是夏秋季節雨後,媽媽利用閒暇,帶著我們去河裡的草坪上拾的,有苦艾草的地方最多。菜包子很少放肉,因為那時候人們普遍光景不好,一年才割一次肉,大多人捨不得放,肉要拿來炒菜待客。

我們家常常要蒸五六鍋饃,饃蒸得多,晾放就是個問題,於是就在地上鋪一張蓆子,把蓆子擦乾淨,把饃晾起來。一晾就是一大蓆子。等涼了後,再拾到甕裡(不容易幹,可保鮮),晾饃是我和弟弟的任務,大人負責把荊篦兒放到蓆子上,我和弟弟一個一個把饃拿起來往蓆子上放。有時候饃底兒薄,一拿,底被饃布子粘破了。我一說破了,媽媽馬上呸呸,告訴我過年只能說吉利話,只能說贈了,贈了。

(藍田老屋)

蒸饃時,鍋裡先添上水,放上瓦託兒(用不小心打碎的瓷碗的底兒做的,怕把水燒乾了,用來監聽水聲),然後才放荊篦兒。

在我很小的時候,燒鍋總是我爸的任務,我啥也不幹,從第一鍋生饃入鍋開始,我和弟弟就在一旁靜靜等待饃熟時刻。等我和弟弟大點了,燒鍋就輪到我們了。燒鍋是個辛苦活兒,胳膊要不停地拉風箱,添柴火,保證灶裡火苗旺盛,保證瓦脫兒一直歡快得響,保證木製鍋蓋外緣一圈圍著的溼毛巾往外冒氣。

我媽主要任務是和面、擀麵皮兒,我爸不燒火的時候,就去包饃。我也包,而且是跟我爸學的。剛開始學包饃,包的饃是三蹩四不圓,菜包子頂部的花型老捏不好,粗細不勻,菜經常會露出來。而豆沙包子最好包,是圓頂,在麵皮上放上豆沙,直接捏在一起,收口的部位朝下,在案板上墩兩下,手呼啦幾圈,揉圓溜就好了。雖然包得不咋地,可爸爸總是誇我包得一回比一回好。有串門兒的人來了,看見我在包饃,也都會誇讚:這娃子手咋這巧呢!於是我就更帶勁兒了。

不包饃時,就燒鍋。看著鍋灶裡的硬柴燒出的紅黃色的火苗兒,聽著鍋裡瓦託兒咯噔咯噔的響聲,看著鍋蓋上冒出的白氣,聞著撲鼻而來的饃的香氣兒,真是一種享受。

第一鍋饃是最讓人盼望的,一鍋饃從水燒開到蒸熟,大概要四十五分鐘。這個時間段裡,我會忍不住不停地看鐘表,越是到最後十分鐘,越是焦急,盼著趕快蒸熟,好美美地吃上幾個。

饃終於熟了,那個開心勁兒,現在吃大魚大肉都沒法比。按照慣例,第一鍋包子出鍋,是先要敬給灶火爺,在去世婆爺的牌位前供奉的,然後大家才可以開吃。可是每每當大人把荊篦兒從鍋裡端出來,放到蓆子上,早已在旁摩拳擦掌,伺機而動的我,沒等父母做出安排,就衝到跟前,拿出一個饃,先吃為快。為此,沒少挨大人罵。包子搶到手,那個燙啊,嘴裡一邊叫著,一邊把饃在左右小手裡來回倒。咬上一口,嘴巴也燙得直吸呵。即使這樣,也從不肯停下來,一連吃幾個。吃了菜包子,吃豆沙包子,吃了豆沙包子,吃菜包子。一直到吃不下去為止。

記憶中有好幾年,蒸年饃的那幾天,天總是會下雪,早上準備包子餡兒,和面,揉面,保溫醒面,忙完了,一上午就過去了,中午開始包饃。不知什麼時候,天已開始變得灰濛濛了,風冷颼颼地吹,慢慢開始飄起了雪花兒。開始,雪花兒很小,很稀疏,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等第一鍋饃出鍋時,外面地上、房子的瓦上就已經是薄薄的、白茫茫的一層了,雪花也開始密集起來,大起來。外面冷颼颼,生著爐子的家裡,暖烘烘。一邊吃著熱騰騰的包子,一邊看著外面飛舞的雪花,愜意極了。

(作者表舅家養的牛)

蒸饃往往是一個很繁重的活兒,從一大早要忙到夜深,還要安排好,稍有不周,就會影響全局。所以,大人累是不用說的,變得有些急躁,因某個環節沒處理好,偶爾也會爭執幾句。我們小孩啥心不操,有時也會給大人添亂,挨幾句罵。但這一切總是籠罩在輕鬆的氣氛中,累並快樂著,畢竟年饃一蒸,離過年也就沒幾天了。

(張省毅父母與其弟妹和侄子、外甥)

那時候,大多數藍田人都在農村生活,也大都出身於平凡的家庭,正是這樣那樣的年俗,讓大家清苦的生活充滿了趣味、喜悅和盼望。很多優良的傳統也在年復一年的年俗中傳承,正是這種清苦的日子鑄就了我們心中的善良,誠實,節儉,堅韌,樂觀。

