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佳節,粽香飄滿屋。雖說時代發展,想吃什麼基本上都能買到,但是每年我還是喜歡吃親手包的粽子。小小的粽子裡包含的不僅是一粒粒米和紅棗,其實是一種情懷和文化傳承。
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所以粽子的味道也有著差別。每年這個時候,似乎都會有一場南北粽子誰更好吃的爭論。其實,還是那句話,適合的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我家是北方人,所以更喜歡吃甜味的粽子。以往每年都是雷打不動的包糯米紅棗粽子,傳統經典,百吃不厭。
今年雖然換了食材包粽子,但依舊是甜口兒的。不再用糯米包粽子了,40年來第一次吃這餡的粽子,軟糯香甜更好吃。
大黃米也叫黍子,含有的人體必需的八種胺基酸的含量均高於大米和小麥,尤其是蛋氨酸含量,幾乎是大米和小麥的兩倍。平時可以用來熬粥,用它包粽子其實是受北京的一家老字號的啟發。它家賣的黃米蒸糕是我很喜歡的,沒想到用它包粽子味道更是出奇地好。
【黃米粽子】
粽葉,大黃米,紅棗,馬蓮
做法:
大黃米和紅棗提前四個小時以上浸泡。
2.粽葉和馬蓮清洗乾淨放鍋中,再放1勺鹽,加適量的水煮一煮,使用時不易破。
3.取一片或者兩片棕葉,首尾對壓著,將頭部硬的地方用剪刀剪掉,折成一個漏鬥形。
4.依次放入大黃米紅棗和大黃米,均勻鋪好,最上面一層鋪大黃米,按實。包成粽子形狀。
5.包好的粽子放入足夠大的煮鍋中碼好,再蓋上一個籠屜,不要按壓。再用一個容器接水,倒入鍋中,水量沒過粽子。提示:一定不要用自來水直接衝到粽子上,那樣容易將粽子衝散。籠屜不要取出。這一步就是煮粽子不易露餡兒的關鍵,當然,包的方法不對導致露餡的情況除外。
6.大火開鍋後轉小火,煮一個半小時。期間水不夠的話不要加涼水,會影響粽子的口感。