(藍田的灞河 石衡潭/拍攝)

(灞河源頭附近的賽峪水庫 石衡潭/拍攝)

(作者表舅在灞河源頭)

如今,蒸年饃的大鐵鍋慢慢地也被淘汰了,人們蒸饃也只是蒸夠幾天吃的,就完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蒸年饃的年俗,包括其他一些年俗也會逐漸消失。然而,一家人這種協作,情感交流的機會也會隨之消失。因此才更讓人難忘。

(作者張省毅和兒子)

今天是臘月二十六了,又到了蒸年饃的時候,遠在他鄉不能趕回家的我,思緒又一次飛到了藍田,飛到了那個我長大的地方……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關中人「蒸年饃」的美好時光
    為了把年饃蒸好,家裡大人從磨麵上都要選用上好的小麥,講究「隔年麥子頭籮面」。麥子用清水淘淨,裝在口袋裡窩幾天,讓幹麥均勻地吸收一點水分,倒出來再細細揀一遍,才能上磨。只取頭籮二籮白面,晾乾備用。蒸年饃一般以戶為單位,集中兩天蒸饃,然後存放起來,以便全家人和來客在正月期間能有現成的饅頭吃。那些年在老家蒸年饃的情景記憶猶新,和面也是做年饃的一個關鍵環節。
  • 新藍田!2020年八項工程,幸福藍田人!
    報告指出:2019年,是藍田砥礪前行、實幹奮進的一年。我縣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盯追趕超越目標,踐行「五個紮實」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擔當作為、苦幹爭先,圓滿完成了年初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打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
  • 藍田絕密檔案,藍田人必看!
    十五年(39),省雍州,復置司隸,藍田屬司隸。熹平六年(177)秋,地震。大雨35日不絕,山洪溢流,淹沒900多家,民房8000餘所,300餘人喪生。建安十七年(212)七月,馬超餘眾梁興部屯藍田,夏侯淵擊平之。建安十八年(213)正月,省司隸,復雍州,下轄京兆郡,藍田隸之。
  • 藍田帶把肘子—一名藍田女廚師的傳承堅守之路
    歷時兩個多月的藍田美食品牌提升暨2020年餐飲人才培訓活動已圓滿結束,由杜西鋒、徐長安等中國烹飪大師和烹飪餐飲行業專家在藍田開展藍田餐飲名店、藍田餐飲名宴、藍田餐飲名菜、藍田餐飲特色名菜的評選,讓藍田的餐飲業呈現出百家爭鳴之態。這其中就有一名女廚師,她的拿手好菜藍田帶把肘子也被評為陝西名菜、藍田名菜。
  • 走進藍田系列篇(十)北嶺李後村與瓦崗寨李密墓
    西安市藍田縣三裡鎮有個李後村,原為李後鄉管轄,2003年撤鄉並鎮後併入三裡鎮。本村歷史久遠,相傳明初建村,大部分村民為山西大槐樹移民。本村有五個自然村,七個村民小組,一二組為焦王莊,三五組為穆趙村、四組是李後村、六組是蔡斜村、七組是獨莊子。村子雖大,人口不多,不到2000人。
  • 走進藍田系列篇「25」大唐王維,輞川別墅
    他買下宋之問的「藍田別墅」加以修建,有20處遊覽食宿之地構成他的「輞川別墅」。過著遠離京城官場、彈琴賦詩作畫的隱居生活,這裡離長安城60公裡。如今人活得累,開汽車來到這裡,面對高山流水,耳聞松濤之聲,撫摸名勝古蹟,能減少物慾,觸摸到歷史脈搏,把心中萬般煩惱盡釋於山水造化之中,那就更好。
  • 吃遍藍田:末名帶把肘子
    藍田帶把肘子—一名藍田女廚師的傳承堅守之路歷時兩個多月的藍田美食品牌提升暨2020年餐飲人才培訓活動已圓滿結束
  • 藍田美食藍田十大名小吃,你吃過嗎?
    「十大名小吃」是一種傳統的稱法,因為它們最能體現藍田飲食的特點,它們埋藏在很多老藍田人的記憶深處。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味藍田人記憶中的十大名小吃。神仙粉神仙粉,不是我們平常所吃的那種用玉米面或米做成的粉皮類食物,而是一種形狀和口感類似涼粉,原料卻與糧食無關的山野小吃。
  • 藍田孟村鎮,能俯瞰整個藍田,一片盛景華庭,滋水流過一際天
    騰飛的藍田我的家園美麗的藍田我的眷戀喝遍萬泉還是家鄉水最甜美景如畫美不勝收悠悠的水陸庵藏著多少聖賢美麗的蔡文姬寫下多少詩篇新新的藍田城正在熱火朝天騰飛的信念已開弓在弦騰飛的藍田我的家園美麗的藍田我的眷戀踏遍千山還是家鄉人最親美食美玉美侖美奐騰飛的藍田我的家園
  • 藍田界碑長了腿?!
    藍田在哪裡? 東掋渭南,南抵商州,西掋鹹寧,北掋臨潼,西安府下的藍田縣非常小,城不過三裡,民不過五萬。 藍田界碑在哪裡? 藍田縣域有多大? 藍田以前很小。現在麼,天知道,沒人說的清楚,就連雲昭這個縣令都不知曉藍田縣如今到底有多大。
  • 藍田|| 鍾靈毓秀,古韻文盛之地
    藍田其名之由來,和陝西藍田有關。據藍田葉氏族譜《四老支譜》載:「村原名淳田,原居吳、楊二姓。」葉氏遷入後,漸成藍田旺族。藍田葉氏尊春秋楚國葉公沈諸梁為始祖。葉氏為紀念先祖葉敷澤(藍田葉氏始祖孟公的祖父)曾任陝西藍田縣尹,並因舊名「潺」字「淺俗不韻」,遂易村名「潺田」為「藍田」。作為江南葉氏的起源之一,藍田是一個鍾靈毓秀,文風昌盛的地方。
  • 【校友作品】韓鵬飛:藍田城關中學賦
    [3]戊寅:即1938年。[4]城守營之舊址:原西城門(湧金門)內街道以北,即現縣農副公司所在位置。[5]己卯:即1939年。[6]壬辰丁未:即1952年 8月。[7]任公:即首任校長任莘農,縣普化鄉任家坡人,南京美專畢業,1940年至1941任藍田中學校長。[8]王公:即王克西,縣城東關人,留日學生,學成回國。
  • 藍田:深挖「人才富礦」煥發「美玉」新活力
    40歲的陝西省女玉雕工藝美術大師張花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2018年開始,我在藍田玉研究院經過免費系統學習後,在雕刻技藝上實現了從圓雕到鏤雕的提升轉變,特別是對玉雕整體把控、因材雕刻性增強,我現在設計的文創產品多樣化,銷路非常好。」如此優異的成績背後,離不開藍田縣對玉雕人才的支持。
  • 杜甫在藍田參加重陽節宴會,寫了一首七律,頷聯巧妙用典
    (全文共3300字,讀完大約需要10分鐘,這是一首好詩,如果您暫時沒有時間,建議先收藏哦)有朋友留言:杜甫的《九日藍田會飲》頷聯很低沉,為何頸聯卻突然壯闊起來,詩人的感情是不是起伏太大了?可能很多人沒有讀過這首詩。
  • 美圖大賞,雪後的藍田
    隆冬時節  找一個陽光慵懶的午後  來藍田走一走    雪後的藍田是人間仙境  萬樹盛開的銀花  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    登高遠眺  藍田猶如一幅詩意的畫卷  美得動人心魄    藍田的美  就這樣闖進了你的視線
  • 五一免費玩藍田美食美景一活攤‍‍‍
    藍田,山戀起伏、碧水環繞,是西安東南秦嶺北麓旅遊帶的重點區域之一。藍田那些免費的旅遊風景區響噹噹的旅遊景點從2016年5月1日起,西安藍田將免費開放王順山國家森林公園、水陸庵、輞川溶洞、藍田猿人遺址四個旅遊景區,加之蔡文姬紀念館等,藍田免費景區已達七個。
  • 藍田竟然有這麼多山可爬!秋天到了,又是爬山好時節…
    秦嶺西自藍(田)長(安)柞(水)三縣接壤的石門嶺進入藍田後,向東延伸約30公裡,至藍田與柞水、商縣接壤處又折鬥而北,再延伸70多公裡,至藍田與洛南華縣的接壤處的箭峪嶺東部出境,進入華縣、洛南境。山尖原有一寺,名曰「三教堂」,每歲陰曆六月十五會期,遊山客侶甚多,是為藍田有名的風景遊覽區之一。雲臺山與縣城南北遙遙相望,嵐光遠映,白雲繚繞,婉若畫屏,為藍田名山之一。  4、風雩山,俗稱「風雨山」,為玉川、紅門寺、小寨之間的界山。在縣南21公裡處,位於岱峪與西採峪之間。
  • 段均彥:一根扯麵成就了一個藍田餐飲界的傳奇式人物
    藍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具有很深遠的歷史文化,傳說中,藍田是炎帝和黃帝的直系遠祖華胥的故裡,現實中,藍田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藍田玉的原產地,素有「玉種藍田」之美稱。但是我們今天這裡要講述的,與藍田另一個美稱有關。在陝西當地,藍田具有中國廚師之鄉、陝菜之鄉、「勺勺客」之鄉的稱呼。「勺勺客」是對藍田人對廚師的俗稱,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藍田作為廚師之鄉已具規模,藍田「勺勺客」幾乎遍及全國。
  • 【滋水 · 賦】韓鵬飛:藍田城關中學賦
    [3]戊寅:即1938年。[4]城守營之舊址:原西城門(湧金門)內街道以北,即現縣農副公司所在位置。[5]己卯:即1939年。[6]壬辰丁未:即1952年 8月。[7]任公:即首任校長任莘農,縣普化鄉任家坡人,南京美專畢業,1940年至1941任藍田中學校長。[8]王公:即王克西,縣城東關人,留日學生,學成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